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解放長春
字數:3410 加入書籤
【錦州戰役國民黨軍一敗塗地,東北的大門,國民黨軍的後路已經被解放軍按預定計劃關閉。
但國民黨仍不甘心,因為東北還有長春和沈陽守軍等,總兵力三十多萬。
在他們的心中,三十多萬武備齊全的困獸,解放軍想要一口吃下也絕非易事。
隻要華北援軍與被圍東北的國軍協力同心頂住危局,依然能夠力挽狂瀾,若是能內外夾擊之下分割解放軍,說不定還能打解放軍一個反包圍。
但他們也多少心裏明白,協力同心這個前置條件,對如今的國軍來說多少都有些難度太高。
而用旁人的話說得不加遮掩一點,就是癡心妄想。
尤其是現在東北的形勢,在解放軍占領錦州之後早已今非昔比。
錦州戰役之前,國軍尚有五十五萬大軍和不相信解放軍能有以蛇吞象的軍心。
但錦州戰役之後,國軍不論在東北的兵力、戰場局勢,亦或是軍心,都遠不足此前。
又更遑論以惡化的局勢實現這樣的不切實際的目標?
而錦州被解放軍攻陷之後,此時被圍半年之久的長春也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在長春的國民黨守軍多次組織突圍失敗後,尤其在得知錦州淪陷後,已經徹底喪失了突圍的希望,士氣極度低落,逃亡、投降事件頻發。
並且由於被切斷了陸上交通,物資無法大批運入,糧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極度短缺。
起初還能依靠空投緩解,但隨著局勢惡化,空投的那點物資顯得杯水車薪,遠遠無法滿足長春軍民的需求。
物價飛漲,哄搶糧食,士兵的軍餉和百姓手裏的錢如同廢紙一般,壓根就買不到基本的生活物資。
事態發展到極端,被逼到絕路的百姓們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也要跟國軍從空投物資中搶一口吃的。
到了這個地步,長春淪陷已經為期不遠。
而沈陽也麵臨著與長春相似的情況。
解放軍在攻克錦州後,迅速將作戰方向轉向沈陽,對沈陽也形成了包圍態勢,使沈陽的國軍處於解放軍的直接軍事威脅之下。
內部人心惶惶,物資供應也幾乎被切斷。
而解放軍的下一個目標,是二者之中已經瀕臨崩潰的長春。
解放軍占領錦州的時間是1948年10月15日,而占領長春的時間是1948年10月19日,兩者隻相隔了區區四天,可謂前後腳。
解放軍能創造在如此短的時間裏解放長春,除了早期投入大量兵力包圍長春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原滇軍六十軍軍長的率部起義。
也正是這支臨陣起義的六十軍,將在後來的新中國立國之戰中蛻變為抗美援朝誌願軍序列的鐵血五十軍。
但這是後話了。
早在1946年解放戰爭初期,滇軍第六十軍便被國民黨調往長春參與內戰。
在抗日戰爭中,作為滇軍主力的六十軍付出巨大犧牲屢立戰功,但在國軍序列中,卻被視為地方派係部隊的草鞋軍,從來都是後娘養的。
不僅難以獲得與中央軍同等的補給待遇和地位,還以地方軍身份被國民黨明裏暗裏打壓,常常將其置於危險位置當做炮灰消耗。
六十軍將士們滿心的委屈和心酸無人在意,這樣的國民政府,在抗日戰爭勝利後也根本不值得他們留戀。
但影響六十軍將士們決心起義最關鍵也最重要的,還是他們從親身經曆中徹底看清了,始終為人民利益奮鬥的共產黨才是中國的未來。
最終在1948年10月17日夜晚,六十軍軍長和將士們悍然起義。
不過此時六十軍最大的起義阻礙,是同駐長春的國民黨新七軍。
而早已與六十軍取得聯係的解放軍接收部隊,也按計劃分批次入城,協助六十軍鞏固起義防線,以防備新七軍的武力阻撓。
原本就突圍無望的新七軍,在六十軍率部起義後軍心更為動搖,也徹底喪失了戰意,最終也在10月19日,向人民解放軍投降。
同日,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在其主力新七軍投降後,也被迫率兵團部直屬部隊放下武器,向人民解放軍投降。
至此長春徹底實現了和平解放。
長春的和平解放不僅使解放軍獲得了大量的裝備和軍事物資,擴充了兵員,增強了自身的軍事力量。
還讓全中國的人民與國民黨軍真正審視起了中國的未來究竟在誰的手裏,解放全中國絕不是一句空話。
而曾被寄予厚望的長春守將副剿總的投降,也在國民黨那裏上演了極其戲劇性的一幕,起因皆是兩封前後截然相反的電報。
第一封是由副剿總的副官處長以其名義發出的電報,稱“彈盡糧絕,退出戰鬥”,意在表明是在絕境下無奈停止抵抗,但也有誤傳這封電報是其自殺殉國。
得知自己的副剿總不願受辱自殺殉國這份錯誤信息的國民黨,正準備擬唁電通告全軍,讓“英雄之魂”來激勵更多的國軍將士。
可緊接著到來的另一封電報,卻讓他們頓時惱羞成怒。
因為副剿總本來就沒有死,原本身陷絕境的他就要“殺身成仁”,但被他的部下們及時阻攔,勸說其投降還來得及。
而這時的副剿總也才知道,解放軍還沒有打到總指揮部,是他的部下們故意朝著天上打槍以誘使他下達投降指令,也為他們自己謀一條生路。
就這樣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長春副剿總才宣布投降。
前後的反差讓國民黨頓時沒了早前的哀痛,但為了所謂“黨國”的麵子,國民黨還是以副剿總自殺殉國的假信息通報全軍。
而隨著錦州、長春的相繼失守,國民黨在東北的戰局也將進入最後的尾聲。】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