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標杆作用

字數:4593   加入書籤

A+A-


    董事會閉門會議結束後不久,關於董事會即將進行重大改組的風聲,就如同初春的柳絮,悄無聲息卻又無處不在地在華興高層內部蔓延開來。
    盡管正式的決議和文件尚未下發,但這場關乎公司未來權力格局的深刻變革,已然在靜謐的湖麵下激蕩起洶湧的暗流。
    當晚,鵬城灣某處不對外的私人俱樂部“清舍”內,沉香嫋嫋。
    圍坐在一張古樸茶台旁的,是幾位未能參與下午核心會議,但已然嗅到變革氣息的核心高管:
    2012實驗室總裁汪劍鋒、無線產品線總裁陳立仁、公共及政府事務部總裁孫清芳,以及剛剛從海外回國探親休假、一臉風塵仆仆的西歐地區部總裁。
    氣氛凝重中帶著一絲難以言喻的躁動。
    “立仁兄,消息渠道可靠嗎?鄭老板......當真決心如此之大?”西歐總裁率先打破沉默,語氣急切。
    他遠在歐洲,對總部權力格局的突然演變尤為敏感。
    陳立仁,這位技術悍將,全公司唯一占過陳默便宜的男人看了一眼有些擔憂的對方,安撫道:
    “十有八九了。
    老徐的辦公室主任下午給我通了個氣,讓我提前有個心理準備。
    三層架構,輪值坐莊,老板退居幕後...
    嘿,這棋盤,要重新擺子了!”
    他的語氣複雜,混合著對鄭非魄力的欽佩與對未知格局的審視。
    汪劍鋒則一如既往地沉穩,他慢條斯理地用沸水燙著紫砂壺,動作如行雲流水,仿佛外界的波瀾與他無關。
    “不是重新擺子,是給棋盤加固底座,拓寬邊界。”
    他聲音平和。
    “諸君,我們麵對的已經不是國內市場的風浪,而是全球政治的驚濤駭浪。
    老板此舉,意在打造一艘能抗十級風浪的航母,而不是依靠船長個人魅力的旗艦。
    製度化、組織化、去中心化,是必然之路,也是唯一生路。”
    孫清芳女士推了推金絲眼鏡,她的擔憂更為具體和外部:
    “這套新體係,對外如何解釋?
    合作夥伴、各級政府會怎麽看?
    ‘去鄭非化’的標簽一旦被貼上,可能會引發不必要的猜測和動蕩。”
    她負責法務和對外關係,習慣性地從風險控製角度思考。
    “這不是‘去鄭非化’,是‘製度化’。”汪劍鋒糾正道,目光掃過在場眾人。
    “老板的遠見和魄力,你我皆知。
    他這是在為華興鋪設未來二十年的軌道。
    至於外界,我們需要一套成熟的話術來傳遞積極信號:華興的成熟、穩健和長期主義。”
    隨後話題不可避免地轉向了陳默。
    “陳默這小子...”陳立仁嘖了一聲,臉上表情玩味。
    “這一步就到常務董事了。
    這升遷速度,在華興曆史上怕是獨一份了吧?
    我知道他功勞大,‘渡河’一役打得漂亮,連個人的投資也顯出眼光毒辣。
    但常務董事,那是要決定整個集團未來五年、十年走向的地方。
    他還沒滿三十,壓得住嗎?”
    汪劍鋒笑了笑,他自己何嚐又不是跳一步直接成為了董事。
    為陳默代言就是為直接代言,他緩緩說道:
    “老陳,別酸。
    他那幾年的成績,單拎出任何一項,都夠一般人幹一輩子了。
    ‘渡河’明線暗線一起抓,還弄出個上市公司。
    老板和徐總他們,這是論功行賞,也是為未來布局。
    車BG、雲、5G融合,未來的戰場需要他這種既有技術洞察又能撬動資本的人。”
    “我酸什麽?”陳立仁瞪眼,隨即又搖搖頭,“任他陳總奸似鬼,當年不也乖乖幫我背了鍋?”
    然後又笑著自顧自說著:“就是覺得時代變得快。我們這幫老家夥,得趕緊跟上,別成了新軌道上的舊車輪。”
    茶室內的談話,隻是當晚無數個類似場景的縮影。
    高管們的電話、信息頻繁往來,有人震驚,有人沉思,有人積極謀劃在新格局中的位置,也有人感到些許的失落與彷徨。
    但無論如何,所有人都明白,華興的權力核心正在經曆一場靜默卻又深刻的重塑。
    這次的董事會內容仿佛是刻意沒有對內保密,就像是給全體員工先打一針預防針似的。
    第二天,變革的氣息迅速下沉到總監、部長、產品線負責人這一層級。
    他們是公司的脊柱,承上啟下,對變革的感知最為敏銳,也最為複雜。
    上午十點,阪田J區華興大學的高級培訓教室內,一場關於“數字化領導力”的課程臨時變成了非正式的討論場。
    課間休息時,幾位來自不同體係的總監聚在咖啡機旁。
    “實錘了兄弟們,”一位來自運營商BG解決方案銷售部的總監壓低聲音,他是消息靈通人士。
    “文件初稿已經在走流程了,輪值董事長,常董會,戰略委員會....
    三層架構,徹底變天!”
    一位來自2012實驗室的研究部主任鏡片後的眼睛閃著光:
    “這對我們基礎研究或許是好事。
    戰略委員會層麵更關注長期投入和各種黑科技屬性的技術,說不定我們那些短期內看不到商業回報的先遣項目,能獲得更多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每年都被財務追著要ROI(投資回報率)。”
    “老兄,別太樂觀。”一位來自終端BG手機產品線的部長給他潑了盆冷水。
    “新的常董會成了日常決策核心,這意味著產品立項、預算審批、資源調配的最終拍板權轉移了。
    流程肯定要變,甚至匯報關係都可能調整。
    我們得趕緊研究新架構,摸清哪位輪值董事長、哪位常董分管什麽,喜歡什麽風格,別到時候項目計劃書遞上去卻摸不著門路。”
    現場一位人力資源體係的人才發展總監,一位幹練的女性,加入了討論:
    “我最緊迫的任務是調整‘未來領袖’培養計劃。
    新的治理結構,對領導力的要求發生了根本變化。
    輪值製要求領導者必須具備極快的角色轉換能力、全局視野和強大的協同能力。
    過去我們培養的是‘專才’型幹部,現在必須加速培養‘通才’型戰略家。
    陳默總就是一個最鮮明的信號和標杆。”
    她的話讓在場所有人都若有所思。
    “說到陳總,”那位銷售總監再次開口,語氣帶著明顯的興奮。
    “他進常務董事,對我們一線打仗的人來說還真是強心劑啊!
    這說明了啥?
    說明技術背景、有重大戰功、能打硬仗的人,在華興的天花板被徹底打破了!
    說明劉二男的舊事不再會成為影響年輕幹部破格提拔的因素。
    你信不信很快下麵那些年輕的項目經理、產品經理、銷售經理、解決方案工程師們就會嗷嗷叫著往前衝了。
    我都能想象到這群人個個打了雞血的樣子,畢竟都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