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組織架構優化

字數:3860   加入書籤

A+A-


    鵬城,華興總部大樓頂層。
    陳默獨自站在落地窗前,腳下是流動的燈河。
    城市的喧囂被厚重的玻璃過濾成模糊的背景音,他手中那杯拿鐵裏麵的冰早已融化,咖啡變得有些寡淡無味。
    0.18%。
    這個數字雖然有進步,但還是不能讓他滿意。
    一周前,馮亦如那份關於BalOng 5000射頻前端LNA模塊精度優化的郵件,曾帶來一絲虛假的寬慰。
    0.48%的偏差壓到0.18%,效率損失控製在7%以內,聯合攻關小組的初步成果似乎證明了衝突後的彌合力量。
    但寬慰轉瞬即逝。
    0.18%,它依然存在。
    在28GHZ的毫米波頻段,它依舊是懸在BalOng 5000射頻性能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混沌”協議與禾芯引擎的激烈碰撞。
    馮亦如調解時的力不從心。
    種種都透出的不僅僅是技術路線的分歧,更是一種結構性的困頓。
    它無聲地宣告著,那場被他強行按下的整合風暴,遠未結束,其根源的病灶也未被真正挖除。
    根源在哪?
    集團IT這架龐大的機器,在經曆了渡河明線(ERP、數據庫替換)初期摧枯拉朽般的推進後,一些深層被掩蓋的齒輪齧合問題,正隨著渡河暗線——“芯片”和“EDA”國產化替代進入深水區,無可避免地暴露出來。
    陳默的目光從窗外的流光溢彩收回,落在辦公桌一角。
    那裏靜靜躺著三份文件。
    最上麵一份,是信息技術工程部最新的組織架構圖。
    信息技術工程部,這個由他親自兼任總監的二級部門,此刻像一個過度膨脹的容器。
    這個部門現在如同一個臃腫的巨人,承載了太多、太重的職能:
    從企業級應用(APS、BI、CES、CRM、PDM等)的解決方案、係統實施、運維支撐,到如今已初具規模的自研係統開發(高斯數據庫、自研ERP、EDA自研部)...
    自研係統開發部作為其下屬的三級部門,管轄的範圍已遠遠超出了一個三級部門的承載極限。
    自研ERP部(負責人李峰)、高斯數據庫實驗室(負責人蘇琳)、EDA自研部(負責人鍾耀祖)——這三塊業務,每一塊都已是龐然大物,團隊規模急劇擴張,技術縱深和專業壁壘日益加深。
    尤其是EDA自研部,作為一個四級部門,在整合了禾芯科技的核心團隊和部分概倫電子的技術骨幹後,其複雜性、重要性與日俱增。
    鍾耀祖是天才,是一把無堅不摧的尖刀,但他終究隻是一個四級部門的經理。
    張哲是行業泰鬥,是禾芯的靈魂人物,帶著他的核心團隊加入。
    技術和經驗是寶貴的財富,但身份驟然轉變為鍾耀祖的副手,其中的落差與摩擦,幾乎是必然的。
    馮亦如呢?
    作為自研係統開發部的部長,他的才華在於構建精密的係統和邏輯,是頂尖的技術型人才。
    但駕馭這種規模龐大、山頭林立、技術路線激烈衝突的複雜團隊整合,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判斷力,更需要強有力的人事手腕、資源平衡能力和戰略視野。
    這不是他的長項。
    衝突的發生,是偶然,也是必然。
    是現有組織架構下,管理半徑不足、權責不夠清晰、資源調配僵化導致的必然結果。
    BalOng 5000射頻前端的那個0.48%,是敲響的第一聲警鍾。
    鍾耀祖的“盤古”、“伏羲”再鋒利,張哲的3D EM引擎再精妙,概倫電子奠定的器件建模基礎再紮實,當它們被束縛在一個四級部門的框架裏,匯報層級冗長,資源調配受製於龐大的非核心業務體量,協同的鏈路被無形的官僚層級拉長、扭曲時,它們如何能爆發出刺穿國際壟斷壁壘所需的全部力量?
    優化後還有0.18%的偏差,就是這種扭曲在技術層麵的具象化。
    它不僅僅是算法接口的摩擦,更是組織架構深層錯位引發的係統性震顫。
    如果繼續維持現狀,讓EDA這樣關乎芯片設計命脈、技術壁壘極高、整合難度極大的核心業務,蜷縮在一個四級部門裏。
    由一個精力被嚴重分散的三級部長(馮亦如)和一個職級權限受限的年輕悍將(鍾耀祖)去主導,未來的麻煩隻會更大。
    當前渡河明線(ERP、數據庫)的即將完成所有切換,給了他騰挪的空間和時間。
    明線即將抵達彼岸,暗線——“芯片”渡河,正是需要華興傾注全力且不容有失的關鍵戰役。
    EDA工具鏈,就是這場戰役裏,為海思的芯片設計軍團鍛造武器的兵工廠。
    兵工廠,豈能建在擁擠不堪、管理混亂的舊營地裏?
    第二份文件,是海思總裁馮庭波昨天深夜發來的郵件打印件:
    《BalOng 5000 射頻前端流片風險評估更新(V3.1)》。
    報告裏,“毫米波頻段仿真精度餘量不足”、“潛在阻抗失配風險”、“良率預期下調0.5%1.2%”等字眼被刺目的紅色高亮標注。
    郵件的正文隻有一行字:“陳總,九個月窗口期,時不我待。馮庭波。”
    九個月。
    BalOng 5000,華興征戰全球5G市場的先鋒,海思嘔心瀝血的結晶。
    它的射頻前端,必須在九個月後,以完美的姿態,通過殘酷的流片驗證,站上戰場。
    0.18%的誤差,在馮庭波眼中,就是九個月後可能轟然洞開的失敗之門。
    第三份文件,則一份已經起草卻反複斟酌修改了數次的文件——《關於優化集團IT組織架構及成立IT自研產品線、EDA產品線的建議方案》
    這是陳默自己考慮了良久,做出來的一個全新且更鋒利、更聚焦的架構雛形。
    方案的核心,是一個被重重圈出的名字:EDA產品線。
    它不再應該是信息技術工程部這個臃腫巨人身上的一個小關節。
    它應該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擁有完整軀幹和手臂的戰士,向芯片設計工具國產化的心髒地帶發起衝擊。
    方案裏麵白紙黑字,思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