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時代的悲劇與巨大遺憾

字數:4720   加入書籤

A+A-


    【袁世凱擔任民國大總統後,仍不滿足已有的權力,企圖通過恢複帝製,進一步獨攬大權,建立袁家的世襲統治,以實現其個人權力的巔峰。
    同時也有列強們暗中推動袁世凱稱帝,以圖繼續用掠奪清朝財富的方式,繼續吸中華民國的血。
    1913年袁世凱鎮壓了國民黨的反抗。
    同盟會即國民黨的前身。)
    1914年財政有了起色,袁世凱認為具備了稱帝的統治基礎。
    最終於1915年十二月宣布恢複帝製,建立“中華帝國”。
    此後至1928年期間,中華帝國也被稱為北洋政府時期。
    同年護國運動爆發。
    袁世凱稱帝妄圖建立袁氏家天下的行為,遭到了眾多有識之士的堅決反對,激發了社會各界維護共和製度的強烈願望。
    蔡鍔、唐繼堯、李烈鈞等人在雲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出兵討伐袁世凱。
    此後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陝西等省先後宣布獨立,反袁浪潮迅速蔓延至全國。
    袁世凱被迫於1916年三月宣布取消帝製,同年六月,僅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夢的袁世凱病逝。
    但袁世凱死後由於國民黨依然沒有足夠的兵力整合全國勢力,國家又緊接著進入了軍閥割據的局麵。
    皖係段祺瑞任國務院總理,開始掌控中央政權。
    勢力主要在陝西、蒙古、北京、津浦路沿線、安徽和浙江等地。
    曹錕在1919年馮國璋去世後,成為直係首領。
    勢力主要在直隸、河南、湖北、平漢路沿線、湖南北部和長江下遊地區.
    吳佩孚隨曹錕一起成為直係的核心人物,其勢力逐漸擴展,以河南為大本營,掌握直係軍事實權,虎踞洛陽,其影響力達大半個中國,勢力範圍涉及河南、湖北、湖南及直隸等部分地區。
    俸係張作霖在1920年直皖戰爭中,聯合直係軍閥擊敗了皖係軍閥,共同控製了北京政權。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張作霖擊敗直係,勢力達到鼎盛,其控製範圍包括直隸省、山東省、黑龍江省、奉天省、吉林省、江蘇省、安徽省以及熱河特別行政區、京兆地區等。
    這些軍閥為了爭奪權力和地盤,使得國家長期陷入分裂狀態,嚴重阻礙了中國統一的進程。
    人民生產生活和工商業發展停滯不前,中國和人民的命運依然處在黑暗的時期。
    與袁世凱稱帝時間相近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過程中,德國、美國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迅速發展,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和市場。
    但當時世界已被老牌殖民國家基本瓜分完畢,這引發了新老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尖銳矛盾。
    各列強勢力之間組成聯盟,最終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
    即德、奧匈組成的同盟國和英、法、俄組成的協約國。
    軍事同盟的存在使各國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和對立,一旦局部衝突發生,極易引發全麵戰爭。
    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刺殺了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
    奧匈帝國以此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隨後俄國支持塞爾維亞,德國便又借此對俄國宣戰。
    最終引發了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歐洲軍事集團的全麵對抗,戰火迅速蔓延,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全麵戰爭由此揭開序幕。
