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解放戰爭(二)

字數:4580   加入書籤

A+A-


    【為了尋求有利戰機,共產黨軍隊采取主動放棄一些城市和地區,以達到分批殲滅敵軍。
    與此同時國民黨軍隊向江蘇中部解放區進攻,華中野戰軍在粟裕、譚震林指揮下,實現了七戰七捷。
    包括宣泰戰鬥、如南戰鬥、海安運動防禦戰、李堡戰鬥、丁堰林梓戰鬥、邵伯戰鬥、如黃路戰鬥。
    在一個半月內,利用運動戰總計殲滅國民黨軍達五萬餘人,華中野戰軍傷亡共計一萬五千餘人,取得了蘇中戰役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為解放軍在戰略防禦階段的作戰提供了範例。
    1946年9月3日至9月8日。
    國民黨軍集結十四個整編旅,約三十萬人,企圖合擊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於山東定陶、曹縣地區。
    晉冀魯豫野戰軍采取誘敵深入的戰術,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此役殲滅國民黨軍四個旅共一萬七千餘人,晉冀魯豫野戰軍僅傷亡三千五百餘人,打亂了國民黨軍在南線的戰略部署。
    不過兵力和裝備差距懸殊下,共產黨軍隊也不是每次都能以戰略戰術和戰士們的戰鬥意誌取得勝利的。
    在1946年7月至9月。
    共產黨軍希望通過以四倍於敵的兵力奪取大同,切斷國民黨軍在華北的交通聯係,鞏固解放區並打亂國民黨軍部署。
    戰鬥初期,共產黨軍依靠兵力優勢通過連續作戰攻克大同外圍的部分據點。
    然而,國民黨傅作義部為解大同之圍,從歸綏今呼和浩特)東進增援。
    傅作義采取“圍魏救趙”的戰術,並不直接救援大同,而是進攻解放區戰略要地集寧。
    由於集寧作戰不利,共產黨軍對大同的包圍受到威脅。
    為避免陷入被動,共產黨軍於9月16日撤圍大同。
    大同戰役不僅最終沒有達到預期的攻占目的,反而讓晉察冀邊區的首府張家口被敵軍奇襲攻占,共產黨軍被迫放棄集寧,集寧也最終淪陷。
    大同戰役的失敗也反映出當時共產黨軍在作戰指揮、對敵軍戰略意圖判斷以及協同作戰等方麵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
    尤其是條件不充分,敵軍擁有優勢火力與防禦的情況下,哪怕兵力有優勢也必須謹慎進攻防禦堅固的大城市。
    此後,共產黨軍在作戰指揮和戰略部署等方麵吸取教訓,更加謹慎地應對國民黨軍的戰略動向。
    與此同時,時間也來到了1946年9月。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開始使用“人民解放軍”稱號。
    這表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是為人民解放事業而戰鬥的,目標是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解放全中國人民。
    戰爭性質也從民族解放戰爭轉變為國內解放戰爭。
    這場國共之間決出勝負,中國的未來將由哪一個政黨領導的戰爭,也因此得名解放戰爭。
    中國共產黨人民軍隊也由此得名解放軍。
    1946年9月29日至1947年初。
    國民黨軍與解放軍先後爆發巨野戰役、鄄城戰役、滑縣戰役、四次保衛臨江戰役、孟良崮戰役。
    共計殲滅國民黨軍近十萬人。
    部分戰役雖無確切解放軍傷亡數據,但從四保臨江戰役國民黨軍七千五百餘人被全部殲滅,而解放軍隻付出了傷亡三百餘人的代價,以及孟良崮戰役解放軍殲敵三萬兩千人,自身僅損失一萬一千人等等戰損比一向遠低於國民黨軍戰損比的數據可見,解放軍在這幾場戰役中的總傷亡應當遠低於國民黨軍近十萬人的傷亡。
    沉重挫敗了國民黨軍的進攻態勢。
    國民黨軍進而放棄全麵進攻策略,轉而采取集中兵力重點進攻的方式。
    調集了九十四個旅約七十萬人的兵力,意圖一舉消滅在延安的中共中央總部。
