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東西方文明命運轉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背景

字數:3433   加入書籤

A+A-


    【當乾隆時期還在靠騎射征討不臣時,西方已經在諸多科技積累和突破下,開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要解釋清楚工業革命發生契機,得從西方文明內部和外部兩個條件說起。
    在工業革命開始前,西方便已經誕生了諸多基礎科學做基礎。
    公元1543年,即明朝嘉靖二十二年。
    波蘭人哥白尼發表了《天體運行論》,提出日心說。
    在日心說出現之前,地心說長期占據統治地位。
    他們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且靜止不動的,太陽、月球等天體繞地球轉動,其得到了教會的廣泛支持與推廣。
    然而隨著望遠鏡和天文觀測技術的進步,人們發現了一些與地心說不符的現象,哥白尼在深入研究後,對地心說產生了質疑。
    他認為處於宇宙中心的是太陽,而非地球。
    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與地球一起隨著某種規律,沿圓形軌道勻速環繞太陽公轉。
    月球則沿圓形軌道圍繞地球運行。
    地球每天自轉一周,便造成了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
    但當時這套理論嚴重違反了世俗的認知,尤其是俸聖經為神聖的羅馬教廷。
    地心說與聖經中的相關描述相符,日心說的出現引發了人們對聖經文本的重新解讀和質疑,使教廷擔心其會影響聖經在人們心中的可靠性和真實性,進而動搖人們對宗教教義的信仰根基,更會動搖他們擁有的“神權”代言人身份。
    尤其是像布魯諾這樣的科學家,已經開始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並以哲學理論作為反對教會思想禁錮的武器,他還公開反對天主教思想等諸多正統教義。
    最終教廷為了維護自己所有擁有的神權,將日心說視為異端,並判處了布魯諾死刑,於1600年2月17日當眾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
    但是科學思想和宇宙論一經出現,追求真理的渴望便再也遏製不住。
    繼承宇宙論的德國人開普勒,又在1609至1619年陸續發現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橢圓定律):所有行星繞太陽的軌道都是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第二麵積定律):行星與太陽的連線在相等的時間間隔內掃過相等的麵積。由此定律可推知,行星離太陽較近時,運行速度較大,離太陽較遠時,運行速度較小。
    第三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的平方正比於它們軌道的半長軸的立方。
    三大定律為天文學家們提供了計算行星位置、速度、周期等參數的數學工具。
    也證明了宇宙是有規律可循的,進一步推動科學家們為尋求世界的真相繼續深耕科學。
    意大利人伽利略,於1609年,伽利略改進了望遠鏡,並用於天文觀測。
    1610年,伽利略發現了木星的四顆最大衛星,為哥白尼的日心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在物理學方麵,伽利略通過比薩斜塔實驗,推翻了亞裏士多德“物體下落速度與重量成正比”的觀點,得出在忽略空氣阻力的情況下,物體下落速度與重量無關,且下落距離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的結論,為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伽利略還發明了初期溫度計和各種軍用指南針等,推動了應用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結合天文學與指南針,大航海時代進一步蓬勃發展。
    英國人牛頓,在1687年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運動定律,這是經典物理學的基石。
    他指出,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其大小與這兩個物體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正因為如此,所以即便地球是球形,人們也依然會被地球因龐大質量帶來的引力吸附住,而不會漂浮起來,也就是所謂的在地球下半端生活的人們會掉下去。
    也所以會有質量較小的地球繞質量更大的太陽運行,質量更小、一些距離更近一些的月球,會繞地球運行。
    萬有引力學說的出現,在宏觀層麵為世界運行規律帶來了全新的解釋,也進一步推動了物理學和天文學的高速進步。
    除了這些理論科學,應用科學對工業革命的助力更加明顯。
    諸如連杆結構、齒輪結構、滑輪組、滾動軸承、水利驅動、蒸汽驅動、煤炭煉鐵技術、采礦技術、化學等等應用科學,鑄就了工業革命誕生出諸如珍妮紡紗機、蒸汽機、蒸汽輪船、水力紡紗機、礦車、軌道、火車、煉鐵高爐等等工業機械和工具。
    而促成工業革命出現的另一大關鍵外在因素,則是大航海帶來的大殖民時代。
    工業科技要想取得長足進步,需要在大量的生產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創新,而大量生產需要結合龐大的市場、能源和資源來消化產能,並通過貿易來提供大量生產過程所需的成本與利益來推動創新。
    西方文明在大殖民時代所殖民占領的龐大地區,為他們帶來了掠奪不盡的資源、能源和人口,以及用於消化他們產能的市場。
    這裏的市場也包括他們為了開采和運輸殖民地的資源,以及為穩固統治所需製造的工業產品與武器。
    比如非洲的木材、黃金、農作物,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工具去開采和生產,於是西方便有動力去生產大量伐木、采礦、農具等等鐵質工具,其冶鐵產能與冶鐵技術自然在需求推動之下快速增長。
    像印度的棉花、香料、甘蔗,東南亞的橡膠等等資源的掠奪與運輸,又促進了他們生產與改進火車、貨船等交通工具。
    當然這些資源的利用技術也會隨之不斷提升。
    而大殖民時期要以當時的英國為最大的贏家,巔峰時期占領的麵積高達3367萬平方公裏至3550萬平方公裏之間,約占地球總陸地麵積的百分之二十五。
    日不落帝國之名,也是因為那些西方殖民國家占領的龐大國土,無論在什麽時間,總有一處領土處於白晝,太陽在其領土上永遠不會落下而得名。】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