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洪武大帝朱元璋

字數:4537   加入書籤

A+A-


    【朱元璋於二十六歲組建了自己的正式班底,次年果然因為起義軍內部成分複雜,沒有明確統一的領導機製,孫德涯為了地盤和利益與郭子興之間衝突不斷,最終引發反叛行為。
    朱元璋孤身前往與孫德涯談判,並以武力威脅讓孫德崖一方知道,如果不放郭子興,他們之間便必有一場惡戰誰也討不了好。
    最終朱元璋成功救出郭子興。
    因為此次犯險救主,讓郭子興更為信任朱元璋,朱元璋也擁有了更多機會發展自身力量而不被猜疑和限製。
    更重要的是,這件事使朱元璋在起義軍複雜的權力鬥爭中有了更多的話語權,讓他得以在郭子興死後不懼其子郭天敘的威脅。
    這場變故也成為朱元璋命運的重要轉折點。
    所謂的天命眷顧,或許就是逆境之下從眾多失敗者中脫穎而出的那個幸存者,如果這就是天命,那麽朱元璋就是那個天命眷顧的人。
    次年郭子興病逝,韓林兒任郭天敘為都元帥。
    在職位上看似高於朱元璋,但朱元璋通過自身的才能和積累的威望,掌握的實際軍事力量甚至要強於郭天敘。
    公元1356年,郭天敘在攻打江南重鎮集慶時,元朝設計讓陳埜先臨戰背叛了郭天敘,郭天敘因此被誘殺。
    這讓朱元璋再也不受任何人的掣肘,並能夠更加順利地整合郭子興的舊部,進一步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
    雖然郭天敘死於攻打集慶,但朱元璋仍然將進攻目標放在了集慶今南京)。
    元朝時集慶亦是東南財富集中的重地,人口稠密,屯糧充足,交通便利,是逐鹿天下的極好基礎。
    但是有長江天險在,沒有水軍的朱元璋想要強行攻占南京實為不易。
    可運氣極好的是,當時占據廬州的左君弼與巢湖水軍的趙普勝等將領不和,雙方摩擦不斷,巢湖水軍麵臨困境,急需尋找新的依靠。
    恰逢新崛起的朱元璋就近成了巢湖水軍最好的投靠目標。
    擁有一萬水軍和上千艘戰船的巢湖水軍歸入朱元璋麾下後,朱元璋立即舉兵攻打南京。
    因為元軍的常年內訌軍力薄弱,加之主力被龍鳳政權的劉福通阻隔,以及南京周邊還有張士誠、陳友諒等勢力正彼此防範,沒能對朱元璋攻打南京形成有效阻攔。
    這為朱元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外部條件。
    次年朱元璋順利打下南京,並將南京改名為應天府。
    從此朱元璋擁有了逐鹿天下的資本。
    不過此時的朱元璋手中仍然隻有南京及周邊領地,麵臨的局勢依然複雜。
    北方有元朝大軍,長江上遊有占據荊襄的陳友諒,長江下遊有占據蘇南地區的張士誠。
    朱元璋夾在這三方勢力中間,實力相較他們是最弱的。
    朱元璋借助南京的錢糧開始大規模招兵買馬,此前軍隊存在強搶錢糧、女人的惡劣行為也被朱元璋整頓。
    不過此時的整頓還算嚴厲,隻是下令約束部隊,不得違反軍紀。
    要等到公元1362年,朱元璋設大都督府,確立軍規二十二條,並在南京公斬二十二名犯事軍官後,才真正震懾了全軍。
    使得軍隊開始有了完備的軍事製度和森嚴的軍規,軍紀狀況得到根本性轉變。
    此時朱元璋麵臨的最大對手無疑是自立為大漢皇帝的陳友諒。
    陳友諒原本是天完政權的將領,天完政權由徐壽輝建立,政權成立於龍鳳政權之前。
    但是公元1360年時,陳友諒殺了徐壽輝自立為帝。
    不過陳友諒的行為也導致天完政權四分五裂,許多將領紛紛背離。
    陳友諒既已稱帝,自然也有野心不斷擴張以圖謀全國,占領富饒南京又實力不算強的朱元璋也就成為了他的進攻目標。
