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遺民求援之海外來使
字數:4167 加入書籤
海外來使
大帥府的喜慶氛圍尚未完全散去,朱漆大門外突然來了一位特殊的訪客。
木邦使者身著洗得發白的綢緞長袍,頭戴翎帽,在門房的指引下,一步一叩首地往正廳走去,口中還不斷念叨著:“天朝上國,救救屬國木邦吧……”
那使者約莫四十歲年紀,臉上布滿風霜,眼角的皺紋裏還沾著旅途的塵土。
他跪在正廳中央,雙手高高舉起一封用黃綢包裹的國書,聲音帶著哭腔:“啟稟大帥,屬國木邦遭大難了!吳三桂那賊子吞並了八百大甸,如今又占了我木邦大半領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國王派小臣千裏迢迢趕來,懇請天朝上國主持公道,出兵討伐那亂臣賊子!”
說著,他 “咚、咚、咚” 地往地上磕頭,額頭上很快就起了一個紅腫的大包。
“我木邦世代臣服大明,年年進貢,歲歲來朝。如今遭此大難,隻有天朝上國能救我們了!” 使者的聲音嘶啞,淚水混著臉上的塵土,淌出兩道清晰的淚痕。
當侍衛向參謀部匯報有木邦使者來訪的時候,滿屋子的人都不知道木邦在哪裏,隻好把使者的書信呈給李奇辦公室。
參謀官將國書呈給李奇,李奇拆開一看,上麵竟然是秀麗的漢字書寫,詳細訴說了吳三桂如何以 “借道” 為名,突然出兵攻占木邦城池,如何搶奪糧食、擄掠百姓,字裏行間滿是絕望與哀求。
自從大明不再發展海上力量之後,海外的屬地、屬國就日益與大明斷絕了來往,後來隨著大明國力的日薄西山,更是老死不相往來。
這次也許是李奇帶領的綠水書院海軍在印度洋打出了名聲,又或者是吳三桂這個大漢奸在印度次大陸打出的威勢,讓大明又重新出現在他們的視野,他們發現,大明還是那個大明,仍然是他們可望不可及的天朝上國,有事還得來相求。
這什麽年年進貢,歲歲來朝更是鬼話,不知多少年沒個影子。李奇放下國書,看著跪在地上的使者,心中泛起一絲波瀾。
木邦,這個位於西南邊境的大明故地,史書上都沒有記載,獨立成為屬國也多年未曾聽聞。
如今突然派人求援,看來是真的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
李奇坐在太師椅上,手指輕輕敲擊著扶手,目光落在使者身上。
他想起胡有財曾說過,這些海外的屬地或屬國,多年來音訊全無,早已不來朝拜,如今卻想起大明這個招牌,定然是遇到了無法克服的困難。
“你說吳三桂吞並了八百大甸,又占領了木邦大部?” 李奇緩緩開口,聲音平靜卻帶著威嚴。
使者連忙回話:“回大帥,正是!那吳三桂在印度次大陸勢力越來越大,先是滅了八百大甸,如今又把矛頭指向我木邦。他的軍隊配備了火器,我木邦的士兵根本抵擋不住。國王說,隻有天朝上國的大軍到了,才能逼退那賊子。”
李奇微微點頭,心中已有了盤算。
吳三桂在印度次大陸坐大,這可不是什麽好消息。
此人野心勃勃,當年叛明降清,在廣西打不過李奇後退守雲南,清軍被李奇擊退後,吳三桂帶兵逃往西南,自成一極。
如今又在海外擴張,若不加以遏製,遲早會成為大明的禍患。隻是,木邦遠在千裏之外,翻山越嶺,大軍如何到達?這倒是個棘手的問題。
他讓侍衛將使者帶去客房休息,好生款待,自己則踱步到地圖前,目光在印度次大陸的位置停留了許久。
木邦的位置偏遠,交通不便,若是派兵從陸路前往,道路不通,不僅耗費巨大,人員也不服水土,隻怕人員走到半途,就折損過半。
可若是坐視不管,吳三桂的勢力隻會越來越大,到時候再想收拾他,恐怕就難了。
次日一早,李奇在大帥府的議事廳召開會議,王洋、胡有財、趙老頭、吳大用、梁家富、張大就、梁錚等一眾高級將領和大臣悉數到場。
李奇將木邦求援的事情一說,議事廳內頓時炸開了鍋。
張大就第一個站出來,拍著桌子說道:“吳三桂那賊子,竟敢如此囂張!末將願率領一支軍隊,前往印度次大陸,討伐那賊子,為木邦主持公道!”
