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朱棣的功過得失

字數:4794   加入書籤

A+A-


    【朱棣第三次北伐是在遷都北京後的次年。
    韃靼的勢力恢複後,阿魯台率部不斷南下劫掠打草穀,朱棣決定再次親征。
    同年三月,阿魯台攻陷興和,朱棣率大軍出征,阿魯台聞訊立即遁走,明軍北進到闊灤海子以北的殺胡原都未能找到阿魯台主力,不得已班師。
    但因為兀良哈部受阿魯台所控,朱棣認為兀良哈策應了阿魯台南下劫掠大明,於是
    班師途中順便率軍迂回攻擊了兀良哈部,大敗兀良哈部後正式班師回朝。
    第三次北伐雖然沒能有效打擊韃靼,但至少不算無功而返。
    公元1423年,僅僅一年後,嚐到遊擊策略成果的阿魯台,再度侵犯明朝邊境,已經六十三歲的朱棣,還是決定扛著巨大的財政壓力親征。
    明軍抵達西陽河時,得知阿魯台部已被瓦剌部首領脫歡率軍擊敗。
    朱棣命令明軍主力原地駐紮,隻令前鋒軍主將陳懋率軍搜索至宿嵬山。
    此次明軍還是沒能找到韃靼主力,但在班師之前,因為韃靼被瓦剌擊敗,部眾潰散,韃靼王子也先土幹為尋求明朝庇護,投降了陳懋 。
    朱棣因此封陳懋為忠勇王,隨後率領大軍班師。
    第四次北伐收獲依然不大。
    一年,阿魯台又又一次侵犯明朝邊境,已經六十五歲的朱棣無奈再次親征北伐,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北伐。
    抱著要在自己這一朝給大明永遠解決北方外患的朱棣,遺憾沒能如願。
    據部分史料記載,第五次北伐朱棣抵達了狼居胥山都沒能找到阿魯台的主力,於是殺青牛白馬祭告天地,勒石記功,封狼居胥。
    但是正史中並未記載朱棣封狼居胥,現實中也缺乏實證。
    不論過程如何,結果是朱棣三次北伐都沒能找到韃靼主力,朱棣也在班師途中因病去世。
    雖然多次北伐無功而返,空耗了大量財力物力,不過作為帝王,朱棣的五次北伐親征,甚至親自帶軍衝鋒,也讓他成為了中國帝王史上最廣為人知的馬上皇帝。
    相比較集中注意力最多的北方戰場,朱棣在公元1406年時還派軍在西南打了一場勝仗,將安南劃入了大明疆域。
    安南就是後世的越南。
    當時安南內部發生篡權事件,黎季犛奪取政權後,竟然不自量力膽敢以附屬國身份侵犯明朝邊境。
    於是朱棣派遣朱能、張輔等將領率領軍討伐。
    明軍兵強馬壯,又有火器大炮加持,戰鬥力極為強悍,安南軍隊一敗塗地。
    同年五月便活捉了黎氏父子,押解北京後下令處死。
    安南從此被朱棣改名為交趾,並設交趾布政使司,實行郡縣製管理。
    安南從此連附屬國身份都失去了,成為了明朝的一個省級行政區。
    縱觀朱棣的一生。
    皇位原本並非順位繼承於他,但通過自身的軍事才能與多年征戰的威望,用一場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
    雖然篡位之舉始終受到當時乃至後世的爭議,但開疆拓土、開創永樂盛世的他,仍然被認為是極有作為的一代帝王。】
    朱棣長歎了口氣。
    “唉~朕這一生還是有太多地方做的不好,留下的遺憾太多了。
    五征草原,三次無功而返,邊境上多少大明百姓慘遭劫掠,朕卻沒能替百姓們徹底剿了這些仇寇。
    空耗了那麽多錢糧,又讓百姓們多了多少負擔?
    遊擊,遊擊,那些北方遊牧部族總是能找到長城薄弱位置打開入口,等王師趕到,他們也早就劫掠完走了,王師一走他們又回來劫掠。
    總是被人牽著鼻子走,今後的仗不能這麽打。
    三次大軍出征的耗費,都能在草原上建起一座城來了。
