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解放戰爭背景(一)

字數:3808   加入書籤

A+A-


    與百姓們討論那些淺顯而又無法改變的曆史不同,古代的帝王們則更多是以史為鑒,吸取教訓。
    國與國之間的根本就是利益,平民的情感或者說民心當然重要,但有時候又確實淺薄了些,於長遠無益,需要朝廷隱忍下來從利益和遠謀執政。
    但像如此連血仇都不報了的事,也著實讓人寒心。
    不過那是隻有弱國才會忍辱負重去做的事,被天幕影響後的天下一切都將改變,受曆史洗禮開啟民智的漢家,受科技啟迪絕不會再原地踏步的漢家,像真實曆史那樣的慘痛覆轍再也沒有了滋生的基礎。
    天幕的視角回到中國這一條主線。
    【抗日戰爭結束,日本投降後,中國仍然麵臨著國共對立,國家分裂的局麵。
    此時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抗戰,付出巨大犧牲才取得勝利他們,無比渴望和平與民主。
    但是在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統治下,人民的呼聲難以左右國民黨欲意消滅共產黨實現獨裁統治全國的這一根本企圖。
    當時國民黨軍隊為了與日寇對峙,大多位於西南、西北地區,向全國戰略要地的兵力運輸和部署需要時間。
    於是在調集兵力籌備進攻位處北方的共產黨主力的過程中,國民政府於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三次假意電邀共產黨領袖毛澤東到重慶進行和平談判。
    從表象上看國民黨似乎真的為應人民呼聲尋求和平解決國共紛爭,但是從未來國民黨單方麵撕毀和平協議,突然大舉進攻共產黨來看,國民黨從始至終都沒有想過與共產黨和平共處,兩黨共治國家。
    國民黨假意尋求和平談判的目的,一則迷惑共產黨,為調集大軍北上拖延時間。
    二是他們單方麵篤定共產黨不會真的應邀前來進行和平談判,因為讓共產黨重要領導人沒有軍隊保護深入敵營實在過於危險,人身自由與完全掌握在敵人的手中。
    那麽在國民黨如此判斷的前提下,共產黨不敢應邀前來與會磋商和平談判,無疑就會讓人民覺得共產黨置人民和平呼聲於不顧,更可以將內戰的責任推給共產黨。
    所以在國民黨看來,主動推動和平談判就是一招無解的陽謀。
    但是讓國民黨始料未及,完全打破他們設想的是,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居然真的敢於孤身犯險乘坐國民黨提供的飛機前往重慶談判。
    一時之間難題又全部拋回給了國民政府。
    因為如果真的進行和平談判促成兩黨共治,那就與他們獨裁統治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馳了。
    尤其是早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就從共產主義思想迅速在國內蔓延乃至連黃埔軍校中都有許多優秀學員成為堅定的共產黨人就能看出,如果真的實行共治,那麽以反革命政變奪取政權且充滿腐敗的國民黨,注定會在未來漸漸失去新鮮血液被削弱,直至消亡。
    而如果拒絕談判扣押共產黨領袖,那麽破壞和平主導內戰的罪人就成了他國民黨,無疑是將民心再次推向共產黨。
    隻因毛澤東的不計安危親身犯難險,國民黨自覺妙哉的陽謀瞬間被攻破。
    根本沒有做過共產黨真的會赴約準備的國民黨,壓根就沒有準備談判方案。
    隻能在順勢談判的過程中不斷提出苛刻乃至無理的要求,企圖逼退共產黨,再次將破壞和平的鍋扣到共產黨頭上。
    不僅否認共產黨解放區政權的合法性,要求取消解放區,還霸道地提出“軍令政令統一”,要求共產黨交出軍隊和解放區政權,改編後的軍隊要接受國民黨的指揮。
    麵對國民黨一味敷衍地提出無理要求,共產黨則事先做好了談判可能遇到的諸多準備,循序漸進有理有據地與國民黨磋商。
    提出了包括“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及黨派平等合法”等十一項內容的談判方案。
    自覺一直爭執下去也不會有結果的國民黨也隻能漸漸正視起談判。
    最終在經過四十三天的艱苦談判,國共雙方代表在1945年10月10日簽訂了《雙十協定》。
    協定規定,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
    國民黨迅速結束訓政,實施憲政。
    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保證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權利等內容。
    然而,國民黨對協定並沒有真正執行的誠意,也根本沒有想過要執行。
    在協定簽訂後,仍在軍事上不斷挑釁,企圖搶奪解放區。
    而共產黨在積極防禦的同時,根據國共雙方簽署《雙十協定》這一事實,通過各種宣傳渠道,包括報紙、廣播、群眾集會等方式,揭露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真實意圖。
    最終在協議簽訂不久後,國民黨便惱羞成怒單方麵撕毀了《雙十協定》。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徹底爆發。
    不過此時的國共戰爭看似是中國兩大政黨的內部鬥爭,但實則與外界勢力有著極為緊密又複雜的關聯,尤其是美國和蘇聯這兩大二戰後新世界格局下的兩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早在1939年抗日戰爭早期,美國為了在亞洲獲取經濟利益,同時遏製日本勢力擴張,便開始采取易貨貿易的方式,對國民政府提供有限的援助。
    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為了減少對日戰爭投入和傷亡,便設想扶持中國軍事力量對抗日本,便開始全麵援助中國,援華方式由易貨借款升級為貨幣借款。
    為了盡可能多地利用中國對抗日本,還采取了“扶蔣用共”策略,禁止國民黨將援助的軍事物資用於打擊共產黨。
    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後,中國的主要矛盾由對外迅速轉變成了對內。
    在這時的美國看來,能否掌控中國,直接關係到他們在亞洲的勢力延伸與對蘇聯的威懾。
    有著蘇聯援助和同一意識形態的中國共產黨,自然成了美國這一戰略計劃的阻礙。
    不僅不能讓美國眼中蘇聯勢力延伸的中國共產黨割據了中國半壁江山,更不能讓中共奪取了整個中國。
    在美國眼中,那就意味著蘇聯這個最大對手的勢力輻射到了整個亞洲。
    蘇聯這個本就橫跨歐亞,國土麵積占世界之最的龐然大物,再加上中國這個在亞洲的龐然大物,這對美國與蘇聯的爭霸來說當然極為不利。
    於是“扶蔣反共”就成了這一時期美國在中國的主要戰略。
    而反觀看似背靠蘇聯的中國共產黨,其與蘇聯的關係則更為複雜。】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