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大清滅亡與革命坎坷
字數:4144 加入書籤
【19世紀末,列強瓜分清朝,教會勢力橫行霸道,常仗勢欺壓百姓,霸占田產、幹涉訴訟,清朝民眾苦不堪言。
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山東、直隸一帶的民間秘密結社,他們習拳練武,最初目的也隻是為了護鄉自衛,抵禦土匪和教會侵害。
後來義和團得到不少地方官員的同情和默許,於是打著官方默認支持的“扶清滅洋”口號,民眾踴躍加入,發展迅猛。
到1900年春,慈禧欲借義和團抗衡列強,於是準許大批義和團開始湧入京津地區。
清政府還下達懸賞捕殺洋人的告示:“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
義和團因此不加分別地對在華洋人和教會信徒發動攻擊,許多教民家庭被闖入,財物遭搶奪,人員被毆打甚至虐殺,大量無辜教民僅僅因為信仰基督教,便被迫卷入進了這場由清廷暗中推動的暴力衝突。
甚至鐵路、電線、電報等近代化設施,也被義和團當作洋人的東西加以破壞。
隨著義和團入京人數增多,民間反洋情緒高漲,衝突規模迅速擴大,到這時就算慈禧已經察覺事態已然失控,但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壓下這場動亂。
最終被慈禧當做與列強談判籌碼的義和團,也被列強作為借口開啟了對清朝的聯合入侵。
列強聯軍以武器優勢大舉進攻天津,而清軍則脅迫義和團發動抗擊,將義和團驅趕在前衝鋒,如有後退便會被清軍砍殺,繼續衝鋒又會被列強射殺。
就這樣靠著義和團員們的屍山血海,清軍成功抵抗住了列強們的初期進攻。
但隨著後續列強聯軍持續進攻,義和團死傷無數,大沽炮台和天津最終還是淪陷。
此後聯軍兩萬餘人由天津進犯北京,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倉惶出逃,北京迅速淪陷。
聯軍入城後燒殺搶掠,大舉鎮壓義和團。
慈禧在流亡途中為保自身安全、避免與聯軍徹底決裂,於是指定李鴻章為議和全權代表,並下令鏟除義和團。
從始至終都被清朝當做棋子的義和團,瞬間陷入腹背受敵的絕境。
在外敵侵略國家之際,清軍調轉槍口與八國聯軍一同圍剿義和團。
義和團遭到殘酷屠殺,最終消散於曆史的洪流之中。
但清朝並沒有因為自斷爪牙就換來八國聯軍停止入侵和劫掠。
甚至深受清朝荼毒的百姓們,還在八國聯軍雇傭下,進行帶路和運輸等幫助聯軍打擊清政府。
聯軍先後占領北塘、秦皇島、山海關、保定、宣化、張家口、井陘等地,控製多處要地,駐京部隊超過三萬,俄國還趁機集中兵力對東北地區實行軍事占領。
此時清朝北方疆域已經有相當部分淪陷於聯軍之手,但八國聯軍內部各國的利益訴求不同。
若徹底瓜分清朝,俄國和日本等列強必然會依靠地理位置易於投送兵力的優勢,占領大部分清朝領土,進而逐漸勢大成為其它列強難以抗衡的大國。
英、法、德等國也將難以從中獲取最大利益。
繼續擴大侵略形式,極有可能因為利益分配不均,引發列強間新的戰爭
於是列強們便選擇製衡手段。
打算維持一個表麵統一、能聽話的清政府,通過經濟掠奪和不平等條約,繼續源源不斷從清朝撈取財富。
最終在列強們各懷鬼胎,出於各自利益的相互製衡下,選擇停止侵華與清朝談判,並於1901年9月7日,簽訂和談條約。
因這一年是夏曆辛醜年,所以該條約被稱為《辛醜條約》。
條約主要內容為:
清政府需向各國賠償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分三十九年還清,本息共計九億八千萬兩,以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等稅收權力作抵押。
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許華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
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鬥爭的官吏,永遠禁止清朝百姓進行反帝的運動。
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
列強各個通商章程中應修之處或其他應辦的通商事項,清政府概允商議。
最後清政府對列強們道歉。
極端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讓清朝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在列強和清政府的雙重壓迫下,百姓已經貧苦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浩浩蕩蕩的反清浪潮即將到來。
公元1904年,黃興、宋教仁、劉揆一、秦毓鎏、陳天華、章士釗、胡瑛、周震鱗等人,於湖南長沙正式成立“華興會”。
同年“光複會”在上海成立。
1905年,由孫文領導的興中會、黃興領導的華興會、蔡元培領導的光複會,三大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為主旨的革命團體正式合並為“中國同盟會”,由孫文領導,並在日本東京召開成立大會。
由此組建了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孫文於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1903年章士釗在編譯《大革命家孫逸仙》時,將“孫”與“中山樵”連用,寫成“孫中山”,此後該稱呼才逐漸流傳開來。)
1906年至1911年,同盟會領導多次武裝起義。
由於同盟會在早期未充分認識到群眾力量的重要性,發動起義時主要依靠會黨、新軍等少數群體,未能廣泛發動和依靠普通民眾,導致起義缺乏深厚的群眾支持,難以形成強大的革命合力。
甚至幻想獲取列強支持,沒有及早明確反帝國主義的核心綱領。
導致自身沒有強大武裝力量的同盟會,屢次起義屢次失敗。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湖北新軍助力同盟會獲得武昌起義勝利後,革命軍掌控了武漢三鎮。
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孫文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隨後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裏,湖南、陝西、江西、雲南、江蘇、上海、貴州、浙江、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等省也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
1912年一月一日,孫文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但此時手握北洋重兵的袁世凱,在看到清朝氣數已盡後,選擇政治投機,於1912年二月十二日逼迫隆裕太後和溥儀退位。
統治華夏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自此宣告滅亡。
袁世凱卻同時以武力威脅與同盟會談判。
同盟會鑒於自身軍事短板,為免更多流血犧牲加速全國統一,被迫選擇與袁世凱斡旋,讓出了臨時大總統之位。
1912年二月十三日,孫文被迫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
清朝雖然滅亡,但革命成果卻被袁世凱這一封建殘餘竊取,中國的革命之路還遠未成功。】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