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第三次長沙會戰,滇緬公路,中國遠征軍
字數:3993 加入書籤
【偷襲珍珠港重創美軍海上力量後,日本在偷襲珍珠港的次日,便立即發動了對東南亞菲律賓的入侵。
美菲聯軍對日軍的進攻進行了抵抗,但由於美國被襲擊後進入了為期半年的戰略防禦狀態,對海外殖民地支援有限,僅能派遣少量飛機、潛艇和物資補給。
最終菲律賓還是在幾個月後的1942年5月被日本完全占領。
在日本1941年12月8日進攻菲律賓的同時,又於同年同月同日發起了對香港的進攻。
為牽製中國軍隊南下支援香港,日軍於12月24日調集十二萬兵力發動了第三次進攻長沙。
中國第九戰區司令薛嶽率部三十萬迎敵,采用“天爐戰法”,以縱深防禦逐次消耗日軍。
第三次長沙會戰爆發。
會戰中,中國軍隊在長沙外圍頑強阻擊,誘敵深入。
待日軍疲憊,各部隊合圍反擊,日軍傷亡慘重,被迫北撤,中國軍隊乘勝追擊。
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國取得了極其重大的勝利。
此役日軍傷亡約五萬六千九百人,中國軍隊僅傷亡兩萬八千人。
是中國抗戰以來,國軍第一次在正麵大規模戰役中殺敵多於戰損的戰役。
以較小傷亡換取較大戰果,有力打擊了日軍囂張氣焰,提振了中國軍民抗戰信心。
但是這場大勝的得來依然極為不易。】
天幕將有關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影視劇播放了出來。
畫麵中,日軍靠著飛機、重炮和坦克,打得武器落後,槍支彈藥匱乏,重武器稀缺的中國軍隊隻能被動防禦。
且當時正值冬季,湖南雖處南方,但冬天依然寒冷,缺衣少食的中國軍隊凍的身體打擺子,要將右手塞進懷裏貼著身子才能保持手指靈活地扣動扳機。
中日雙方在戰場中反複爭奪陣地,長沙外圍新牆河、汨羅江防線,中國軍隊多次擊退日軍,陣地幾經易手。
最後在長沙打成了激烈巷戰,雙方傷亡慘重。
中國軍隊憑借建築、工事與日軍逐街逐屋地爭奪。
打完彈藥以後仍以刺刀與日軍近身搏鬥,為了對付日軍坦克,甚至身綁炸藥包用必死的決心抵近爆破。
中國軍隊的犧牲與決絕,讓日軍每前進一步都付出慘痛代價,為最後的合圍反擊取得會戰勝利爭取了時間……
古人們越是了解了近代列強的戰爭模式,就越是深刻理解了當時的後世子孫們麵臨的是怎樣的艱難。
武器裝備遠不如敵人,就隻能費盡心思地靠地利、靠戰術取得微弱優勢。
戰損比相差實在太大,殺一個日寇往往要付出七個戰士的生命,那就隻能設法用近乎於自殺式的攻擊與敵人同歸於盡。
如此慘烈的生死存亡之戰,不禁讓古人們設身處地地去想,如果是讓他們去打這樣的戰爭,作為先輩的他們能夠做到如此地步,甘願付出如此犧牲嗎?
……
【公元1942年,日軍為切斷滇緬公路,斷絕中國從陸上獲取國際援助的通道,從泰國海陸並進入侵緬甸。
而這條滇緬公路的修建極為不易。
1937年抗戰爆發後,為開辟對外通道,雲南二十萬各族民眾,含老人、婦女、兒童。
於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在崇山峻嶺、物資匱乏、技術落後條件下,用簡陋工具挖山填穀、架橋鋪路,建成這條長達九百五十九公裏的戰略公路,為抗戰物資運輸立下不朽功勳。
這條公路堪稱中國抗戰生命線。
而當時滇西幾乎所有的青壯男性都已從軍奔赴戰場,隻剩下老弱婦孺。
他們自帶口糧、自帶工具、自帶被褥,老人埋炸藥、婦女搬水泥、娃娃砸石頭。
連六歲的孩子都坐在地上用錘子一點一點砸碎石頭來鋪路,什麽都不懂的年紀,卻用最小的身軀成為撐起中華民族脊梁的一份子。
雲南人民以平均每公裏犧牲六人的代價,修建了這條長達九百五十九公裏的抗戰生命線。
成為中國接收國際援助的唯一陸上通道。
日軍為了切斷這條通道,不斷派出飛機轟炸。
而雲南人民就隻能等日軍炸完了去修,炸完了再去修……
從1938年到1945年抗戰結束,這條公路總計承載中國運輸了各種戰略物資和器材達四十九萬餘噸。
為選取最近也最容易開辟的路線,他們喊著:“不修路,仗打輸。世代代,子孫苦。”的口號,炸掉信仰的神山和祖輩的墳墓,無私投入到這場不是前線勝似前線的抗戰。
而隨著日本出兵緬甸,企圖切斷國際援助中國的物資轉運基地,中國也派出了十萬遠征軍長途跋涉走出國門與日寇作戰。
1942年3月,遠征軍由雲南畹町出境,於緬甸同古保衛戰中,遠征軍堅守十二天重創日軍。
但因後續作戰指揮分歧、英軍配合不力等,遠征軍陷入被動。
雖有仁安羌大捷,成功解救了七千餘英軍,但整體戰局不利,被迫撤退,部分退往印度,部分撤回雲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部分遠征軍選擇穿越野人山撤回國內。
由於野人山環境惡劣,山高林密、瘴氣彌漫、缺醫少藥,加之日軍追擊、給養斷絕,部隊非戰鬥減員嚴重。
許多遠征軍戰士埋骨他鄉荒野,當時條件所限,為了讓戰友屍骨有歸,將士們將汽油桶改製為簡易棺材,用以殮葬犧牲的袍澤,這體現了遠征軍在絕境中對戰友的敬重與不舍。
時至後世,中國退役軍人和民間組織也一直在為尋回遠征軍戰士遺骸,讓他們魂歸故裏積極行動著。
1943年,盟軍計劃反攻緬甸。
中國駐印軍隊與滇西遠征軍分別整訓擴充,收攏殘兵擴充新兵。
1944年,滇西遠征軍強渡怒江,以慘烈的犧牲攻克騰衝、鬆山等據點,打通中印公路,為抗戰勝利奠定基礎。
尤其是鬆山戰役,彼時戰事緊急,兵源需求大,中國的青壯犧牲到要讓青少年一代都加入到慘烈的抗戰中來。
許許多多未成年的小戰士們為保家衛國踴躍參軍。
他們來自西南各省,最小的年僅十二歲,因此被稱為娃娃兵。
這場危及華夏存亡的戰爭,已經打到了要讓娃娃們也加入到戰爭中來。
這場極為慘烈的鬆山戰役中,因裝備、訓練與經驗不足,娃娃兵們付出巨大犧牲,其英勇無畏精神成為抗戰極其悲壯而光輝的一頁。】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