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救時宰相張居正

字數:3820   加入書籤

A+A-


    朱高煦思索道:
    “照這麽說,那這開海到底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就算咱們禁絕白銀,保證寶鈔不濫發,牢牢將鑄幣權攥在手裏,可種地的百姓賺錢肯定是比不過通商的啊,那不還是貧者越貧,富者越富?難不成讓糧價也跟著漲上去?”
    朱高熾:“就算不開海,這問題不也一直都存在嗎?商人在咱大明朝不照樣也做生意?
    依我看呐,這寶鈔和市舶司一旦完善下來,這開海就勢在必行。
    但咱也要把政令提前規劃好了。
    一方麵耕地不得流通這是根本,不能讓那些豪商富賈拿著大把的錢還去盯著百姓的那點地。
    要逼著他們把賺來的錢再投回到生產上,像置辦器具、置辦大船、雇傭工人,甚至募捐軍餉,讓我大明朝的軍隊在外打下地盤後,再將地盤優先賣給他們來建廠開工。
    再一個商賈發了家,必然要雇傭更多的工人做工,禁止了土地流轉就能讓百姓分出部分勞力在家務農,部分勞力在外務工。
    既不會荒廢了土地,又不至於落下百姓們賺不到開海的紅利。
    隻是我大明的人口還是太少了些,步子邁大了很容易就讓務工來錢比種地快,那就荒廢農耕了。
    另一方麵就是上蒼所說的提高商賈賦稅了。
    我大明朝本就有多征商賈的律法,隻是開海以後來錢更容易了,得進一步完善。
    小商小販要少征,豪商富賈得多征,不能圖省事一貫視之,還得順應情況靈活調整。
    像有些商販做的是肥料、農具、礦產、棉布,那就不能隻看他們賺錢多就多征他們的稅,這些東西都是事關百姓民生的,百姓過日子和勞作都離不開這些,稅征高了必然抬高物價,就沒了劫富濟貧的效果,反倒增加了百姓負擔。”
    朱棣看著胖胖露出笑意,道:
    “看到了嗎?你想當太子監國,想當皇帝?沒有你大哥這個本事就是想也是白想。”
    朱胖胖道:“我打仗不如爹和老二、老三,但監國這麽多年,自然最關心這些事了。”
    朱高煦兩手一攤道:“我可以找大臣做這些事啊,大臣們就是幹這個的,皇帝也未必要事必躬親吧?那也幹不過來啊?”
    朱棣:“皇帝是不必什麽都做,但你也得知道每道奏折背後的利弊吧?不能臣子們說幹什麽你就準奏讓幹什麽吧?
    朕看你還是好好打仗算了,朕這個征虜大將軍是幹不動了,你來接朕的手繼續打吧,太子還是讓老大接著幹,朕放心。
    記住了,寶鈔、市舶司、科研院、工造這些都得抓緊,缺錢了爹就去削幾個藩給你籌錢。”
    ……
    【萬曆帝朱翊鈞因為父親朱載坖死的太早,繼位時隻有十歲。
    朝政由內閣首輔高拱,次輔張居正和高儀三人執掌,司禮監掌印太監為馮保。
    由於權力爭奪,高拱主張將司禮監的權力收歸內閣,以增強文官集團對朝政的掌控力。
    馮保自然極為抗拒,雙方由此矛盾激烈。
    雖然張居正表麵支持高拱,但張居正也想取代高拱成為內閣首輔,於是張居正和馮保結為同盟。
    馮保和張居正聯手獲得了太後和皇帝的支持,以高拱攬權擅政,令其回老家閑住,高拱就此被驅逐,張居正成為首輔。
    自此一切軍國大事都由張居正擬票,馮保批紅。
    不過一些重大決策上還是需得到皇帝和太後的應允,同時也會受到言官的監督與彈劾。
    但這也已經是明朝官員的權力巔峰了。
    擁有大權的張居正依然本守著當初上奏嘉靖,意圖扭轉國家貪汙腐敗積貧積弱局麵的初心,力主推行改革。
    他在政治方麵推行考成法。
    明確各部門職責與既定任務,規定考核期限和標準,依此獎懲官員,大量政績不達標的官員被裁撤,使行政效率大幅提高,官場風氣得以改善。
    經濟方麵他又實施一條鞭法。
    將夏稅、秋稅、徭役、以及各種雜稅合並為一體征收,減少征稅次數和稅種名目,降低地方官員借稅收之名盤剝百姓。
    又大力推動全國土地清丈,清查出大量隱田,防止地主富豪隱匿土地、逃避賦稅,增加了朝廷的賦稅來源,緩解了財政危機。
    同時采用計畝征銀,以納稅人擁有的土地麵積作為征稅基礎,除少數地區用實物繳稅外,其他地方一律將各種賦役折合成白銀來繳納。
    實現了稅收貨幣化,省去了糧食運輸帶來的運輸成本與人吃馬嚼,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稅吏以糧食質量問題刁難百姓, 從而間接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財政收入。
    軍事上張居正重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將領,加強北部邊防。
    提出了“外示羈縻,內修戰守”方略,與蒙古韃靼部議和並開放邊境貿易,使邊境安寧,為國家改革和穩定發展奠定了外部環境基礎。
    教育和官員選拔上,張居正注重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在科舉考試中更加注重對考生經世致用能力的考查,同時結合考成法,培養考生更加關注社會現實問題。
    改變了以往科舉考試中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為國家發展注入新活力,使更多實幹型人才有機會為朝廷所用。
    從公元1573年到公元1582年,張居正用了近十年的時間,扭轉了自嘉靖、隆慶以來民窮財竭、邊防鬆弛的積弊,開創了大明的最後一次中興,史稱“萬曆中興”。
    但是積勞成疾的張居正,最終也於他改革的第十年去世,終年五十八歲。
    由於張居正的改革觸動了太多官僚士紳和地主豪強的利益,加之張居正和馮保幾乎架空了皇權。
    在皇帝意圖收回大權,還有言官們的不斷彈劾下,張居正在死後的第四天被清算批鬥。
    不僅被抄家,他的家屬也被流放,甚至慘遭餓死。
    馮保則於一年後被放逐到南京,不久病逝。
    而張居正被抄出的家財僅十餘萬兩。
    其作為內閣首輔以來的俸祿和皇帝、太後的賞賜,以及祖上積攢,擁有這些家財實屬正常。
    相較於嚴嵩這等貪官被抄家時,僅白銀就多達三百萬兩,張居正家十萬兩的數額實在不算大,尤其還是在白銀貨幣化和海外貿易帶來的通貨膨脹影響下。】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