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流賊敗走
字數:3149 加入書籤
晨霧漫過信陽城外的箭樓,趙德勳的銅製望遠鏡裏映出扭曲的黎明。他軍裝上的黃銅紐扣還沾著太平洋的鹽粒,黑色三角帽簷下壓著荷蘭商人手繪的河南地形圖。三百步外,頭裹紅巾的哨馬正在溪邊飲馬,渾然不覺林間六百支燧發槍的擊錘已經扳起。
"開花彈兩發急速射。"趙德勳的佩劍敲在拿破侖炮的青銅炮管上,暗紅色鬥篷被晨風掀起一角,露出內襯裏繡著的六分儀圖案。炮手轉動螺杆調整仰角時,他注意到洪承疇派來的監軍太監正在本子上記錄火器形製——那閹人已經盯著轉輪手槍的彈巢看了半柱香。
震耳欲聾的轟鳴撕碎霧氣時,二十門六磅炮噴出的白煙像地獄幔帳。對岸飲馬的流寇還沒摸到腰刀,裹著鐵片的炮彈就在馬群中炸開。斷肢混著血雨澆在結冰的河麵上,有個隻剩半截身子的騎兵竟然還在吹響牛角號。
"自由射擊!"趙德勳抽出轉輪手槍,金屬蜂鳴聲中,第一排燧發槍齊射的硝煙還未散盡,第二排士兵已經踩著鼓點跨步上前。那些舉著順刀衝過浮橋的流寇像是撞上無形的鐮刀,棉甲在三十步距離上如同薄紙。有個戴氈帽的頭目試圖點燃火雷,蜂巢火箭炮的六管齊射瞬間將他站立的土坡犁成焦坑。
羅汝才的侄子羅虎躲在槐樹林裏,牙齒把下唇咬出血來。他親眼看見三眼銃的鉛子打在官軍胸甲上迸出火星,那些戴著熊皮帽的鬼兵居然連晃都不晃。最可怕的還是他們腰間掛的鐵西瓜,落地就能炸翻整隊騎兵。當他終於摸到陣前想要拚死一搏時,忽然發現滿地都是滾動的鐵罐——引線嘶嘶作響的聲音成了他最後的記憶。
洪承疇的中軍大帳設在五裏外的文殊寺。當第八個傳令兵送來戰報時,他正在擦拭祖傳的龍泉劍。監軍太監渾身硝煙味闖進來,袖口還粘著半片帶血的人耳:"稟督師,趙管帶說午時就能吃上慶功宴......"
“隻是1500人,就打的幾十萬流寇丟盔棄甲。這李長風……唔……究竟……還有多少是我們不知道的……”洪承疇麵色慘白,止不住地呢喃自語。
殘月被硝煙蝕成鐵灰色時,李自成在噩夢中第三次驚坐而起。帳外值夜的親兵舉著火把衝進來,卻看見大元帥正抱著鎏金頭盔發抖——那裏麵盛著半盔混了冰碴的嘔吐物。
"潼關...潼關..."他布滿血絲的眼球凸得嚇人,指甲在牛皮地席上抓出深痕。兩年前李過被燒焦的半截身子突然浮現在油燈裏,海南學生軍火銃的鉛彈打穿侄兒鐵甲時,他記得那些彈孔排列得就像北鬥七星。
親兵隊長掀開帳簾的瞬間,寒風裹著三十裏外的炮火聲撞進來。地平線上跳躍的橘色閃光,正是龍蝦兵特有的六管火箭炮在夜襲。李自成突然想起崇禎六年兵敗洛陽城下的慘狀……
"備馬!"他踹翻鎏金頭盔,穢物濺到帳內供奉的關帝像上,"讓孩兒們把"闖"字旗都燒了!"當親兵捧著連夜趕製的商隊旗幡過來時,發現大元帥已經自己剪掉了及胸的美髯,羊皮襖裏揣著五本空白路引。
子時三刻,當第一發照明彈在闖軍大營上空炸開時,巡哨的老營兵看見中軍帳後的馬糞還是溫的。被遺棄的帥座下壓著撕碎的《鳳陽破陣圖》,浸在潑翻的酒漿裏像塊潰爛的皮肉。不知誰喊了聲"闖王升天了",二十萬石糧草堆前頓時擠滿爭搶騾馬的亂兵。
羅汝才的探馬帶回消息時,這位八大王正在啃烤鹿腿。聽聞李自成的黃驃馬踏碎了轅門令箭,他狂笑著把鹿腿骨砸向地圖:"驢球子!前年分鳳陽金銀時他衝在最前頭!"但笑著笑著突然嗆出血絲,這才發現自己的手已經把桌角捏出了木茬。
