第741章 上馬石

字數:6598   加入書籤

A+A-


    聽到問話,這中年人抬起頭,茫然地看著許灼,又看了看跟著許灼的一眾人,連忙搖了搖頭,還好有個村委書記出來,告訴他這人是啞巴。
    “許書記,他這裏的傘貴得很,一把要三塊錢。”
    “要的話,我知道村上別家的便宜。”
    “他家負責做傘的是他,賣傘的卻是他師父。”
    許灼有些疑惑,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這戶人家老人無兒無女,就收養了一個有缺陷的棄嬰,將其養大傳授手藝。
    其實這啞巴的師父也不是做傘的,先前是個教書匠。
    隻是當年遭了批鬥,年紀大了不能幹活,隻能在家養著。
    這啞巴跟人家學的做傘,就靠這個養家糊口。
    每隔一段時間他會去集市上賣,賣個十塊八塊的,其實也沒多少人買。
    隻是靠著這點散錢,再加上他師父的那些地,兩人過日子足夠了。
    許灼聽完這些故事就暗歎一聲,放幾十年後包裝一下,不又是個妥妥的流量密碼嘛,可這卻是這時代的常態啊。
    別說這裏,天授村也有好幾個收養的孤兒棄嬰。
    老許家往上數數,某人童養媳也是個棄嬰。
    既然這樣,許灼便讓村委書記領路,去找一找這人師父。
    到了中堂,看見的是一個正在洗菜的老頭。
    這老頭看著相貌整潔,衣著幹淨,不似農民。
    看到眾人到來有些驚訝,在說明緣由後,連忙放下東西,領著眾人到了一個小房間,打開燈,給眾人看看這裏堆了近乎一屋子的傘。
    許灼發現,這裏除了傘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團扇。
    團扇通常是個圓的小扇子,外麵一圈木作骨,中間是絹布。
    轉動時,圓扇麵成一個球,所以叫團扇,也叫紈扇,宮扇。
    紈就是紈絝,紈絝本不是指人,指的是一種絲綢。
    古代普通人穿不起絲綢,那些能穿得起絲綢的都是達官顯貴。
    那些年輕人穿得起絲綢的,就是官二代、勳貴二代,所以叫紈絝。
    現在統一叫富二代。
    紈扇一般人家也用不起,但它又是日用品,因其高貴典雅,所以叫宮扇。
    上等紈扇,也是舊社會貢品。
    常見團扇有圓的,也有橢圓的,還有六角的八角的,或者芭蕉葉形的。
    這裏紈扇各種形狀比較多,麵料上也都是絲綢細絹。
    但讓許灼覺得驚奇的,不是這些扇子的骨料麵料都不錯,而是幾乎每一把扇子上都有畫,畫功非常好,且都是小寫意。
    其實寫意畫用生宣居多,許灼是頭回現實裏看到用絲綢畫的。
    能夠在絲綢上畫得這麽好看,不是一般難得。
    最難得的,還是這團扇上抹了薄蠟,做了防水防潮防腐處理。
    “老人家,這扇子怎麽賣?”許灼問道。
    老人沒有看陸書記,也沒看村委書記,直接道:“扇子一塊錢三把,三把一尺布票,單賣不要布票,五毛錢一把。”
    村委書記見使眼色沒用,陪著笑道:“這價格確實有點貴。”
    “我自個兒留著玩,又不求你們買。”
    許灼笑了笑道:“這樣,你這裏的傘和團扇我都包了,票沒有,價格你稍微抬一抬,就按照單賣五毛錢一把給我,怎麽樣?”
    老人頓了頓,小手指挖了挖耳朵,彈了彈道:“你說啥?”
    許灼又重複了一遍,老人瞪大眼看著他道:“真的?”
    “我可以馬上付一點定金,不過身上錢沒有帶多,就讓各位書記替我作保,回頭給我送過來,你也跟著一起來結錢,怎麽樣?”
    老人卻忽然沉默了,狐疑地看著許灼身後各個村幹部。
    許灼也是事後才知道,由於當年迫害,老人不信任村幹部。
    你用不信任的人來作保,這不是拿人開涮麽。
    “這不成,還是算了,你喜歡我可以稍微便宜點,多賣你一些……”
    “這樣吧,你要信得過我,就替我留著,回過來我讓人帶著錢來取。”
    “也行,那你現在還買不買?”
    “買,扇子和油紙傘都給我些吧。”
    身後眾人都捏了把冷汗,暗道這許書記脾氣也真夠好的。
    油紙傘和團扇買好後,讓人放到了車上,回頭是要帶回去的。
    當然,這種事接下來還發生了不少。
    比如說這村子有人會核雕,還有人會刻印。
    許灼看著稀奇,挑材質好雕工好的都買了些。
    其實能幹這些活的人,也都不是半路出家,基本上要麽有師承,要麽有家傳,手藝根本不會差,畢竟蘇工在古代是可以與禦製齊平的存在。
    至於印章,許灼也有,就是沒有好的材料。
    村裏刻章的人,也就是個糊口飯吃的,能要求他多好?
    這裏就不同了,代代傳下來的。
    傳下來的不光有手藝,還有一些料子。
