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燕子嘴
字數:2798 加入書籤
在財政局一幹領導的目送下上了專車,唐慶偉主動側了側身子,看向坐在後座的領導:“陳縣,現在是下午四點五十五分。需要先回縣府辦公樓嗎?”
陳東萊精神不振地捏了捏眼角,半靠在坐墊上:“今天不回了。帶我在縣城裏轉轉,之後直接回家。”
機關事務局早就將他的住處安排妥當。在挑選房產時,考慮到陳東萊的個人意願,管理人員特意避開了引人注目的常委樓,而是在開江第一中學的教職工宿舍中,為他精心挑選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
畢竟初來乍到,若貿然與杜洪波、關聲印等人同住一處,整日抬頭不見低頭見,難免會遭遇一些令人尷尬的場麵。與其如此自討沒趣,倒不如自己搬出去住,落得個耳根清淨。
那麽,為何不選擇縣委辦、縣府辦或者各大局行部委的宿舍呢?其實,陳東萊對此也有自己的一番思量。
與下屬們住在同一屋簷下,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一些不必要的接觸。而在縣直機關裏,對自己心存不滿的人不在少數,保不齊就會有人故意找茬,甚至給領導獻上“投名狀”,給自己製造麻煩。
如此一來,還不如找一個與自身利益關係不大的事業單位。在這種情況下,中學的教師宿舍無疑成為了最佳選擇。反正這幫老師和自己沒有利益關係,也不存在得罪人的情況。
聽到陳東萊說想在城區裏轉轉,唐慶偉與司機對視一眼,旋即開口道:“師傅,先沿著南河路往曦江方向開,在燕子嘴的方向右拐開上濱江道。”
機關事務局給陳東萊配的司機名叫張雄,是一個看起來還算機靈的年輕人。聽說是縣政協某個領導的親戚,書沒讀上,當不成官,做生意也沒什麽天賦,幹脆就托了關係,進體製內謀了一份飯碗。
開江縣地盤本就不大,城區結構和石梁、匯川這些建立在曦江旁邊的城市非常類似:一條支流穿城而過匯入曦江,江河交匯之處便是城市的中心。依托港口建立起來的集市和定居點在幾百年間不斷擴大規模,逐漸形成了人口數十萬的縣城。
見到陳東萊正細細打量著縣城的街景,唐慶偉靈光一現,主動向領導介紹道:
“陳縣,您的右側便是開江縣最大的農貿市場。全縣九鎮八鄉的農民每逢周末,都會來這裏趕集;要是到了節假日,甚至還有廟會活動。”
陳東萊怔怔地看著人來人往的菜市場出神。過了好一會兒,他才開口說道:“九鎮八鄉?開江縣的鄉鎮數量頗為驚人。”
哪怕是永安縣這種坐擁八十二萬居民、全省排名前十的人口大縣,也不過隻有四鎮七鄉。沒想到開江縣五十多萬人口,一下子就劃分了十七個鄉鎮。
這這數量,倒也不算特別驚人。眼下全國各地的縣區,基本上都有十多個下屬鄉鎮和街道。有的縣甚至一口氣劃分了二三十個小鄉,就為了多安排編製和官員。
國家後來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九十年代後期與新世紀開始了鄉並鎮的改革,讓各縣區的鄉鎮數量大幅減少,從而節約了大量行政成本。
桑塔納沿著蜿蜒的道路繼續前行,轉過一個拐角後,陳東萊眼前的景色突然變得開闊起來。
夕陽的餘暉灑在兩江交匯的地方,波光粼粼,宛如一幅金色的畫卷。江麵上,輪船穿梭往來,不時傳來陣陣汽笛聲,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城市的繁忙與活力。
“陳縣,我們已經到了南河路的盡頭,這裏就是本地人所說的燕子嘴。”唐慶偉一邊指著眼前江麵上延伸出來的礁石和灘塗,一邊向陳東萊介紹道,“過了燕子嘴,南河就會匯入曦江了。”
陳東萊順著唐慶偉的手指望去,隻見遠處的那塊礁石形狀奇特,宛如一隻歸燕展翅高飛,十分壯觀。
“這塊礁石就是燕子嘴名字的由來。”唐慶偉接著說道,“相傳在南宋時期,敗退至此的宋軍曾與元軍在此決戰。宋軍最終不敵元軍,全軍覆沒。主將皇甫魁走投無路,在這塊灘塗上自盡身亡。本地民眾說他的身軀化作歸燕,為表忠義,麵朝東南,向宋帝盡忠。”
陳東萊點了點頭,沒有因這個曆史故事而感傷,卻是饒有興趣地問道:“開江縣城內,還有沒有與這段曆史相關的其他遺跡?比如說城牆或是碉樓之類的?”
唐慶偉畢竟是開江本地人,又在縣城長大,對相關情況再了解不過:“江邊有一座龍王廟,相傳是開江民眾在元初所建,明麵上供奉曦江龍王,背地裏則暗中照著戰死的宋軍守將的麵目刻畫雕像。久而久之,香火日益鼎盛,在整個石梁都算遠近聞名,香火僅次於龍寶區的龍王廟。”
陳東萊也不禁感歎起巴蜀兒女的重情重義。雖說元代以寬治天下,但半公開緬懷前朝忠臣的狀況,任哪一朝的統治者肯定都無法容忍。開江民眾的這般行為,已經算是自願在承擔政治風險了。
司機張雄也適時插話道:“除了龍王廟,城東郊還有皇甫魁的墳塋;據說他死後,首級被元軍割下表功,開江縣民隻得收攏了他的屍身,安葬在東郊南河旁邊的一座小山上。哦對了,那附近還有兩段城牆遺址,聽說保留得還算完整。”
陳東萊興致大起,竟然一改有些慵懶的模樣,直接坐起身子:“能不能帶我去看看?先帶我去龍王廟轉一轉。”
唐慶偉與張雄再次對視一眼,有些尷尬地說道:“陳縣,龍王廟的主體建築,已經在特殊年代被破壞了,現在沒剩下幾根木頭……”
陳東萊的嘴角抽了抽,深吸了一口氣,問道:“總該有遺址吧?帶我去轉一轉,說不定有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