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字數:4077 加入書籤
“太祖,您老可是金口玉言呐!”王文樂喜道。
“當然,這還有假!”太祖板著臉佯怒道。
“幹了!富貴險中求。”王文樂咬牙道。
“險個屁……”太祖噴了王文樂一臉之後接著問道:“等著老四給你賞賜吧,我要你傳給鄭和的話你可記清楚了?”
王文樂抹了一把臉想了一下道:“忘了,剛嚇得忘了。”
太祖重新說了一遍後歎了一口氣道:“小子,你把這話帶到就能救活軍民數十萬,那可都是我大日月帝國的子民啊,戰爭沒有不死人的,隻是既能達到戰爭的目的,又能盡量的少死人,這才是大勝。這次你小子將活人無數,萬家生佛啊!而你所做的僅僅是傳個話,不必擔心,對於這種事他們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會加強戒備的。想想清楚,老頭子我不強求你,你自己去決定這世上是多一些還是少一些無依無靠的白發人和孤兒寡母……”
太祖拍了拍王文樂的肩膀,身影漸漸消失了……
王文樂呆呆看著太祖消逝的影子,愣了許久……等他回過神來……他的夢醒了……
“皇上,夢醒之後,小的便將此事密報了鄭大人,之後的事您大概都知道了。太祖他老人家教小的把這個故事講給皇上聽,說皇上一聽就明白了,雖然故事很簡單,但是實際時間跨度很長。
太祖他老人家第一次進入心魔期的時候唯一的收獲就是知道小的可以帶話。沒有渡過心魔期太祖他老人家法力大減,太祖他老人家就把緣由告訴了張仙人並請他幫忙尋找小的下落。在張仙人找到小的之後便發現小的有天劫在身,數年之後將在劫難逃,便拚著損失幾百年的道行顯靈將小子帶離險地就近至嶗山全真教出世修行,化解劫煞,而張仙人則閉關療傷去了。
於是小的便在嶗山一呆就是九年,下山後應征做了雜役跟隨鄭大人出海,直至去年太祖恢複了法力便開始托夢於小的了。太祖他老人家說張仙人需閉關靜修百年以上方可恢複如初,而這次張仙人能如此仗義出手也是皇上您的的功德無量。”王文樂恭敬地說道。
“咦!我與張仙人素未謀麵,何來功德無量之說。”朱棣大為驚奇地說道。
“太祖他老人家說了皇上重修武當山,使得道教複興,香火鼎盛,而張仙人也因此而修為大增,進步神速,事半而功倍,若無皇上之仙緣和功德,張仙人即使想顯靈救下小的也無此巨大的法力施展,如之奈何?”王文樂愈發恭敬地說道。
“朕竟然也無意之中參與到此事當中!嗯……關乎我大明的國事,怎麽能少了朕的參與,朕似乎有點明白了……”朱棣高興地說道。
“皇上,最後太祖他老人家說了,此中環節缺一不可成也,看似是偶然,思之卻也是必然,然天道深不可測,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國事無小事,切不可輕視大意,雖知己知彼,但仍需深思熟慮,小心應對。”王文樂嚴肅地說道。
“嗯,父皇所言極是,朕自當小心從事。”朱棣點頭說道。
“王文樂,你立了大功,朕不吝賞賜,文武官職由你選,朕來考慮給你一個官階。”朱棣笑著說道。
“皇上,小的隻是替太祖帶了個話不敢居功,此乃皇上之洪福齊天,太祖他老人家護佑我大明,這功勞與小的沒一點關係,再說小的乃是一介散人,胸無大誌又胸無點墨,若為官恐誤國誤民,小的惶恐之至,若皇上憐憫小的,求皇上賜小的幾畝薄田,幾間草屋,些許銀兩,小的再娶個糟糠之妻便心滿意足了。”王文樂行大禮恭敬地說道。
“咦,你不是希望有個大宅子,良田萬頃,妻妾成群,仆從如雲嗎?”朱棣戲虐地說道。
“回皇上,窮人的富貴夢讓皇上見笑了。”王文樂哭笑不得地說道。
“朕在之前聽父皇教你給朕講的故事裏已知你誌在發財,不想出仕,朕覺的你是看不慣它們,因為你害怕有一天你也會和它們一樣,朕說的然否?”朱棣悠然地喝了口茶然後說道。
“皇上聖明,小的慚愧。”王文樂行禮說道。
“何愧之有?”朱棣笑著問道。
“論厚黑小的不如也。”王文樂苦笑道。
“哈哈,恰如其分,那你覺得朕如何?”朱棣語氣嚴肅地問道。
“皇上,小子萬死,請皇上恕罪,小的明白了,小的願意為皇上效忠。”王文樂再次行大禮說道。
“算你小子聰明,朕恕你無罪,說來聽聽,朕很好奇。”朱棣也為王文樂反應之快而問道。
“皇上恕罪,那小的鬥膽就說了,修書、治河、北伐、南征、下西洋永樂一朝全幹了,皇上實乃千古一帝也。跟著皇上幹有肉吃,因為皇上講義氣,今後小的隻效忠於皇上,隻要小的低頭做事,用心為皇上辦差,任它東南西北風,小的自有皇上罩著。”王文樂笑著笑道。
