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執棋人

字數:3786   加入書籤

A+A-


    在摩爾定律逼近極限、設計複雜度指數級攀升的今天,沒有顛覆性的效率提升,就無法支撐起海思越來越激進的芯片設計藍圖。
    按部就班地遵循所謂的“工業標準”,隻會被對手越甩越遠。
    關鍵在於平衡,在於融合,在於......掌控。
    他需要張哲那根“壓艙石”的尺子,也需要鍾耀祖那把“開疆拓土”的尖刀。
    他更需要馮亦如這個總體負責人,真正學會如何將這兩股力量擰成一股繩,而不是被它們拉扯撕裂。
    陳默端起咖啡杯,抿了一口。
    冰涼的液體帶著咖啡的焦香滑入喉嚨,帶來一絲舒爽和清醒。
    這半年來,EDA鏈條的整合,在高壓和衝突中,並非毫無建樹。
    禾芯科技(HeSin TeCh)的3D EM引擎核心代碼和200餘項核心專利,已經完成了法律層麵的完全接收和技術文檔的初步消化。
    張哲團隊的加入,極大地增強了華興在高頻、高速芯片設計仿真方麵的能力儲備。
    雖然整合初期摩擦劇烈,但其核心算法庫已經初步完成了對華興高斯數據庫的適配,部分模塊的仿真效率在標準接口下提升了20%。
    這證明了禾芯本身技術的價值。
    &npyrean)的戰略合作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雙方在模擬/混合信號IC設計工具和平板顯示(FPD)設計工具領域實現了部分基礎算法庫的共享,顯著縮短了華興在這些成熟領域工具鏈的國產化進程。
    更重要的是,聯合中芯國際、華虹等國內龍頭FOUndry(晶圓廠)建立的“國產PDK聯盟”,在概倫電子(Lankedin)奠定的器件建模基礎上,已經初步構建起了一個去醜國化的工藝適配生態雛形。
    這是未來供應鏈安全的關鍵一環。
    最核心的突破,依然在鍾耀祖團隊主導的自研攻堅上。
    “盤古”P&R(布局布線)引擎:經過持續迭代和與“混沌”協議的深度磨合,其AI驅動的布局優化能力已趨成熟。
    &n測試案例中(正是麒麟980的某個關鍵模塊),對比國際主流工具,在達到同等簽核標準(時序、功耗、麵積、DRC/LVS清潔度)的前提下,芯片麵積優化穩定在6.5%7%,總功耗降低維持在4.5%5%,運行速度(時序裕量)提升穩定在12%15%。
    這組數據,已經通過了台積電N7FF+工藝節點的多輪聯合驗證,獲得了實質性的認可。
    這是顛覆性的效率優勢!
    &n及更先進節點的複雜設計中,其表現愈發驚豔。
    通過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的結合,“伏羲”不僅能大幅縮短關鍵路徑的時序收斂周期(平均縮短60%以上,部分極端案例達75%),更能主動預測和規避潛在的時序熱點區域,將後期反複迭代的痛苦過程壓縮到了極致。
    這極大地釋放了設計工程師的生產力。
    自動熱點檢測與優化模塊:基於芯片熱成像模擬和AI預測,該模塊已成功應用於多款芯片的後端物理驗證階段,提前識別並優化了熱密度超標區域。
    根據流片後的初步良率反饋,預計對量產良率的提升貢獻在1.2%2.8%之間。
    這對於成本控製至關重要。
    這些成績,是鍾耀祖團隊無數個不眠之夜熬出來的,是頂著內部質疑和外部壓力拚出來的。
    他們代表了華興EDA工具鏈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是刺穿國際巨頭壟斷壁壘的希望之刃。
    但今天這場衝突,也清晰地暴露了鏈條的脆弱環節:整合的深度,協同的順暢度,以及麵對新挑戰時不同技術流派、不同團隊文化之間的巨大鴻溝。
    BalOng 5000射頻前端的那個0.48%的精度偏差,就是這條鴻溝留下的第一道傷口。
    如果不能迅速彌合,後續在更複雜、更高頻的芯片設計中,傷口隻會更深、更多。
    “叮咚。”
    桌上的手機屏幕亮起,發出極其輕微的提示音,打斷了陳默的思緒。
    他放下咖啡杯,拿起手機。
    屏幕上顯示著一條新郵件提醒,發件人是馮亦如。
    郵件標題簡潔而有力:
    【BalOng 5000射頻前端LNA模塊  初步優化驗證報告(基於混編小組首輪攻關)】
    正文隻有一句話:
    “陳總:聯合小組初步調整算法參數與‘混沌’緩衝層後,複測關鍵耦合區域精度偏差降至0.18%,效率損失控製在7%以內。
    持續優化中。
    馮亦如。”
    陳默的目光在“0.18%”和“效率損失7%”這兩個數字上停留了片刻。
    0.18%的偏差,雖然還未達到理想狀態,但在毫米波頻段的工程容差範圍內,已屬於可接受風險。
    7%的效率損失,相比於之前鍾耀祖宣稱的1215%的提升,這個代價......在現階段,可以承受。
    更重要的是,這份報告本身所代表的意義。
    它證明馮亦如聽懂了他的“駕馭分歧”,證明張哲放下了部分“標準”的執念開始擁抱變化,證明鍾耀祖接受了必要的約束並願意協作。
    那條裂開的縫隙,在高壓之下,被強行彌合了一部分。
    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雖然距離“鋼鐵動脈”般順暢運轉的目標還很遠,但至少,這條華興嘔心瀝血打造的EDA工具鏈,在經曆了內部的陣痛和碰撞後,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反而在衝突的淬火中,顯露出更堅韌的質地。
    陳默將杯中剩餘的拿鐵一飲而盡。冰涼的咖啡液混合著焦香和苦味,如同他此刻複雜的心境。
    窗外,蓉城的夜色正濃,璀璨的燈火如同不滅的星辰。
    整合的陣痛遠未結束,前路的挑戰隻會更加凶險。
    眼前這份初步彌合的報告,還有那三塊在腦海中清晰浮現的拚圖:收購的基石、合作的同盟、自研的利劍,都在無聲地宣告:
    這條命脈,正在他的意誌下,艱難而頑強地搏動。
    這場關乎華興未來命運的芯片暗戰,他,依舊是那個掌控全局的執棋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