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字數:3734 加入書籤
“縱觀古今,前宋時期為我漢人以R術治國之典範,是R教最為繁榮昌盛的時期,凡事皆要"講儒學","尊孔孟",治國之策皆引經據典。範仲淹和王安石的新政和變法皆遭到抵製而失敗;前宋時期之國力在當時也並不輸於其它國家,但其對外戰爭除了大理國之外都是敗多勝少,然勝也罷,敗也罷,皆是稱臣納貢或割地賠款,區別隻是給多給少罷了,重文而輕武,守內而虛外,實則是造成此種後果的根源。宋存三百二十年,無論治國、治政、治民、治軍皆是庸庸碌碌,即無強國富民,也無開疆擴土,因循守舊、不重實用和反對變革,今觀其史老衲也時常在想,若問我漢人治學,宋朝居首舍我其誰也,若問我漢人治國之失敗,仍是宋朝居首舍我其誰也。
皇上開我大明永樂盛世,永樂新政能否延續,老衲並不樂觀,若是永樂之後再無永樂,又何來鄭和焉?
然而皇上有皇上的打算,群臣有群臣的思量,在皇上心中大明的萬世基業最為重要,所以這銀子花在新政上更為重要;在群臣心中大明當前的國事最為重要,所以這銀子花在國事之所急的地方更為重要。
這是皇上與群臣的國事之爭。
其次,鄭和出海巡弋於大海,四海升平,萬國來朝,東南海洋已鮮見倭寇及走私船隊,然海外貿易獲利之大難以想象,老衲曾隨鄭和船隊一起到過古裏,我大明的茶葉、絲綢和瓷器與南洋之香料等貨物兩地出貨利潤有幾十倍乃至於上百倍。然而能做造得起一條或多條大船,能將之裝滿貨物出洋走私,其背後隱藏的也不是一般人啊,皇上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共享太平,焉知反對的群臣中除了觀念之爭是否還有利益之爭。
老衲明白皇上苦,也明白群臣苦,更加明白百姓苦,老衲隻希望皇上能給新政埋下一顆種子,也許是太孫朱瞻基,也許是鄭和之後的鄭和,能為我大明的萬世基業和漢人留下一個可以繼承和延續皇上新政的沃土……”
姚廣孝說完繼續手撚佛珠,閉目不語。
朱棣一直閉目傾聽不語,半晌他睜開眼睛,看著姚廣孝說道:“少師一席話,朕心中豁然開朗,為朕解了多年的心結。永樂新政是朕操之過急了,但朕這幫群臣,隻知讀書,不知變通,不通世事。言必稱聖人,行事必按祖宗成法,因循守舊,不知變革,他們為什麽隻知道向後看而不知道向前看,朕之後這幫臣子更不會死心的,定要恢複祖製。朕對高熾,隻望他做好守成之君即可,如大師所言,朕對瞻基期望甚高,希望他能夠繼承永樂新政,重開盛世,並改變我漢人治國隻重仁義道德而不重其它治國之道。
今與少師坐而論道,更加堅定了朕推行新政的決心,朕意已決,將在有生之年竭力推行新政,至於朕的千秋功過自有後人評說。這好大喜功的帽子朕是戴定了。”
說完,朱棣伸手取過王忠遞過來的茶盞,慢慢地喝了一口茶。
“阿彌陀佛,縱觀古今的明君賢相,他們立國興邦靠的並不僅是孔孟之道,皇上的永樂新政本就囊括"禮治"、"德治"、"人治",然治國之道並非僅此而已,若要強國富民,兵需要練,弊需要革,政需要治,事需要理。不可數經論典,一概而論。有宋一朝可知若按儒教經典治國,可苟延殘喘但不可興國安邦。皇上之所為,老衲已然明了。”
將茶盞遞與王忠,朱棣感慨萬千地說道:“知朕者少師也!然朕看鄭和的密奏確實匪夷所思,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朕心中卻已信了五分,因為之前已有錦衣衛密奏,交趾新定,民心不穩,派去的流官也與當地的土官多有不合,而且有不少人想著山高皇帝遠,打算熬個資曆或撈一筆就走人,因此朕認為交趾局勢已經開始糜爛,若繼續如此必將引發叛亂,若明年正月果真發生叛亂,此人因夢而立了大功,隻是為何太祖托夢於此人,朕心中卻甚是不解,大師能否為朕解開這心中之惑……”
姚廣孝手指停止撚佛珠,沉吟不語,片刻之後他又繼續開始撚著佛珠說道:“此乃天道,不可違也;若朱允炆不做出弑叔之舉,皇上也仍是逍遙王爺,安樂北平,守衛北疆;皇上即位,兄長朱標失長子朱允炆,皇上亦失第四子朱高爔,此亦天道也;朱允炆弑叔而失天下,由此皇上的四皇子輪回轉世此更是天道也;太祖托夢於四皇子,是為了告訴皇上他認可了靖難,認可了皇上的正統,用鄭和的水師為奇兵,是認可了皇上的永樂新政,是希望皇上知道四皇子已經輪回轉世了,阿彌陀佛……”