    公元1360年,陳友諒率大軍進攻朱元璋所占據的應天府。
    但是在龍灣被朱元璋預設的伏兵和詐降引誘至包圍圈,陳友諒主力大敗,陳友諒本人也被迫乘小舟逃跑了。
    此戰陳友諒部眾被殺和溺死無數,兩萬餘人被俘,還損失了一百餘艘大型戰艦和戰船數百艘。
    而且將士離心下,陳友諒駐守江西龍興的部將胡廷瑞,也獻出江西大片領地投靠了朱元璋。
    三年後,不甘心的陳友諒重整大軍意圖收複失地。
    1363年,陳友諒趁朱元璋救援安豐時,率六十萬大軍圍攻洪都今江西南昌),但是遭到了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堅決阻擋。
    曆史上朱元璋守住洪都靠的是他的侄子朱文正,而非藍玉。)
    三個月後,經過充足準備朱元璋親率二十萬水軍解救洪都,陳友諒撤圍至鄱陽湖
    雙方最終於鄱陽湖展開決戰。
    朱元璋一方有兵力二十萬,且有洪都作為倚仗。
    陳友諒一方雖然不知道圍攻洪都三個月損失了多少人,但剩餘的軍隊依然多於朱元璋。
    雙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最終趁著風向轉變,朱元璋派遣敢死隊乘小船用火攻,鄱陽湖上一時之間成為一片火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時羅貫中是張士誠的幕僚,聽說他創作《三國演義》時,火燒赤壁一段就是參照的鄱陽湖之戰。
    另外提及一個冷知識,羅貫中是施耐庵的學生,兩人都曾加入過張士誠的起義軍,他們都是親曆過戰爭參與過戰爭的。
    施耐庵創作《水滸傳》時,相傳羅貫中也有參與。
    話歸正題,鄱陽湖之戰最終陳友諒在作戰中身中流矢身亡,朱元璋取得決定性勝利。
    不久後朱元璋順利攻占陳友諒的首府武昌,領地得到大幅擴張。
    其勢力範圍以應天府為中心的長江下遊地區,擴展到了江西、湖廣的大片地區。
    一年後朱元璋自稱吳王。
    與朱元璋同時期稱吳王的還有張士誠。
    張士誠此人搖擺不定。
    起初他因不堪富豪的欺淩侮辱率眾起義,後來卻又投降了元廷,到1363年時又自立稱王。
    不過也因為他的善變,靠著每年給元大都輸送糧草,使得元朝也隻能任由他占據著富庶的江南。
    不過也因為張士誠過於保守隻想在江南做土皇帝,未在陳友諒和朱元璋互相進攻期間采取軍事行動,導致失去擴張良機。
    在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於1365年開始著手討伐張士誠。
    到1367年,張士誠被俘,自殺未遂,後被朱元璋下令亂棍打死,其勢力被全部消滅。
    此時的朱元璋基本占領了江南的大部分地區。
    公元1368年,四十歲的朱元璋於應天府南郊祭天稱帝,定國號大明,建元洪武。
    龍鳳政權早在1363年時,劉福通就在安豐之戰中犧牲,實力大損。
    1366年時,朱元璋命人將韓林兒接到應天,但途中船沉,韓林兒溺死,龍鳳政權實際覆滅。
    韓林兒的死至今有猜測是朱元璋有意為之,不過局勢發展到這一地步,龍鳳政權的消亡已經是注定了的。
    從這一刻開始,朱元璋的最大敵人隻剩了元廷。
    公元1367年,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25萬大軍開始北伐。
    這場從南到北滅亡元朝的北伐正式開始。】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