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遼沈戰役勝利結束

字數:3906   加入書籤

A+A-


    【廖兵團被全殲後,國軍在東北的力量隻剩了沈陽一支孤軍約十三萬兵力。
    始終想著保全力量,坐視錦州和長春被解放軍解放的沈陽國軍,又豈能獨善其身。
    此後東北野戰軍迅速調整部署,向沈陽、營口等地的國民黨軍組織進攻。
    1948年11月1日,東野對沈陽發起總攻。
    而自知已無力回天的沈陽剿總,也在解放軍總攻發起前兩天便乘坐專機逃離了沈陽。
    主將都臨陣脫逃了,剩下本就沒什麽戰鬥欲望的沈陽國軍更加不堪一擊。
    足足十三萬的大軍,僅一天的時間就被解放軍擊潰,紛紛繳械投降。
    解放軍以極短的時間和極小的傷亡,於11月2日一舉解放了沈陽。
    兵敗如山倒就是東北國軍此時的真實寫照,但這還僅僅隻是國民黨軍在解放戰爭中兵敗如山倒的開始。
    不過國民黨在自知沈陽不保後,下令對軍事設施和工廠進行了破壞。
    但好在沈陽的解放非常迅速,遠超國民黨預料,所有還是有大量工廠和機械設備得以保存下來。
    這為解放後新中國的軍工發展和生產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
    而在沈陽迅速解放期間,還發生了一起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當解放軍戰士們進入沈陽猛打猛衝,一直衝到了沈陽守備司令部時,卻很奇怪地發現這間屋子裏全是已經將武器交出,沒有一絲一毫抵抗模樣的國軍軍官。
    看著解放軍們的闖入他們沒有半點驚慌,好似早已做好準備,就隻是靜靜坐在那裏。
    當解放軍戰士們問話時,這些軍官卻表示正在商討起義事宜。
    這種事情早已不是第一次,也不是什麽新鮮事,無非是敗局已定下為了不做敗軍俘虜,用這招來爭取得到優待,甚至是利益。
    但解放軍們回應這些家夥的隻有一句話:
    “破城之前交出武器那叫起義,破城之後現在我們都撞到門口了,這叫哪門子起義?這隻能叫投降!”
    這種對解放事業沒有丁點幫助,反而還要要求禮遇厚待的“火線起義”,在解放軍領導班子這裏也根本就不需要爭論,也是一句話,“過期不候”。
    沈陽解放,營口拿下,整個東北就此全境解放。
    這場波瀾壯闊曆經五十二天的遼沈戰役,最終以殲滅國民黨軍四十七萬兩千人為結果,宣告了此次大決戰解放軍的完全勝利。
    此消彼長之下,到了1948年11月後,國共雙方的兵力對比也發生了大逆轉。
    人民解放軍兵力從解放戰爭開始時的一百二十七萬人,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裏,迅速增長至三百一十萬人。
    而國民黨由最初的四百三十萬人,極速下降至二百九十萬人。
    在“解放戰爭拖不得”的大戰略下,下一場加速國民黨滅亡的大決戰,淮海戰役也將緊隨而至。
    此時的國民黨麵臨的,是東北全境淪陷,解放軍力量突飛猛漲,形勢極為不利,可對現在的他們而言,最大的麻煩不在國內,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
    因為此時的美國正值總統大選,而國民黨耗費大量真金白銀支持的,是更有意願積極幹涉中國內政的杜威。
    對美國而言,扶持一個聽話且受控製的中國傀儡政府,本就是他們在亞洲利益戰略的關鍵。
    而得到國民黨巨額政治獻金的杜威如若當選,極有可能會加大對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和武器援助。
    甚至不排除在關鍵時刻,聯合其他西方國家直接出兵武力幹涉中國共產黨解放全中國的事業,以維係其在亞洲的巨大利益和戰略布局。
    而杜威在美國總統競選中最大的競爭者是杜魯門。
    杜魯門相比杜威來說,更傾向於將援助用於政治和經濟領域。試圖通過較小代價來扶持親美勢力影響中國局勢。
    因為二戰之後,美國麵臨兵源減少、減稅壓力、通貨膨脹、財政赤字等問題。
    並且戰略重心在歐洲與蘇聯進行冷戰對抗,無暇東顧。
    所以最終上台的如果是杜魯門,則很難讓美國全力支持國民黨打內戰,這與國民黨希望的大規模軍事援助不符。
    但盡管國民黨在此事件上付出巨額獻金,無比期望杜威能夠當選,可最終的結果卻還是讓國民黨當局大為失望,競選成為美國第三十三任總統的,是杜魯門。】
    看著這段曆史,古人們帶著調侃的語氣議論道:
    “杜威、杜魯門,這不都姓杜嘛?怕不是他們一家人合起夥來坑他國民黨的錢吧?”
    “想來怕真是如此,一個國家關乎未來,乃至關乎全世界格局的重大謀略,豈是會因為一個可以被輪替的名義統治者左右?怕是不管這兩人誰當選,最終還是會結合國情按照曆史的大勢去執政。”
    “那個提一嘴啊,西方那些蠻夷的名字跟咱們的姓氏好像不是一回事,人家的姓在後邊,不是姓杜啊,咱們中原也沒人會取像麥克阿瑟這種毫無邏輯的名諱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那你是說他們一個姓威,一個姓門,還有一個姓瑟?那不更扯蛋?”
    “……”
    【遼沈戰役後,華東解放區向中共中央軍委建議,不給國民黨軍喘息的餘地,趁著國軍敗退戰線收縮內部混亂之際,立即發動南下解放的大規模戰役。
    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聯合進行南下決戰,與國民黨徐州集團八十萬大軍於淮河以北進行決戰,進一步削弱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加速爭取全國的解放。
    正式陳述淮海戰役之前,首先提及一下雙方兵力情況。
    國民黨方麵,徐州集團下轄七個兵團、兩個綏靖區、三十四個軍,總計高達約八十萬人,分布在以徐州為中心的隴海、津浦兩鐵路沿線,以及西至商丘、東至海州、連雲港,北至臨城、棗莊,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
    因為淮海戰役中,徐州和蚌埠是這場戰役的關鍵戰略地點,所以國民黨稱此次戰役為徐蚌會戰。
    人民解放軍方麵,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和一個軍,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以及江淮、魯中南、蘇北、豫皖蘇、豫西、陝南、冀魯豫軍區部隊,總計投入兵力六十餘萬人。
    雙方兵力相差足足二十萬人,且擁有飛機、坦克、裝甲車、各種重火力的國民黨軍,在武器裝備方麵明顯強於解放軍。
    這也讓國民黨委員長會在此次戰役中說出:“八十萬對六十萬,優勢在我。”
    但淮海戰役的真實過程與結局,將再一次讓麵子大於天的委員長顏麵掃地。】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