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明亡於萬曆

字數:3633   加入書籤

A+A-


    【張居正死後,改革派勢力很多都被視為黨羽,或流放或罷官,改革遭到沉重打擊就此中斷。
    漸漸的,這些改革政策因失去有力支持且遭保守派抵製,逐漸被廢除。
    此後朝廷內部黨爭激烈,各黨派相互傾軋,爭權奪利,無人關心國家未來命運。
    朝政又一次變得混亂不堪,改革成果也隨之付諸東流。
    而如願重新掌握大權開始親政的萬曆帝,卻逐漸對朝政感到厭倦,懶於處理政務,轉而沉迷於酒色淫樂。
    效仿嘉靖帝開始擺爛,且青出於藍勝於藍,近三十年不上朝。
    國家又一次因為皇帝的懶政昏庸走向下坡路,並且萬曆死後二十四年明朝就滅亡了,於是後世有言明朝實亡於萬曆。】
    看到自己孫子是這般貨色的嘉靖暴怒異常,脖頸上的青筋都暴起了。
    雖然他自己也二十年不上朝,實在好不到哪裏去,可卻也對這種昏庸無能的行為無法容忍。
    正在宮中商議如何清算嚴黨的朱載坖、張居正、徐階等人連忙下跪。
    “都是兒臣的錯,是兒臣沒有教好自己的兒子,懇請父皇降罪。”
    嘉靖無力地走到裕王身邊將他攙扶起來,也讓在場的大臣和黃錦起了身。
    落寞地道:“你死的時候,朱翊鈞才十歲,你沒有錯,忠臣們你們也沒錯,錯隻在朕一人,是朕開了這個壞頭,又有什麽資格說自己的孫子學了自己的樣呢……”
    哀歎一聲後,嘉靖看向張居正。
    “張居正,我大明朝委屈你了,朕早先沒有理你勸諫的奏章,現在不知遲否?”
    張居正氣勢磅礴鄭重道:
    “陛下予臣以大任,臣必定擔起此大任!哪怕再遭貪官汙吏豪強鄉紳唾罵於世,臣也定要重振我大明朝,無悔做我大明之臣!”
    ……
    【雖然張居正死後改革停止了,但改革的成果還是也給大明續了一把命,並且在之後的萬曆三大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萬曆三大征是指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朝鮮之役。
    公元1592年,邊將哱拜因與當地官員關係緊張且對邊政不滿,於是發動叛亂殺死副使和總兵官占據寧夏,叛軍還攻陷玉泉營、中衛、廣武,黃河以西一帶望風而降。
    哱拜本是蒙古族人,嘉靖中期投降明,積功升都指揮,後任遊擊將軍,統領標兵家丁千餘,專製寧夏,勢力漸大。
    而寧夏是明朝邊陲九個軍事重鎮之一,主要防禦蒙古人。
    寧夏失守,且一旦與蒙古人聯合入侵明朝,後果將不堪設想。
    副總兵李昫奉命平叛,渡過黃河收複部分城堡,但叛軍勢力強大,攻城受挫隻能被迫後撤休整。
    後來朝廷增兵,並調李如鬆為寧夏總兵繼續圍剿。
    李如鬆是李成梁的長子,其父就是張居正執掌時期提拔重用的,作為將門之後且軍事才能出眾的李如鬆自然也受到了重用。
    前後曆時數月,李如鬆與麻貴等將領搗毀敵軍套部大營,追奔至賀蘭山。
    後又定下計策,決黃河大壩灌城,同時施反間計,使哱拜集團內部發生火並,最終完成平叛收複寧夏。
    還是公元1592年,結束日本戰國時期,統治了日本的豐臣秀吉,率領十五萬人妄圖入侵朝鮮進而進軍大陸。
    史料推測豐臣秀吉的身高是1.54米,豐臣秀吉繼承的基業來自於織田信長,織田信長的身高則為1.70米,是日本所有名將中身高最高的,甚至這樣的身高被日本譽為“魁梧的巨人”。)
    因為朝鮮國王沉湎酒色、弛於武備,麵對日本入侵,朝鮮軍隊望風而潰,日軍進占王京後,繼續攻入開城、平壤,朝鮮八道淪陷七道,朝鮮緊急向明朝求援。
    明廷以宋應昌為經略、李如鬆為東征提督,集四萬兵馬緊急赴朝。
    公元1593年1月,李如鬆憑借火炮優勢擊潰小西行長部,收複平壤,之後又收複開城,扭轉戰局。
    但因為進攻尤為順利,明軍輕敵中伏,損失慘重。
    此後明軍增兵扼守要地並切斷日軍糧道。
    日軍缺糧,被迫放棄朝鮮王京,退縮至釜山開始與明軍談判,和談期間軍事行動暫停,使得戰爭進程被拉長。
    1597年初,因日本提出無理要求,談判破裂。
    豐臣秀吉陸續增兵十四萬、戰艦數百艘,再次進軍朝鮮。
    朝鮮水軍將領李舜臣在鳴梁海戰中大敗日軍,明軍也再次進入朝鮮,在稷山、青山等地重創日軍,迫其退守蔚山、泅川、順天等城。
    1598年八月,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退兵,日軍士氣低落。
    十一月,日軍集結五百艘船隻在露梁海麵,與明將陳璘和朝將李舜臣的水軍展開最後一次大規模水戰。
    李舜臣和明朝老將鄧子龍先後戰死,但島津義弘的艦隊也被殲滅二百餘艘,日軍殘部倉皇逃回日本,不自量力的入侵計劃宣告慘敗。
    明軍將日軍趕出朝鮮後班師回國,朝鮮的藩屬國地位也得到了恢複,繼續在明朝所主導的東亞封貢體係中扮演藩屬國的角色。
    三大征的最後一征是播州之役。
    播州土司楊應龍妄圖割據,擴充勢力且不聽命於朝廷。
    公元1600年明朝派李化龍兵分八路進攻,楊應龍憑險抵抗,曆時四年,最終明軍攻克播州,楊應龍兵敗自殺。
    三大征雖然皆以明朝獲得了勝利,可據統計,三次戰役總共消耗了明朝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銀。
    通過改革富裕起來的財政再度陷入虧空。
    明朝的軍力、財力、國力受到嚴重削弱,東北邊防支出降低,一定程度上為努爾哈赤在建州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這對明朝後續發展產生了嚴重負麵影響,也加速了明朝的衰落。
    雖然三大征都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但如果改革沒有被廢止,如果萬曆沒有擺爛放任朝政崩壞,大明絕不至於因為三次戰役就一蹶不振。】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