    許灼身上錢不夠,也回絕了陸書記的借,直接讓陸書記和村委書記作擔保,當然還有禦窯村這邊作擔保,這才是真正保障。
    禦窯村嘛,現在誰都知道有錢,他們作擔保更令人放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於是許灼就在這裏收獲了一枚小的田黃章。
    在趕往下一個村時,經過一片殘磚斷瓦的廢墟,許灼瞥了眼,立刻讓人停下,詢問陸書記這以前是什麽地方。
    “這是以前,本地一名大戶人家的私宅。”
    “在抗戰時期,因為藏了抗日國黨分子,被當時鬼子炮擊。”
    “解放戰爭時期,又被轟了一遍,人家也逃去寶島了。”
    “現在麽……要不要修,幾十年下來還沒決定,也沒那個能力。”
    “暫時就扔在這裏。”
    許灼在征求同意後,走了進去,隨便拿起磚瓦木梁看了看。
    不禁感歎道:“好一座始建於明末的建築。”
    明清建築很相似,通常明清混為一談,不是因為年代相近,而是因為清朝入關,作為外族人,沒有本土漢人這麽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漢人卻留下了龐大且完整的各種製度,你根本無法推翻重建。
    因為韃子自身沒有能力也沒有沉澱,更沒有經驗去治理統一的龐大國度。
    蒙元前車之鑒猶在前麵,區區百年不到就崩塌了。
    所以明末到清前期,整體上都還是明朝風氣和製度。
    其中局部改變和完善,要到清中期,也就是乾隆時期才完成。
    那之後就是下坡路。
    周圍村委書記不禁問道:“許書記也對曆史建築有研究?”
    “沒有,隻是看著這些老玩意兒,感覺有曆史沉澱,比較喜歡而已……”
    他走著看著,發現這裏已經不剩什麽了。
    殘破的木料,倒塌的牆垣,滿地碎瓦和青磚……
    還能看到很多上了釉的瓦。
    這些就是琉璃瓦,說明這戶人家當年不是一般富戶。
    再然後就是各種石塊,石條,假山碎塊,燒焦痕跡……
    突然,他發現周圍地麵有很多柱礎。
    柱礎就是墊在木柱子下的石墩。
    一來石墩可以提供穩定,二來讓木柱遠離潮濕地麵可以防黴防腐。
    古代柱礎雖然不少見,但石墩的款式都是有級別的。
    這些柱礎長寬高度都一樣,但花紋卻很多,他仔細看了看,發現石頭用的也不是普通花崗岩,而是一種青黑色石頭,這就是主產於川貴中原省之地的青黑石,顏色和金磚很像,但色澤更黑些,其上花紋有海石榴花、牡丹花、寶相花、鋪地蓮花、仰覆蓮花、蕙草、龍風紋、獅獸。
    這些柱礎雕工還不是簡單外麵雕刻。
    有些地方,還做了局部透雕。
    比如其中有幾個石墩,做成了縮在蓮花裏的小獅子模樣。
    看著看著,他突然發現這地方還有兩塊大石頭。
    這兩塊大石頭呈“”型,下方三分之一雕刻著像是洶湧浪濤一般的雲紋,上麵三分之二的部分,則刻著寶相莊嚴的獅子。
    所謂寶相莊嚴,便是相貌凶猛,但氣度端莊。
    隻一眼就能感覺到“大氣”。
    獅子是刻在石頭裏麵的,最上麵是個靈芝荷葉蓋子的模樣。
    蓋子和獅子頭之間有一段相當大的空隙。
    “許書記,這石頭是有什麽玄妙嘛?”
    眾人見許灼瞧了這麽久,一言不發,便忍不住問道。
    “這是明代的上馬石啊,用來上馬用的,後來發展成裝飾了,這個上馬石很漂亮,不是官造的東西,但比官造的要漂亮得多,應該是姑蘇本地的工。”
    說不是官造,那是因為官造都會打棱角,彰顯莊嚴。
    這石頭底下也都是海雲紋,沒有棱角。
    至於這石子頭頂到華蓋下方的偌大空隙,實則是用來放燈籠的。
    頓了頓,許灼抬起頭來看著陸書記和眾人道:“陸書記,這個能賣麽,如果能賣的話,有出售意向麽?我想拿回去,用來裝飾下十七號門前曬場。”
    “這……這是文物吧……”不知哪個村委書記低聲嘟囔了句。
    其餘書記也默不作聲,紛紛看著陸書記。
    同為江南,姑蘇和易城人還是不同的。
    像許灼奶奶朱小英那樣的,能把他老媽小湯嫁人時帶過來的、老媽外婆留給她的嫁妝銀元便宜賣給收舊貨的,還說是用不到的垃圾,賣了給她買肉吃,實際上到後來都沒吃上她幾頓肉。
    家裏以前開當鋪留下的東西,也基本被敗光。
    姑蘇這裏,因為士大夫風骨的原因,本地對於文藝敬重之外,也對古董文物之類東西的保護意識,相較其他地方高不少。
    許灼看眾人遲疑,隻是短短三秒便不再多言,當下擺擺手。
    “我也隻是問問,沒關係的。”
    ……
    喜歡穿越1980:那年我救女知青請大家收藏:()穿越1980:那年我救女知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