    今後多將賦稅用在內治上吧,多開礦場,多置廠務,讓水泥、鋼鐵、火藥源源不斷地造出來,將來就在草原上修路建城,如此才能控製草原,一勞永逸。”
    太子朱高熾:“爹,這下您該聽於謙的收斂好戰之心,與民更始了吧?”
    朱棣:“是啊,從善納諫的道理說來容易,可能做到的帝王實屬不多。
    於謙貴在是個直臣,道理就擺在那裏,誰人都知曉。
    可卻隻有他敢言、敢辯、敢於在朕的麵前站直腰杆子,隻是朕沒選。
    於謙得留著,哪怕他說的話於大局看來有鄙薄之處,忤逆了皇權,也絕不可將他殺了。
    看不全大局可以培養,但能將性命和權勢富貴置之度外的直臣,與碌碌蒼生比起來屈指可數,遍觀史書也實屬不多,可遇不可求啊。”
    ……
    【朱棣時期,其三個兒子老大朱高熾、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外加皇太孫朱瞻基,因這五人都有勝任帝王之位的才能,所以被後世的人們稱之為“五龍同朝”。
    另一種說法指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同一時期存在,但是他們的年齡相差太大,政治活躍時期沒有高度重疊。
    如果這算五龍同朝,那麽西漢劉邦到劉恒、南齊蕭道成到蕭鸞、北齊高洋到高緯、唐朝李隆基到李誦等等,這些時期都是五位皇帝同時在世,那五龍同朝的政治意義就爛大街了,所以這種說法接受度並不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早在朱棣還沒有登基時,他的三個兒子就已經跟隨他曆經諸多戰事,磨礪出不俗的軍事能力和政治智慧。
    更是在靖難之役中發揮出極為關鍵的作用。
    朱瞻基即便沒有參與靖難之役,也因其天資聰慧,在朱棣和其父朱高熾的培養下才能出眾。
    按理有這麽些資質和能力不凡的子孫,對於明朝的發展是尤為有利的。
    可問題在於太子朱高熾的身體不好。
    因為體態肥胖,沉迷女色,身子一直以來都是實盈暗虛,即便處理政務的能力極好,但也還是讓朱棣擔心於他的壽命不夠長,不能長期維持明朝的穩定。
    加之二子朱高煦能征善戰,性情彪悍,很像朱棣本人。
    甚至讓朱棣說出過“太子多病,汝當勉之”這樣近乎於明示的話。
    所以在皇位繼承人上朱棣是有所猶豫的,也進一步促使了朱高煦對登上皇位的野心。
    在這樣的情況下,五龍同朝反倒影響了明朝政局的穩定。
    這樣的野心與矛盾交織中,最終再一次演變成了藩王造反手足相殘的結果。
    也造成了朱棣北伐班師途中駕崩後,為了爭奪皇位而引發的一係列暗流湧動與兄弟鬩牆。】
    朱棣的心瞬間提到了嗓子眼。
    自己的猶豫不決和突然離世,居然讓他們兄弟之間刀兵相向了。
    難不成這會是第二次靖難之役嗎?
    原本相處和睦的兄弟幾人,相視的目光頓時變了味道。
    性情仁厚的朱高熾道:
    “老二你別這麽看我啊?爹要是覺得我活不長,礙了大明的國運,隻要爹一聲令下,我甘願這太子之位立馬讓給你,也絕不會讓我們親兄弟之間鬥個你死我活,害了整個大明朝。”
    朱高煦立即換了臉色:“唉~老大你別這麽說,搞得我好似不識大體一般,我也聽咱爹的話,讓做才做,不讓做也絕不會造自己大哥的反,沒得因為皇位毀了我們兄弟這麽多年風裏來雨裏去的親情。”
    朱棣一言不發,隻等看著未來的結果再做決定。
    ……
    與此同時李世民也感歎了起來。
    這結果與他又是何其的相似。
    他發動玄武門政變造反,逼宮自己的父親,到頭來自己的兒子也造反逼宮他,隻是結果沒成功。
    難不成冥冥之中真有因果循環嗎?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