    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也以協約國的立場,對德、奧宣戰,之後派遣了大量勞工前往歐洲戰場。
    據估計,先後共有十四萬至十七萬華工前往歐洲,他們主要從事挖掘戰壕、築路、救護傷員等戰勤工作。
    此次戰爭席卷了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三十多個國家,涉及約十五億人口,彼時全球人口也不過十七億左右。
    各國大量青壯年被征召入伍,投入到戰爭的絞肉機中,作戰兵力在高峰時達數千萬。
    此戰持續了四年有餘,超過七千萬人參與戰鬥,約一千七百萬人喪生,兩千一百萬人受傷。
    大量無辜平民的生命和財產受到波及,造成了數以百萬計的難民。
    戰爭還推動了軍事科技的飛速發展。
    坦克、飛機、毒氣、潛艇等新型武器和技術紛紛投入實戰,改變了戰爭的方式和形態,對後世軍事戰略和戰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由於戰場主要集中在歐洲,遠在北美洲的美國避開了戰火直接威脅本土。
    美國得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源源不斷為戰爭各國提供軍火和物資。
    從1914年到1916年,美國軍火出口額從四千萬美元激增至十二億九千萬美元,賺取巨額利潤。
    同時糧食、棉花、鋼鐵等戰略物資也由美國大量生產和出口。
    受累於戰火的戰爭國在財政吃緊時,美國也靠著雄厚的經濟實力發放貸款,到戰爭結束時,協約國已經欠下美國超一百億美元的債務,美國搖身變成世界最大債權國,坐收高額利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得益於龐大的市場需求,美國的工業、農業、商業、軍工業、金融業飛速發展,迅速從國際事務邊緣走向核心。
    而同樣遠離歐洲戰火的中國,原本也能趁此機會迅速發展自身工商業實力,即便由於工業底子薄弱,也至少能夠縮短與西方列強的差距。
    可因為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軍閥混戰,國家分裂,生產生活尚且不能恢複穩定的中國,又一次錯失了複興的大好機會。
    華夏的國運在此時深陷迷茫,充滿了不確定。】
    華夏的先祖們看著天幕呈現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畫麵中,歐洲列強的軍隊使用的都是威力強悍的開花彈大炮,且榴彈炮、野戰炮、迫擊炮數量龐大,火炮覆蓋之下威力震撼至極。
    戰場上轟鳴馳騁的,是一種結合了大炮、機槍名為坦克的鋼鐵巨獸。
    子彈打在其身上如同雨點毫無作用,馳騁所至之處便是陣地的最前沿,敵軍隻能在坦克的火力和大量傷亡帶來的恐懼中潰逃。
    天空中還快速穿梭著螺旋槳飛機,攜帶的機槍噴吐著火舌,有些飛機還能往地上投擲威力極大的炸彈。
    歐洲戰場上的士兵們,也是人人配備了栓動步槍和頭盔,還有高速連射的機槍收割著生命。
    休戰間隙就餐時,士兵們吃得也是罐頭、麵包、果醬、巧克力棒等優質食物。
    而反觀正值軍閥混戰時期的中國。
    軍兵們打仗用的是使用的時不時會啞火的老舊步槍,但就是這樣的槍械都不能做到人手一杆,子彈也不能管夠,更做不到佩戴頭盔,有的甚至還是用火銃和大刀。
    進口的火炮和機槍也有,但數量稀缺,乃至於將清朝落後的實心大炮都拿出來湊數。
    軍兵夥食也很普通,大米、饅頭、鹹菜為主,還不能管夠,肉類難得見一次。
    罐頭、糖類等易於保存和運輸的食品更是見都見不到。
    戰火紛飛時代下的百姓更是連飯都吃不上,一個個蓬頭垢麵地耕種做活來上繳沉重的賦稅,民間青壯都見得少,大多被拉去打仗當炮灰了。
    再將視角轉向大洋另一邊沒有被戰火波及蓬勃發展的美國。
    其國內城市高樓林立,街道均有水泥硬化平坦,汽車、電力公交車穿行道路,那些洋人穿著光鮮,麵容富態,與同時期的中國簡直就兩個世界。
    先祖們看著這一幕幕畫麵,胸中一股鬱結之氣絞得他們心痛不已。
    憤怒與極致的不甘的同時,也紛紛站在各自的時代極力回顧曆史的每一處細節,堅決要找到華夏從領先世界遠不可及的程度,為什麽會落得如此結果。
    答案或許在每個朝代的古人心中各有總結,但極為一致的是,一定要從根源上杜絕曆史中的這一幕幕悲慘結果,站在高處久了,強盛無比才是每個人心中理應的華夏……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