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橡膠和自行車的發明
字數:3390 加入書籤
李長風素來極為重視科技發展,大力推崇科技進步,對那些有發明創造的工匠,從不吝嗇豐厚的獎賞。在他的統治區域內,工匠們備受鼓舞,鑽研創新、改良技藝的熱情愈發高漲,形成了濃厚的發明創造氛圍。
橡膠的發現
崖州港的晨霧裹著鹹腥味飄進侯爺府書房時,李長風正用放大鏡審視葡萄牙商船"聖母號"的貨單。羊皮紙上"borracha"一詞被朱砂圈了七重紅圈,旁邊是通譯歪歪扭扭的注釋:"惡魔眼淚,遇熱變黏,遇冷變硬。"
"帶上來。"他指尖輕叩桌麵的節奏,與窗外蒸汽錘的轟鳴奇妙共振。親兵押進個滿臉雀斑的葡國少年,懷中緊摟著個鐵皮匣子——那是船長臨跳海前塞給他的,匣縫裏滲出乳白色汁液,在海風中凝結成蛛網般的細絲。
鐵皮匣子打開,這裏麵竟然是橡膠苗。李長風馬上收尾機油,並在海南栽種。
暴雨突至,李長風卻已站在橡膠苗圃中央。十株不足尺高的幼苗在玻璃罩下瑟縮,葉片上奇怪的羽狀脈絡讓他想起穿越前見過的熱帶植物圖譜。葡國少年比劃著說,這些"惡魔淚樹"來自萬裏之外的亞馬孫叢林,是傳教士用來製作"防水聖器"的聖物。
"剝皮。"李長風突然下令。親兵的匕首劃過樹幹時,乳白膠漿如血液滲出,在陶碗裏聚成詭異的月牙形。當第一滴膠汁滴入琉球進貢的硫磺粉時,奇異的焦臭味驚飛了滿園子八哥。
芒種·安南種植園
阮福仲望著漫山遍野的樹苗,藤笠下的獨眼微微抽搐。這個被明軍從占婆人屠刀下救出的安南貴族,此刻正監督三千農奴栽種"淚樹"。赤腳少女們用貝殼接住滴落的膠乳,她們不知道,這些白色汁液即將成為比象牙更珍貴的貢品。
"每株每日割七刀。"從海南來的技術員小翟蹲在樹旁示範特製割膠刀,刀柄上刻著寧遠侯府的蟠龍紋,"深三分,斜四十五度角。"他腳邊的陶罐裏,昨夜收集的膠乳已凝成半透明膠塊,在烈日下泛著珍珠光澤。
白露·三亞硫化坊
蒸汽機的轟鳴聲中,陳鐵山正往滾燙的鐵輥間填入膠塊與硫磺混合物。當暗褐色的生膠變成深褐色彈性體時,老匠人突然跪地痛哭——他認出了這與寧遠侯說的是相同的質地。
"還不夠。"李長風用佩劍挑起塊硫化膠,對著陽光觀察其中的網狀結構,"我要能包裹鐵輪的"膠甲"。"
鄭滄浪的佩刀劈開晨霧,刀光映出校場上奇特的景象:三十輛改良炮車裝上了包膠鐵輪,在卵石路上行進時竟無聲無息。更驚人的是中央那架"雷龍炮",六寸厚的橡膠擋板將後坐力消解於無形,炮手們甚至能在連續射擊時站著裝彈!
