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資金缺口
字數:3152 加入書籤
車載電台在放《濤聲依舊》,電流雜音裏偶爾漏出一兩聲曦江航運船的汽笛。
陳東萊搖下半邊車窗,江北機場的柏油味早被江風刮淨,現在灌進來的是老火車站嗆人的煤煙,混著沿街叫賣醪糟湯圓的老漢嗬出的白氣。
他不禁細細思索起來:前世自己緊跟在王藏鋒身後,與江自流的交集並不多。對於江自流這位治世長才的印象不是很深。隻知道他似乎在九十年代中期擔任過一段時間的省建設廳廳長,是省裏年富力強的中堅幹部。
然而運氣不佳,由於巴州派的大後台齊建國轟然倒台,陸茫茫也被調到了外省,因此江自流始終找不到再進一步門路,就這麽在正廳級的位置上兜兜轉轉,甚至做過一任平壩州委書記,依舊不得寸進。
直到臨退休前,他才被一位年僅五十歲便擔任江安省委書記、並在後世名揚天下的改革係大領導看中,提拔為匯川大學黨委書記,解決了副部級待遇。才算是功德圓滿。
“東萊?陳東萊!怎麽這時候神遊天外去了?”
江自流透過後視鏡,見小秘書雙目無神,一整副心神不屬的樣子,心下不禁有些氣惱。“你意下如何?項目有可行性嗎?”
車拐進了一個岔路口,街口蘇聯式鍾樓在夜色中隻剩個剪影。霓虹燈管拚出的“建設摩托”廣告牌忽明忽暗,紅光漫進車廂。
老蔡突然急刹——一群穿棉睡衣的女人正橫穿馬路,她們懷裏抱著蜂窩煤,黑臉上兩點眼白在車燈裏一閃,旋即被巷口的黑暗吞沒。
車輛一陣顛簸,這才打斷了陳東萊遠走的思緒:“市長,對於匯川而言,輕軌絕對是性價比最高的公共交通方式。不論是對市政府、還是對市民,都有百利而無一害。”
“匯川地質條件特殊,溶洞、暗河和軟土地基易引發塌方、滲水等安全隱患,而密集的城區建築和地下管線又導致拆遷協調困難、工期延長。而且地鐵運營也受陡坡彎道限製,列車需更強的爬坡能力,維護成本較高,部分郊區線路還可能因客流量不足而影響經濟效益。”
“總體而言,自然條件和技術挑戰使重慶地鐵建設周期長、投資回報慢。如果使用輕軌的話,不僅投入成本會降低不少,就連運營和維護也更加方便。”
見到陳東萊認真予以回應並說出了理論依據,江自流這才滿意:“匯川作為典型的山城,多山地、陡坡和峽穀,施工中需頻繁穿山架橋或深挖隧道,絕對會大幅增加技術難度和造價!地鐵單公裏成本可達平原城市的二到三倍。如果隻是建輕軌,建設成本基本與平原城市齊平。”
匯川本就是山地起高樓,城市建設成本高的嚇人,不論是道路還是橋梁,建設成本基本都要比一般城市高得多。若非當年三線建設時,國家不計成本在巴蜀地區投資,匯川今天的城市麵貌絕對不會像今天這般。
既然提到了資金來源問題,陳東萊心想既然如此,不如直接把話挑明,於是他果斷地開口問道:“如果要把輕軌從江北機場修到江安門廣場,大概需要耗費多少預算呢?”
聽到這個問題,江自流的臉色瞬間變得有些尷尬和窘迫,他猶豫了一下,然後緩緩說道:“根據初步估算,每公裏的造價大約是五千五百萬元左右,而從江北機場到江安門廣場的全長大約是三十六公裏,總計的造價將會達到將近二十億。”
說到這裏,江自流似乎覺得還不夠,他忍不住又對陳東萊補充了一句:“我之前特意去吳淞那邊打聽過,他們那邊的地鐵造價是每公裏二點五億。吳淞可是平原城市啊,地勢相對平坦,施工難度較小,但造價都要這麽高,匯川這邊的地形複雜,施工難度大,可能一公裏四個億都不一定夠。”
這一連串的數字讓陳東萊不禁咋舌,二十億,堪稱天文數字也不為過。要知道在1993年,匯川市的財政收入才剛剛勉強突破五十六億,而且這其中還包含了工資發放、教育醫療支出等各種必要開支,每年真正能夠結餘下來的資金也不過才兩三億元而已。
如果想要修建這條輕軌,那就意味著市政府需要省吃儉用,勒緊褲腰帶,至少要攢上七八年的時間才有可能湊夠這筆巨額資金。
以石梁為例進行對比,由陳東萊規劃、石梁建工集團目前正在建設的濱江大道,其規模相當可觀。這條大道雙向四車道,全長達到了四十二公裏,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樣一個龐大的工程,其耗資也不過才二點五億元。
這個數字與其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二點五億,這點錢隻夠修建區區五公裏的輕軌,或者僅僅一公裏的地鐵。
陳東萊解開了安全帶,直接側身,將目光投向了坐在後排的江自流,開口問道:“融資平台呢?可不可以讓匯川這邊也成立城投公司進行資金操作?”
江自流聽到陳東萊的問題後,並沒有立刻回答。他稍稍思考了一下,然後擺了擺手,說道:“城投的路子我已經試過了,不管用。市委市政府已經給予了全力支持,各種零碎的地產和礦場都被塞進去了,但兩個月時間也隻不過收集了四個億而已。”
江自流對於用城投平台融資、借債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這套方法已經相當熟稔。在來到匯川工作之後,他僅用了一兩個月的時間,就成功地說服了市委書記和市長,拉扯出了一家投資公司。然而,盡管他在這方麵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成功的案例,但麵對輕軌項目如此巨大的資金缺口,城投平台似乎也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四個億的資金確實是杯水車薪。陳東萊思索了一陣,繼續問道:“國家撥款呢?我記得西部大開發專項資金可以搞項目配套,能不能找國家計委那邊協調一下?”
江自流搖了搖頭:“具體的項目和投資都是由中央直接安排好、各大部委遵照執行的。不可能為地方申請的項目撥款。”
站在國家的立場上,這種行為確實無可厚非:各省市申報的項目魚龍混雜,誰知道有沒有人在其中渾水摸魚,準備借著中央的撥款撈一筆橫財?還是得把資金掌握在自己手裏。
二人又討論了各種融資平台、銀行貸款、政策配套資金,卻發現似乎手段已經用盡。這下倒是陷入僵局了。
但是陳東萊的辦法總是不嫌少。他微微一笑,對江自流說道:
“市長,您聽說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