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明末亂象與東林黨人禍
字數:4860 加入書籤
【沈陽、遼陽相繼陷落後,遼東三傑之一的熊廷弼提出三方布置抗敵策略,明廷為挽回頹勢,升任其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再次出任遼東擔任經略,由王化貞為遼東巡撫。
公元1622年,努爾哈赤本著趁病要命的策略,趁著大明還沒有從薩爾滸之戰恢複過來的時機,也不給自己時間穩固占領的地盤,便又一次率領六萬大軍發起進攻。
越過明朝遼河第一道防線,直逼廣寧城外圍的西平堡。
王化貞為解西平堡之危,發動廣寧全部兵力前往作戰,卻在平陽橋遭遇後金時,中軍將領孫得功和參將鮑承先領頭逃跑,導致明軍大敗。
並且孫得功逃回廣寧後叛變,派兵奪取城門,封鎖府庫,並宣揚前方戰事失敗,應投降後金,還親自會見努爾哈赤請其入城。
熊廷弼和王化貞被迫率殘部撤退至山海關。
廣寧重鎮如此輕易地就被奪取,就連努爾哈赤自己都不敢輕信,甚至覺得有詐,經過多方確認之後才興奮地接受了這個意外大喜。
從此次明軍大將臨陣叛敵,且底下將士也順應投降就可看出,深耕於軍隊同時也是軍隊重要構成部分的他們,都對積重難返連軍餉都難發足的明朝失去了信心。
收降眾多偽軍的努爾哈赤,此後順利將勢力範圍推進到了遼西。
公元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從此沈陽成為後金統治中心,對明朝的軍事壓迫進一步擴大。
廣寧失陷後,遼東三傑的第二傑孫承宗自請督師遼東,經營四年,使明朝在遼東的局勢有所穩固。
但在1625年時孫承宗遭罷免。
因為此時的朝堂已經由魏忠賢把持。
由於此前東林黨全麵執政卻將朝廷搞得一團糟,他們隻顧結黨營私,相互內鬥,卻不顧國家大局導致朝政混亂 。
天啟帝則扶持了魏忠賢為自身權力的延伸,用宦官來打壓東林黨,以達到朝堂勢力的平衡,使朝政能夠順利開展,同時假魏忠賢之手來獲取財政補充軍餉。
雖然宦官用好了確實能成為皇帝行使皇權的有力工具,但任何權力都是需要節製和糾錯的。
由於天啟帝熱衷於木工活,對處理朝政缺乏興趣和精力,放任了魏忠賢處理諸多重要決策。
但是對於軍事魏忠賢終歸沒有親身經曆,拿捏不好利弊,隻知道孫承宗與東林黨人親近,且不接受他魏忠賢的拉攏,還想趁機彈劾他。
於是魏忠賢借柳河之役,明軍在孫承宗推薦的山海關總兵馬世龍指揮下遭遇失敗,死傷四百多人。
用輿論誇大損失,以此讓天啟帝同意了罷免孫承宗。
隨後作為魏忠賢黨羽的高第接任遼東經略,他結合國家財政困難,主張放棄關外,命錦州等地軍民撤離。
1626年,努爾哈赤得知明朝更換遼東經略,且寧遠已經成為孤城後,決定率六萬大軍進攻寧遠。
而此時鎮守寧遠,且擔任遼東巡撫的是遼東三傑最後一傑,袁崇煥。
袁崇煥得知敵軍來攻,采取堅壁清野策略。
拆毀城外民房,將防守器具和軍糧運入城內,抓捕奸細,並向山海關發檄文穩定軍心。
同時,他命滿桂守東門,左輔守西門,祖大壽守南門,朱梅守北門,還在城牆上架火炮。
抵達寧遠後的努爾哈赤,企圖複刻廣寧守將不戰而降那樣的大便宜,遣人前去勸降,但遭到了袁崇煥的拒絕。
隨後努爾哈赤發起強攻。
袁崇煥則率領將士利用槍炮、土石、火油阻擋,在強硬防禦和火炮的轟擊下,後金軍傷亡慘重。
努爾哈赤也在此戰失利不久後死亡,終年六十八歲。
一說是努爾哈赤被火炮重傷,不久後不治身亡。
而在《清史稿》中記載,努爾哈赤是染病而死。
同年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被擁戴繼承汗位,改元天聰。
讓視角重新再回到明朝一方。
與遼東外患並存的,是明朝更為嚴重的內患。
在土地兼並、天災不斷、士紳盤剝無度的影響下,大明內部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遍布全國。