"惡魔皮!"被俘的西班牙炮術長在囚籠裏畫十字。他親眼看見明軍試驗的新型膠鞋,士兵穿著它蹚過荊棘叢竟毫發無傷。而此刻,更可怕的東西正在成型——海南工匠團隊研發的膠製潛水服,能讓水鬼在海底潛伏兩個時辰。
大雪·紫禁城
崇禎帝的朱筆懸在《瓊州異物誌》上方久久未落。奏折裏"橡膠樹十萬株,歲收膠百萬斤"的字跡被殿外飄進的雪花洇濕。司禮監太監小聲提醒,上月遼東呈報的"膠輪馬車",在雪地行進速度是傳統漕運的三倍。
"妖材!"戶部尚書掀翻算盤,檀木珠子滾進炭盆發出刺鼻焦臭。他腳下《天工開物》的"膏液篇"被朱砂塗改得麵目全非,空白處畫著個奇怪的車輪。
立春·三亞港
陳鐵山望著港口堆積如山的膠製貨箱。從防水篷布到蒸汽機密封圈,從軍靴底到熱氣球的氣囊,這種神奇的材料正在重塑大明工坊的每個角落。學徒捧著剛成型的膠製輪胎追問:"師父,伯爺說的"充氣輪胎"究竟要灌什麽氣?"
老匠人將橡膠球拋向海麵,驚起成群海豚:"總有一日,這南海的浪濤都會為膠輪讓路。"他轉身時,腰間別著的橡膠印章正巧印在文書上,落款是寧遠伯手書的拉丁文:
"natura rubber, 1839."
自行車的發明
三亞工坊的晨霧中彌漫著硫化的焦臭味。陳鐵山用鯊魚皮打磨著兩根奇特的鐵管,管身彎曲如鹿角,接榫處包著新製的橡膠墊圈。這個曾為鄭家艦隊打造過福船龍骨的老匠人,此刻正對著寧遠侯的草圖抓耳撓腮——紙上那"兩輪車架"的構造,竟比佛郎機的齒輪組更令人費解。
"又斷了!"學徒的驚呼從淬火池邊傳來。第七副鑄鐵輪轂在冷卻時裂成碎片,飛濺的金屬碴在橡膠地板上鑿出密密麻麻的白點。陳鐵山啐出口中的鐵釘,突然瞥見牆角堆放的琉球進貢的藤條——那些柔韌的莖稈在晨光中泛著象牙般的光澤。
三日後·寧遠伯府校場
李長風正在檢閱新式燧發槍,忽見親兵推來個怪異的鐵架。兩個包著橡膠的圓輪被彎曲的鐵管連接,前輪上方裝著南海黃檀木製的鞍座,後輪軸心處延伸出兩條踏板連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陳師傅說..."親兵話音未落,李長風已翻身上鞍。當他的錦靴踩上踏板時,整個校場鴉雀無聲——那鐵架竟如活物般竄出三丈遠,橡膠輪胎在青石板上留下兩道焦黑的弧線。
暴雨中的工坊回蕩著金屬錚鳴。李長風踹開淬火間的木門時,陳鐵山正往輪輻上纏繞藤條。老匠人轉身露出滿臂的燙傷水泡——那是測試不同橡膠硬度時留下的勳章。
"稟伯爺,用安南橡膠與藤條複合的輪輻..."他顫抖著指向廊下那排閃著幽光的車輪,"能承重三百斤不變形!"
李長風突然拔出佩劍。寒光閃過,前輪橡膠胎麵裂開條縫隙,露出裏麵縱橫交錯的藤條芯。"還不夠。"劍尖挑起塊未硫化的膠塊,"我要能日行三百裏的"鐵馬"。"
秋分·崖州環城道
九輛改良版自行車在晨光中列隊。陳鐵山設計的齒輪組在後輪處閃著寒光,把手上的橡膠握套壓印著防滑紋路。當李長風揮動令旗時,騎著"追風型"的傳令兵如離弦之箭射出,驚得路旁水牛撞翻了糧車。
"轉向太鈍。"李長風眯眼看著遠處揚塵,"我要能穿梭巷戰的"穿雲燕"。
陳鐵山連夜改造了車架結構。七日後,輕量化的"掠影型"在測試中創下紀錄——傳令兵騎著它用兩個時辰跑完崖州到瓊州府的官道,比最快的驛馬還少用半個時辰。
喜歡明風再起請大家收藏:()明風再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