姚廣孝端起王忠遞過來的茶盞,喝起茶來。
朱棣緊握雙手,青筋暴起,顫聲喃道:“父皇他認可兒臣並托夢於轉世的高燨,這、這……”
其實這是朱棣心中最大的心結,在那個時代任何一個皇帝都必須名正言順的繼承大統,即使反叛也必須找一個正當的理由,嗯,自古至今都要講究個師出有名,管它是真還是假,成王敗寇,贏了的自然會把這些事搞定。問題是朱棣他自己知道,要不是朱允炆把他逼的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他也不會冒這麽大的風險發動所謂的“奉天靖難”了,雖然皇帝這個職業很誘人,但失敗的風險是滅九族,如果不是被逼上絕路,試問誰放著太平安樂的日子不過,非要去幹這種成功率極低賭命的事情。再說了如果朱元璋認為他的那些兒子不可靠,他在位的時候完全可以把各藩王的兵權全部收回,還用朱允炆登基之後搞得大殺四方、叔侄反目成仇,終於逼反了朱棣。
其實這“削藩”的事是朱允炆和他的信臣做的不地道,之前已經說過,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已經掃清了為朱允炆上台的道路,如果他認為各路藩王是朱允炆的威脅,他會毫不遲疑的收回他們的兵權,畢竟大明江山永固是是他優先考慮的問題,而他收回了武臣的兵權轉而賦予了他的諸多兒子就是認為親疏遠近還是要相信自家人。哪有叔叔搶奪自家侄兒的皇位的,再說了每個兒子手裏就那幾衛人馬,隻要他們不聯合起來能成什麽大事。
朱元璋想的是沒錯,他的一個兒子造反其它兒子能服氣嗎?所以朱允炆和他的子孫,按照他構想和規劃,安安穩穩地坐在皇位上一代傳一代,按照這個思路朱元璋設計的非常平衡。關鍵是他沒有想到朱允炆一上台就開始實行"建文新政"了,其中有一項就是“削藩”。其實這也很正常,哪個皇帝不想做一個傳頌千古的明君、聖君。一年之內朱元璋五個兒子,朱允炆的五個叔叔就被搞掉了,第六個就輪到朱棣了。
在大哥朱標早逝之後朱棣對皇位就存在繼承的想法,雖然朱棣排行老四,但大哥、二哥、三哥都已相繼去世,朱棣已是名副其實的老大了,而皇帝還是朱棣的老爸朱元璋,並不是朱棣的大哥,所以皇位不一定非要傳給大哥的兒子。各位看官,如果你是朱棣,你會不會認為老爸可能會把皇位傳給你,不一定非要傳給朱允炆吧?畢竟皇帝還是老爸而不是大哥,如果皇帝已經是朱標了朱棣這叫非分之想,所以現在這種情況朱棣想想也並不過分。
而姚廣孝在朱元璋立皇太孫朱允炆的時候就已經猜到,待朱允炆即位之後,很有可能會“削藩”,而本來最有能力,最有希望做皇帝的朱棣一定不會坐以待斃。不得不佩服,這老和尚的眼光和思慮確實久遠。朱允炆和他的信臣果然做出了削藩弑叔之事,然後逼反了朱棣。實話實說其實朱棣心裏真的沒底,姚廣孝就充當了神棍的角色,不停的給朱棣說這是天道,這是命數……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朱棣將要麵對的是他老爸朱元璋在位時在大明天下設置了外衛(五軍都督府管轄)五百餘衛的兵力,按當時的編製,一衛是五千六百人,各位看官可以算一算朱棣這要麵對多少人馬,就這還不算大明皇帝親自管轄的精銳天子親軍一十二內衛(朱元璋時期設置)。
朱棣沒有退路,壓力山大,但是姚廣孝始終在他迷茫的時候端給他一碗心靈雞湯,告訴他天道如此,你就是未來的皇帝,這是天數注定的;朱棣就像一個癌症患者,迷茫中總有一個人鼓勵他,不斷地告訴他你能行,你可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明天就是希望……
最終,朱棣還是成功了。當時經洪武一朝治理的大明朝,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並有百萬雄兵,朱棣起兵時並不被看好,僅有忠於朱棣的人因為與朱棣關聯太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隻能與朱棣一起反叛。所以他的成功首先要感謝大侄子朱允炆,其次要感謝老爸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