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萬裏長征

字數:3690   加入書籤

A+A-


    【正當紅軍遭到國民黨第五次重兵圍剿,深陷重重危機之際,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在福建悍然發動了公開抗日反蔣的起義。
    皆因九一八事變後,全國抗日情緒高漲,堅決抗日的第十九路軍卻被調往福建“剿共”,繼續內戰的指令與將領們的抗日意願完全背道而馳。
    加之當時的國民黨軍事委員長在內部不斷強化獨裁統治,排擠異己,對非嫡係部隊諸多打壓。
    第十九路軍作為一支有戰鬥力、有救國之心的地方武裝,不願再被其當成實現獨裁統治的工具。
    不滿情緒的日積月累下,第十九路軍最終於1933年11月20日,在福州召開大會,決定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公開反蔣,並與紅軍達成停戰協議。
    隨後國民黨軍迅速從進攻蘇區的主力軍中抽調十五萬大軍討伐十九路軍,同時對福建實施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
    此時的紅軍與十九路軍在地理位置和戰線上是非常接近的,按理合兵一處一同組織突圍是最有利的。
    但因為紅軍內部的問題,最終沒有選擇聯合反圍剿,導致錯失了打破第五次反圍剿的最佳時機。
    1933年12月,國民黨軍入閩,第十九路軍倉促應戰。
    多次交戰失利以及內部人員叛變,最終十九路軍於被1934年被瓦解,主要領導人輾轉逃亡。
    鎮壓第十九路軍後,國民黨軍繼續向紅軍主力大舉圍攻。
    紅軍損失慘重之下,被迫放棄中央蘇區,以四支隊伍分別進行戰略轉移。
    中央紅軍紅一方麵軍)約八萬六千人,於1934年10月10日由蘇區首府瑞金出發。
    紅二方麵軍約一萬七千人,於1935年11月19日從鄂豫皖根據地的湖南桑植出發。
    紅四方麵軍約十萬人,於1935年5月從川陝根據地出發。
    紅二十五軍約兩千五百人,於1934年11月16日從河南羅山縣出發。
    由此開啟了曆時兩年,轉戰行程長達兩萬五千裏的長征。
    經過三個多月的轉戰,中央紅軍順利突破國民黨軍的三道封鎖線,來到廣西境內的湘江上遊,預備渡過湘江北上湘西,與位處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邊界地區的紅二、紅六軍團匯合。
    此時的國民黨卻也判斷出了紅軍合兵的意圖。
    於是派遣中央軍、湘係、粵係、桂係的二十五個師三十餘萬重兵,趕往湘江兩岸緊急構築第四道封鎖線。
    此次戰役勝負的關鍵,便在於雙方的行軍速度。
    如果國民黨重兵先一步占領湘江兩岸構築封鎖線,那麽紅軍就隻能被迫更換行軍路線放棄與紅二和紅六軍團匯合。
    而如果紅軍能夠先一步抵達湘江上遊,並組織防禦遲滯敵人進攻,給後續大部隊打開北上出口,那麽以較小代價實現會合的目的就能達成。
    在這樣的背景下,慘烈的湘江戰役拉開序幕。
    戰役爆發前,紅軍從永明派出小股部隊攻打灌陽以南的龍虎關,不想與紅軍交戰的桂軍主力借機南撤,全州至興安六十多公裏的湘江沿岸防守空虛,紅軍本可趁機快速渡江,但由於中央紅軍行軍速度緩慢,貽誤了此次用高明戰術和敵人內部矛盾創造的重要戰機。
    11月27日,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以強行軍先敵一步分別控製湘江兩岸長達三十公裏的區域,紅五軍團則為後衛掩護。
    此時國民黨的重兵也已陸續趕到。
    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頑強阻擊敵軍,用以秒計的犧牲,為後續部隊渡江創造條件,拖延時間。
    可由於中央紅軍錯誤地采取“搬家式”的轉移,舍不得丟棄瑞金的資產設備,導致紅軍攜帶大量輜重行軍,嚴重遲滯了速度,行進緩慢。
    這讓前線以巨大兵力和武器差距的阻擊部隊,遭受了巨大犧牲。
    直至三天後,紅軍大部隊才得以緩慢渡江。
    此戰紅軍雖然突破了湘江封鎖線,但付出的卻是前所未有的巨大犧牲。
    如負責後衛掩護的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幾千紅軍被敵人截在了東岸,沒有退路的他們幾乎全部壯烈犧牲。
    還有紅八軍團由出發時的一萬餘人,戰後減員至一千多人,戰損達到九成,連建製都被撤銷。
    此次戰役,中央紅軍由長征出發時的八萬六千餘人,渡江後僅剩三萬餘人,短短時間裏就銳減高達五萬多人。
    巨大的損失和錯誤的指揮,讓紅軍們從上到下都嚴重質疑起了共產國際所派領導人的路線問題。
    12月12日,中共領導層於湖南通道縣召開了緊急會議。
    會議上毛提出,根據截獲的敵電報信息,國民黨已經在北上的必經之路再次構築了四道碉堡封鎖線。
    如果紅軍繼續北上,必定會進入敵人布設的口袋陣深陷重圍。
    建議放棄原定北上計劃,應該轉道向西,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到川黔邊建立新的根據地 。
    貴州敵軍兵力單薄、武器裝備差、缺乏訓練、紀律渙散且派係林立,便於紅軍各個擊破,爭取主動,同時入黔還可與紅四方麵軍和紅二、紅六軍團形成鼎足之勢,有廣闊的機動發展空間。
    但共產國際軍事顧問仍然堅持按原計劃繼續北上。
    經過激烈的爭論,大多數人都支持了毛的建議,否決了共產國際軍事顧問的獨斷指揮。
    通道會議是紅軍命運轉機的開端,為後續紅軍更換領導班子走上正確路線奠定了重要基礎。
    絕境逢生的紅軍,自此處處有“通道”。
    1935年1月2日至6日,中央紅軍渡過烏江,將國民黨數十萬追兵甩在了烏江以東等地。
    7日,紅軍進占遵義。
    15日至17日,遵義會議召開,總結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教訓,嚴厲批評了此前領導人的錯誤指揮,確立了毛在紅軍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結束了此前左傾教條主義可理解為紙上談兵)在中央的統治,成為了紅軍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但此時紅軍仍在國民黨幾十萬重兵的圍追堵截之下,情況依然極為嚴峻。
    但在更換了領導班子後的紅軍,將在毛的指揮下,創造了以少勝多,將運動戰、信息戰發揮至巔峰的重要戰役,即“四渡赤水”。】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