“哈哈哈哈哈,馬屁精,你小子也精於此道,見過拍馬屁的,沒見過你這麽拍馬屁的。”朱棣心懷大暢地笑道。
王文樂這次沒有笑,行大禮嚴肅地說道:“皇上,小的不會拍馬屁,小的說的都是實話,這樁樁件件都是動搖國本的大事,為什麽在永樂一朝都能全幹了,都是因為皇上極力推動的啊,他們想偷懶也不行啊,幹這些事哪個不是浩銀巨大,這說咱永樂朝有錢啊,咱花得起,這不就是國力的象征嗎?我大明若不是強大如斯,這巨大的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何而來?最簡單的道理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沒人能點石成金,這銀子不會憑空變出來,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皇上一直奉行節儉,壓縮宮中和各部司的用度,自然就知道開源節流這個道理,如果皇上是通過加稅來來增加收入獲得這些銀子,那還不如不做那些事,因為連小的都明白加稅的惡果,小的不信我大明英明睿智的永樂皇帝不知這個道理,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又有什麽比動搖國本更重要呢?那麽不加稅皇上的銀子是從哪裏來的?
一方麵,通過戶部尚書夏元吉這個鐵公雞省出來的,另一方麵也是通過戶部尚書夏元吉這個鐵算盤通過調整不合理的政策合理的增加了財政收入,最重要的一環是皇上所做的大事裏唯有下西洋是可以賺大錢的,可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皆不說,為什麽?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人怎麽能沾染上銅臭,皇上乃天下之主富有四海就更不能沾染上銅臭了。可這銀子就真的是臭的嗎?小的認為這銀子就如同那刀劍,落在壞人手裏就用它來作惡多端,落到好人手裏就用它來懲惡揚善,所以這為惡還是為善是用它的人的問題而不是這刀劍本身,所以這銀子臭不臭也不是它本身的問題,而是用它的人的問題。
皇上,太祖他老人家就說過,我大明一年的糧稅約三千萬石左右,在永樂朝一兩銀子約買三石米,也就是說若有朝一日我大明每年有額外的一千萬兩銀子的收入,那麽皇上是否就可以取消這糧稅,到時候我大明的農民凡耕種者所產之糧都不需要繳稅,而這一千萬兩銀子則用於收購農民手中的餘糧用作國之存糧和軍糧。而農民家家有存糧,戶戶有餘錢,即使有個天災人禍也可安然渡過。若如此這般,試問我大明如何不能國祚萬年,若再有那異族入侵,妄圖奴役我大明子民,我大明子民必定是全民皆兵、死戰到底來保衛我大明江山,因為捍衛大明就是保護他們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我大明已經不納糧了,無論是異族或謀逆之人難道做的還會比大明更好?
而皇上派鄭和下西洋除了外交目的,軍事目的,探索目的還有商業目的,所以太祖他老人家就讚賞皇上有大智慧,並沒有墨守成規,而是通時達便,說皇上是大明的智慧,因為這下西洋是皇上要搞而群臣反對,是皇上力排眾議強硬實施的,有著精準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識,所以觀前史前無古人,觀後史後無來者。太祖他老人家震驚於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收益,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獲利讚歎不已,太祖他老人家說怪不得前宋打不過周邊國家就給人家送錢,放在我大明早就滅國了,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現在明白了,支撐前宋國力不衰的原因是因為有這條海上絲綢之路,所以啊,這隻想著在地裏刨食是錯誤的,農為民本,但重本抑末完全是錯誤的。
太祖他老人家說若有一日我大明遭遇強敵,戰爭曠日持久,我大明若沒有雄厚的財力物力去支撐這場戰爭,何解?隻重農本,隻知道在地裏刨食,若要增加軍費開支就隻有加賦,而加賦就如飲鳩止渴,屆時戰爭還沒有結束,我大明內部已烽煙四起,最終而亡於內憂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