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落袋為安的慣性思維。

字數:3914   加入書籤

A+A-


    蕭承和葉帆一行人最終進入了天舟鋁業的這家工廠視察生產。
    至於怎麽進去的嘛,當然是以官方身份進去視察,因為就算你通報上去,那你們企業的管理者反映過來後,視察也已經開始了。
    這個,就是標準版的突擊檢查,主打的就是一個時間差,明牌。
    “蕭書記、葉縣長,您好,我是我們天舟鋁業在這間工廠的負責人,生產總監李建樹。”
    “李總監是吧?”
    “不敢,您叫我小李就行。”
    “那行吧,小李同誌,我和蕭書記這趟下來呢,就是來視察視察你們天舟鋁業的生產情況。”
    葉帆沒有明說是衝著什麽來的,反正就是給出了一個籠統的視察生產情況的目的。
    “話不多說,前麵帶路吧!”
    這時候,還沒來得及調整和提前安排的生產總監李建樹心裏就發慌了。
    發什麽慌?因為他沒時間去搞那些作業式的標準接待流程啊!
    像提前安排什麽人、該在什麽時候、出現在哪個環節,又比如,領導提問、慰問時,安排誰來回話。
    這些,都是要提前準備的!
    畢竟,如果能提前安排,那自然就能排除所有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搞出一套標準化的答案。
    但現在這種情況,就是屬於突擊考試了,沒有提前準備安排一說。
    不過,事已至此,領導都發話了,那就隻能硬著頭皮帶路了。
    進入生產線。
    第一站就是熔鑄車間。
    進入車間,一目了然的就是流水線上分工明確的熔煉工、鑄造工、扒渣工以及起重機司機等職工。
    “蕭書記,葉縣長,這是我們的熔鑄車間。”
    “我們公司在生產方麵有著明文規定,凡是參與生產的工人,皆需嚴格遵守相關政策規定的安全生產標準,並且隻有達標後,才能從事生產。”
    “值班方麵呢?”
    “分為白班和夜班。”
    “白班和夜班,那就是兩班倒?”
    “我記得沒錯的話,鋁產品生產,這個生產線是要24小時連續運轉來保障生產效益的吧?”
    “是……,蕭書記。”
    “那一班就是十二個小時的工作時長了?”
    聽到這,生產總監李建樹頓時就反應了過來。
    “蕭書記,這……”
    “蕭書記問你是與不是,明白回話就是,支支吾吾的像怎麽回事?”
    “是,蕭書記,是一班十二個小時。”
    “待遇如何?”
    “如此高強度地作業,你們天舟鋁業是否按照國家規定,提供了相應的社保繳納、夜班津貼、工傷保險等應有待遇?”
    這一句話,直接就問住了生產總監李建樹。
    “蕭書記,我們公司有提供這方麵的員工待遇。”
    嘴上這麽說,但其說話的語氣,明顯缺乏了底氣。
    “具體是哪些,不要一句話就籠統概括了。”
    “算了,還是我當麵了解一下吧。”
    說完,就轉頭吩咐了旁邊的隨行人員。
    很快,就有幾名職工來到了蕭承一行人的跟前。
    看到來人,生產總監李建樹下意識的就想要提前叮囑幾句,但蕭承一個眼神,就讓他收起了所有小心思。
    “三位同誌,我們是上麵下來的考察團。”
    “現在,有些情況想跟你們了解一下。”
    聞言,三人下意識地看向了生產總監李建樹。
    “咳!你們三個,如實回答問題就是了,不要緊張。”,李建樹不痛不癢的說了一句。
    “是。”
    “三位同誌,你們現在是白班嗎?”
    “是,領導,我們現在是白班。”
    “嗯,你們在這車間內從事生產,除了工資以外,還有什麽其他待遇嗎?”
    “啊?領導您說的是?”
    “我指的是,工傷險、社保之類的。”
    “這個……,應該有吧。”
    “什麽叫應該有?”
    “領導,是這樣的,這個什麽險、什麽保的,還有那個五險一金,都是要看個人情況來的。”
    “一般,都是車間主任這樣的車間領導才有,我們……”
    見到這個反應,蕭承就明了了一切。
    “那上夜班的同誌呢?你們有認識的吧?有了解過他們的待遇嗎?”
    “有,夜班的那些人,工資比我們高。”
    “那他們有工傷險和社保方麵的待遇嗎?”
    “領導,工傷險不知道,但社保,我聽他們說,廠裏跟他們解釋說,夜班補貼高,所以就不交社保了。”
    嗯,夜班補貼高,所以就不交社保了,這個說辭太經典了。
    和,不交社保了,給你多發點工資是一個套路。
    而這個套路的門道就是,明麵上,你拿到手的工資多了,但實際上真正應該屬於你的總報酬卻直接縮水了。
    因為社保,那是你出一部分、公司再出一部分,最後再由國家出大頭。
    所以,所謂漲工資不交社保,就是他把你個人應該交的那部分換算成工資發給你,營造你到手工資多了的假象,然後由於你同意不交社保了,他自然而然的就省去了他應該給你交的那部分社保支出。
    說人話就是:他拿本該就是屬於你的一小部分報酬,給予你到手報酬多了的假象,然後直接換取了你犧牲後麵長期性的大部分報酬,從而節省了它自己的支出成本。
    然後你以為到手的錢多了,還不錯,而它呢,也成功節省了勞動報酬方麵的支出成本,但最後到底是誰虧了呢?好難猜啊!總不能大家都賺了吧?
    而這個套路,在相關職場上也是屢試不爽。
    為什麽?一,是有些人對這方麵不敏感;二,就是它利用了絕大多數人落袋為安的慣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