    中共中央決定以退為進,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陝北,誘敵深入。
    在共產黨人的卓越指揮下,解放軍以三萬人的兵力,在青化砭、羊馬河、蟠龍等戰役中三戰三捷,有效牽製了國民黨胡宗南部,穩固了解放軍在陝北的戰局。
    自解放戰爭打響一年後,解放軍經過曆次防禦反擊,總計殲滅國民黨軍多達一百一十二萬人。
    國民黨軍由戰前四百三十萬人,銳減至三百七十三萬人。
    而人民解放軍則從一百二十七萬人,迅速發展至一百九十五萬人。
    而之所以會出現原本占盡優勢的國民黨軍越打越少,越打越弱,相比原本劣勢的解放軍卻越打越多,越打越強。
    根本原因就在於國民黨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實行的是獨裁統治,政治上腐敗無能,對待百姓從來都是剝削利用態度。
    百姓的民生疾苦他們漠不關心,財政赤字了,就大量增發貨幣;打仗沒錢了就加征各種各樣的苛捐雜稅。
    上麵的統治者尚且如此,下麵執行的官員又得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搜刮百姓民脂民膏。
    尤其土地集中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手裏,國民黨內部眾多實權高官都是這些階級的代言人,自然不可能犧牲自己的利益,像共產黨一樣將可以坐收漁利、永生永世吸百姓血的土地白白分發給百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廣大的貧雇農們就隻能一邊被迫承受高額地租,一邊又要飽受反動政府和地主的剝削壓迫。
    農民們普遍處於嚴重貧苦狀態,很多沒有土地的農民甚至活到能吃一頓飽飯都是奢侈。
    國民黨不僅不將百姓的命看在眼裏,就連拉壯丁湊成的軍人也是如此對待。
    國民黨從根本上走向廣大無產階級對立麵後,民心軍心喪失,屢戰屢敗。
    為了補充兵員,他們連年抓捕青壯年去當兵,這些壯丁在他們眼中就隻是一串可隨時補充的數字而已,是無關痛癢的炮灰。
    廣大農民家庭也因此失去了主要勞動力,生活更加難以為繼。
    而共產黨一直以來的目的就是推翻國民黨獨裁統治,實現人民解放,讓廣大農民獲得土地,工人獲得權益,讓人民真正當家做主。
    在貧苦受剝削的百姓們看來,這就是一支天生屬於人民的軍隊,由人民子弟兵組成的解放軍和領導解放軍的共產黨,從始至終所追求的,就是貧苦百姓們所一直渴望的。
    那麽要幫誰,要推翻誰,百姓們自然心如明鏡。
    尤其是在土地改革中獲得土地的農民,為了保衛夢寐以求得之不易的勝利果實,紛紛踴躍加入到解放軍的隊伍中來。
    在共產黨人貫徹如一、身體力行的帶領下,這支受盡壓迫的人民隊伍所爆發出來的戰鬥力和戰鬥意誌,是國民黨那些拿錢辦事,當兵吃糧的隊伍所完全不能比的。
    原本缺槍少炮的解放軍,也在曆次的勝利中繳獲了眾多國民黨的精良武器裝備。
    往往美國和國民黨兵工廠輸送一批武器物資上前線,要不了多久就會被國民黨以戰敗、倒賣的方式落入到解放軍的手中。
    並且不隻是武器,被抓參軍的壯丁也是如此。
    他們本身就對國民黨的統治極為不滿,在戰場上,這些壯丁俘虜經過解放軍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後,很多人都加入了解放軍。
    成為解放軍兵員補充的一個來源,為解放軍的壯大源源不斷提供著人力支持。
    所以解放軍缺衣少藥有國民黨、沒槍沒炮有國民黨、缺少兵員還是有國民黨,似乎腐敗無能至極的國民黨,就隻是那些西方勢力和國內工業生產力為解放軍提供所需一切的一個二道販子。
    也因此接連指揮導致戰局失利的國民黨委員長,在後來被戲稱為“運輸大隊長”。
    在這樣的大勢之下,解放戰爭也從戰略防禦迅速進入到了戰略反攻階段。】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