最後滅亡大明,攻入大明京師的也正是這些農民起義軍。
但要說禍害大明百姓最嚴重的,還是要數滲入到大明方方麵麵,從方方麵麵禍害大明的東林黨。
把明末所有天災加在一起造成的影響,都不及東林黨造成的人禍之害。
東林二字起源於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罷官回鄉的顧憲成興辦的東林書院。
顧憲成和一批士大夫們標榜自己為儒家正統,站在道德製高點在講學過程中對時政進行批評。
當時明朝政治腐敗,萬曆皇帝長期怠政,朝廷在礦稅、立儲等問題上亂象叢生。
東林書院的這些議論吸引了很多有正義感的士人關注,但對東林書院最感興趣的,還是基於東林黨言論中有利益相關的江南士紳階級。
東林書院有關經濟方麵的言論中,包含主張減輕江南地區的織造供應負擔,降低商稅征收避免商業被抑製,反對過度盤剝商人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些都是與商業綁定深刻的士紳階級利益直接相關的。
漸漸的,這些江南士紳們的子弟便加入到了東林書院中,在朝中為官的士紳子弟也以此為紐係結成了利益同盟的黨派,明朝的政敵通常稱他們為“東林黨”。
這些出身富貴,家中多經營有商業、農業、礦產等產業的東林黨人,之所以能迅速組成同盟,就是因為能夠在朝堂中為家族尋求政治利益。
他們一方麵強調道德正義,一方麵借道德正義反對礦監稅使的橫征暴斂,強烈要求“官不與民爭利”。
但是在實際中他們所主張的民卻不是指勞苦大眾,而是指他們這些東林黨人的家眷和他們家眷名下經營的產業。
不僅堅決反對征收商業稅,還極力維護官紳階層在土地兼並中的利益。
反對朝廷以強硬手段清查地主階級名下的土地以明確賦稅,並且為官員爭取更多的土地免稅額度。
朝廷的每一道政令都是需要各級官員相互配合,相互監督貫徹執行的。
但這些利益同盟的東林黨人遍布大明各級衙門,他們如若堅決抵製,就是皇帝一意孤行強行下達了政令也難以得到有效執行。
這就導致明朝的財政收入極不合理。
該征的征不動,不該征的勞苦百姓卻往死裏征。
於是在擺爛的萬曆皇帝死後,天啟帝扶持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開始強勢打擊東林黨人。
魏忠賢總督東廠,後又掌控錦衣衛等廠衛機構,利用這些大明雙刃劍監視、審訊、羅織罪名開始迫害東林黨人。
並扶持選擇站隊閹黨,或者說站隊皇帝的官員貫徹政令,大力征收工商稅。
東林黨多為江南士大夫利益代表,自然反對征收工商稅,而魏忠賢不顧他們反對,堅持征收。
並且安排自己的親信擔任各級稅務官員,對他們進行嚴格的監督。
如果這些官員沒有完成征稅任務,或者被發現有貪汙受賄、中飽私囊等行為,也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前提是這種行為沒有得到魏忠賢的許可。
另外也將羅織罪名用到了這些士紳、富商、地主、礦主等富產階級身上。
隻要能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完成魏忠賢給他們這些稅務官製定的任務,什麽嚴刑酷法都能用上。
傳聞為了從富商身上壓榨出錢財,魏忠賢的鷹犬會將富商放在鍋裏烤,說出一處藏錢的地窖,就撤去一把柴火,直到腳底板的肉爛熟了,那也就交代出所有藏錢的地窖了。
如此無所不用其極的魏忠賢,自然稱不上什麽好角色,但他掌權期間從未短缺過遼東的軍餉。
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權力來自於皇帝,大明亡了,一切就都完了。
但富商和士紳們隻要有錢,隻要黑了良心,給誰效忠都不妨礙他們的富貴。
但從這一點來看,魏忠賢一介太監都比這些滿嘴標榜“道德仁義”的文人看得通徹……】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