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破局之道?
字數:2862 加入書籤
夜晚,打開台燈坐在書桌前,陳東萊正細細翻看著石梁下屬區縣的經濟總量與增速報表,思考下一步的工作如何開展。
石梁地區原來有八縣一市,在撤地設市之後,縣級魚泉市被撤銷,變成了八縣三區;去年年末的時候,又有一個最南端的自治縣被劃給了水秀州代管,因而形成了七縣三區的格局。
龍寶、天城和夔州三個區自不必說。首善之地,經濟總量肯定差不到哪裏去。
排頭大哥自然是龍寶區。坐擁柴機廠、江安鋼鐵廠兩大巨型重工業企業,生產總值已經突破了7億元,是石梁市當之無愧的經濟頂梁柱。據說明年屆中調整時,區委書記極有可能會由市委常委兼任。
目前排在第二名的,還是老牌工業重鎮開江縣。隻不過5.22億元的gdp,其中一多半都是川東石油天然氣鑽探公司貢獻的。根本沒有能拿得出手的其他企業。更別提這兩年來,經濟增速一再放緩。按照這個趨勢,今年被排在後麵的天城區和永安縣超過,是大概率事件。
緊隨其後的便是靠北一點的天城區。由於魚泉市分家時,天城區在陳東萊的建議下,分到了以石梁日化廠為首的一幹輕工業企業,因而也具備了一些經濟基礎。加上新任的區委書記、區長精誠團結,左手抓基建,右手抓招商,隻用了一年半的功夫,便讓全區的生產總值突飛猛進,突破了5億元大關。眼瞅著就要追上開江了。
排第四的是新晉的經濟明星永安縣。原先墊底在最後的窮縣,因為前後幾任縣委書記、縣長的突破性創舉,抓到了時代機遇,接連打了幾次漂亮的翻身仗,直接把gdp從1990年的1.1億,抬到了現在的4.3億,三年翻了四倍,以至於驚動了省領導;先後兩任縣委書記被快速提拔為實權副廳級,更顯露出省委市委對永安縣經濟成果的肯定。
以上四個區縣,堪稱石梁市經濟引擎。四駕馬車同時啟動,才能堪堪帶動這個近一千萬人口巨型貧困市的社會經濟發展。
如果說排在前麵的四個區縣是火車頭,那麽中間的三個區縣便是車身。他們分別是市委市政府所在的夔州區、擁有三個5a景區的神女縣,以及目前已經經濟失速、以至於要依靠賭場和黃色經濟為生的漢桓縣。這三個區縣的經濟總值都在2億上下徘徊,還算不得貧困縣,財政也能勉強維持溫飽。
吊車尾的三個縣自不必說。通秦縣、神溪土家族自治縣,還有最西端的九尾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這三個縣都是藏在深山老林裏的國家級貧困縣。既沒有自然資源,交通條件又差,因而財政上也是捉襟見肘,縣委書記每年都要到市裏化緣乞討,為機關單位的公務員和教師發工資。
細細翻完了各縣區上半年的經濟增速,陳東萊隻覺得開江縣離萬丈深淵也就隻差一步之遙了。5.8%的增速,不僅遠低於江安省的平均水平,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要是下半年的經濟繼續失速,排在第三名的天城和第四名的永安就要追上來了!
陳東萊絕不相信,開江縣委書記杜洪波麵對如此局麵,還能保持方寸不亂,穩如泰山。
在省委已經把經濟增速作為地方官員主要考核指標的情況下,市委市政府對縣領導的經濟管理能力愈發重視。絕大部分市一級的黨組織,都開始根據各縣區的經濟總量和增速現狀,以及產業結構的組成情況,對縣區的常委班子成員進行審慎配置。
按理說連續三年的經濟失速,開江的縣委書記和縣長是絕對要負政治責任的。但是在去年換屆時,開江的主官們不僅沒有被處分,甚至還高升了:原縣委書記趙乾坤調任市財政局長,原縣長杜洪波接任了開江縣委書記;就連副書記鄭安民,也被調到永安當縣長。
顯然,這一切都要拜康樂所賜。今年年初的時候,江自流已經在市委常委會上提過了開江縣的經濟失速問題,並建議更換縣委主要領導;
奈何彼時因市政府起訴柴機廠的案件開庭,雙方激鬥正酣,康樂先入為主地認為江自流的提議是為了削弱自己的政治勢力,因而在會上全力抵製撤換杜洪波。開江縣的情況便又僵住了。
現在康樂倒台,江自流又被調走,石梁市的權力結構直接來了個翻天覆地的大洗牌。新來的市委書記陝山才到任兩個月,才剛把市內的三個區調研了一遍,對其他七個縣的狀況完全沒有了解;這便又讓杜洪波和關聲印二人躲過一劫。
當然,這種事情隻能是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醜媳婦總要見公婆,等年底開江縣的經濟增速一擺出來,那可就真的原形畢露了!
杜洪波和關聲印顯然也知道這個道理,因此,雖然平時開會的時候還能假裝風平浪靜,遮羞掩醜,私底下早就通過各種渠道告知全縣幹部,隻要有人能成功為縣裏招商引資,縣委不吝重賞!
就連縣委組織部也在私下放消息,如果招攬的產值在三百萬以上,科員可以提拔為副科級幹部,副科直接提正科。
這則消息倒也讓不少小幹部躍躍欲試。但是招商引資哪是那麽容易的事情?上下嘴皮子一張,企業真就願意搬過來了?做夢呢!因此直到現在,還沒有哪位幹部憑此被提拔。
陳東萊靠在椅子上,一手枕在腦後,一手摩挲著經濟數據的報表。開江的情況已經積重難返,僅憑自己一個隻在財政問題上有話語權的常務副縣長,是決計無法扭轉這種狀況的。
那麽自己應該怎麽辦?在辦公室裏幹耗著時光,等杜洪波和關聲印下課?
這也太衰了一些。現在是八月底,距年末經濟數據出爐還有差不多半年時間;距明年的屆中調整,更是有一整年空閑。這麽長的時間,難道要浪費了不成?
把報表放回桌上,陳東萊拿起了史誌辦交給自己的一份關於開江縣地方誌的材料。這一年半載的時光,就當是為日後做鋪墊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