千裏鏡的視野裏,趙德勳看著雪原上炸營的流寇,嘴角扯出冰冷的弧度。他特意讓工兵營在五更天演奏《擲彈兵進行曲》,蘇格蘭風笛聲混著火箭炮的尖嘯,把十三家聯軍的神經徹底撕碎。當太陽升起時,斥候撿到了七麵鑲金軍旗、五尊虎蹲炮,以及裝滿三十六輛大車的金銀細軟——都是義軍來不及帶走的"戰利品"。
戰後的中原大地,滿目瘡痍,殘垣斷壁間彌漫著一股濃重的血腥氣。洪承疇望著這片飽經戰火的土地,心中既有得勝的快意,又有對局勢的隱憂。不過,此刻他更為在意的是如何借此戰功,進一步鞏固自己在朝堂中的地位。
於是,洪承疇精心撰寫了一份表功奏章,快馬加鞭送往京城。在奏章中,他大肆渲染此次戰役的艱難與輝煌,著重強調斬殺流賊上萬的赫赫戰功。同時,洪承疇對趙德勳的功績著墨甚多,將其描繪成扭轉戰局的關鍵人物。洪承疇此舉並非出於純粹的賞識,而是暗藏私心,他企圖通過讓崇禎皇帝給趙德勳加官進爵,進而將趙德勳這一部明軍連帶裝備都納入自己麾下,以此來吞並李長風的部曲,擴充自身勢力。
不久後,崇禎皇帝的詔書便傳至軍中。詔書言辭嘉獎,對趙德勳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讚不絕口,並表示要對其加官進爵,許以豐厚的賞賜,還打算將這支部隊正式編入洪承疇的麾下,撥給更多精良裝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然而,麵對這看似誘人的條件,趙德勳卻不為所動。他聽著傳詔太監宣讀詔書,臉上沒有絲毫驚喜之色。待太監讀完,趙德勳平靜地說道:“多謝陛下厚愛,但末將誌不在此。”傳詔太監一臉驚愕,他從未見過對功名利祿如此淡泊之人。
趙德勳心中十分清楚,自己這支部隊能在戰場上取得勝利,完全依賴於李長風的科技與後勤補給。那些先進的武器裝備,以及源源不斷的糧草供應,都是李長風在海外苦心經營的成果。離開了李長風,他和他的部隊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啥也不是。所以,他對洪承疇的如意算盤看得透徹,絕不能因一時的利益而迷失方向。
趙德勳心意已決,他迅速收拾行囊,率領部隊來到黃河碼頭。士兵們對他的決定毫無異議,他們追隨李長風已久,對李長風忠心耿耿。一行人登上沙船,揚起風帆,朝著天津的方向駛去。
洪承疇得知趙德勳拒絕詔命,徑直返回的消息後,臉色陰沉得仿佛能滴出水來。他沒想到自己精心策劃的計謀竟然落空,心中對趙德勳和李長風的恨意又增添了幾分。在他看來,李長風此舉無疑是對朝廷權威的公然挑戰,必須想辦法予以打壓。
而在京城,崇禎皇帝聽聞此事後,也是龍顏不悅。他一方麵對趙德勳的抗命行為感到憤怒,另一方麵也對李長風在海外的勢力越發忌憚。李長風的部隊不聽調遣,這讓崇禎帝意識到,李長風已然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勢力,若不加以製衡,恐日後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
喜歡明風再起請大家收藏:()明風再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