張大就早就看吳三桂不順眼,隻是他逃到印度次大陸那麽遠的地方,鞭長莫及。
王洋也附和道:“張將軍說得對。吳三桂在印度次大陸坐大,恐成禍害。如今他還隻是吞並了幾個小國,若是等他勢力壯大,說不定會打回中原的主意。我們不能坐視不理,必須出兵教訓教訓他。”
然而,胡有財卻搖了搖頭,憂心忡忡地說:“兩位將軍說得有理,可翻山越嶺,路途遙遠,大軍如何到達?且不說糧草補給困難,單是那崇山峻嶺、惡劣氣候,就夠軍隊受的了。到時候別說討伐吳三桂,恐怕能平安到達木邦就不錯了。”趙老頭也點頭表示讚同:“胡先生說得是。我們現在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國內,發展生產,安撫百姓。若是貿然出兵海外,恐怕會勞民傷財,得不償失。”
梁家富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依我看,我們可以先派使者去跟吳三桂交涉,讓他歸還占領的木邦領土。若是他不聽勸告,再出兵也不遲。”
“交涉?吳三桂那等野心家,怎麽可能聽我們的勸告?” 張大就反駁道,“隻有大軍壓境,才能讓他乖乖聽話。”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論不休。有的主張出兵,有的反對,有的則提出了折中方案,議事廳內的氣氛十分熱烈。
李奇靜靜地聽著眾人的爭論,沒有說話。
等大家說得差不多了,他才緩緩開口:“大家的意見都有道理。出兵討伐吳三桂,確實有必要,可陸路行軍困難重重,風險太大。”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繼續說道:“但我們也可依托我們在印度洋的港口,先增強港口的兵力。”
“我決定,派海軍及海軍陸戰隊出訪印度次大陸,相機行事。”
這個決定一出,眾人都愣住了。
張大就不解地問道:“大帥,派海軍去?海軍陸戰隊雖然精銳,可人數不多,深入內陸作戰,那可是太冒險了?”
李奇笑了笑,解釋道:“海軍本就在這些港口來回巡邏護航,這次順便運些軍械人員到海外,一來可以展示我大明的軍威,讓吳三桂知道我大明並非好惹的;二來,海軍行動靈活,可以隨時根據情況做出調整。若是吳三桂識相,停止侵占木邦領土,那自然最好;若是他冥頑不靈,海軍陸戰隊也可以在適當時候,給他點顏色看看。”
胡有財也明白了李奇的用意,點頭說道:“大帥英明。派海軍出訪,既可以避免陸路行軍的困難,又能彰顯我大明的實力。而且,海軍陸戰隊還可以順便收集印度次大陸的情況,為我大明日後的海外發展做準備。”
眾人紛紛表示讚同。
李奇當即下令,讓梁家富安排人員,組建艦隊和五千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張又鳴帶隊,即刻出發,出訪印度次大陸。
臨行前,李奇特意召見了張又鳴,叮囑道:“此次出訪,要以大局為重,相機行事。若是能和平解決問題,自然最好;若是萬不得已,也不要怕事,一定要讓吳三桂知道,我大明的屬國,不是他想動就能動的。”
同時又嚴肅的說道:“木邦既然求援,那我們也不能白救援了,他們自稱我們的屬國,那就要有屬國的樣子,想辦法控製他們軍隊的指揮權!”
各港口孤懸海外,兵力不多,能不發生戰爭最好,否則隻靠港口那點兵,可是擋不住大兵團的進攻。
在印度次大陸,李奇隻占領了幾個港口,並沒有深入內陸,與各土邦國都相安無事,就算是吳三桂在南亞勢力日益澎脹,也沒有與李奇占領的港口發生衝突,雙方默契的默認各自的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