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淮海戰役尾聲

字數:4283   加入書籤

A+A-


    【黃維)的十二兵團被圍殲後,以杜光亭聿明)集團為首的三十萬國軍的末日也即將到來。
    徐州剿總雖然是劉峙),但在淮海戰役後期基本宣告敗局以後,自知能力不足導致今天這個局麵的他便退居了後方,軍事指揮權落到了杜光亭頭上,也坐實了杜光亭救火卻救不了火的將軍之名。)
    其實在十二兵團被圍殲之前,杜光亭便已決定按照委員長的命令放棄重鎮徐州,向西南方向撤離以保存實力另尋戰機。
    但是這個決定卻讓三十萬國軍的覆滅更早一步到來。
    在十二兵團被圍之初時,原本有足夠機會突圍的十二兵團,卻被委員長一句堅守待援按下,隻因其幻想絕對精銳的十二兵團在等到與杜光亭的援兵匯合之後,能對中野形成反包圍,一舉扭轉戰局。
    但最後的結果卻是十二兵團不僅覆滅,徐州也成了一座孤城麵臨被解放軍包圍的態勢。
    雖然按照常理來說,擁有強大火力的三十萬國軍,依據徐州堅城完全可以對進攻徐州的解放軍造成巨大傷亡,甚至於淮海戰役的最終勝負在徐州城破之前都不能下定論。
    但是國民黨也多少在與解放軍的曆次交手中吸取了一些教訓。
    知道解放軍對於堅城不會一味不計傷亡地進行強攻。
    多數情況下會選擇圍而不攻,圍點打援,以發揮出解放軍野戰打伏擊的優勢。
    一旦解放軍形成了對徐州的重重包圍,必定會切斷徐州的鐵路線、交通線,屆時斷絕了徐州的補給線,僅以徐州一座孤城的糧食和資源,根本不足以維持三十萬大軍的消耗。
    那時這三十萬國軍要麽被活活圍困餓死,要麽主動出城與解放軍野戰突圍。
    但是解放軍的土木工事又是出了名的極難攻克,機械化兵團難以從無數的交通壕與路障中突圍。
    至於堅守待援這一條路,黃煥然的第九兵團和黃維)的十二兵團堅守待援卻到死都沒等來援軍的下場曆曆在目,自知以國軍的尿性這條路根本就不用想了。
    既然已經能夠預料到這樣的結局,國民黨的選擇就隻有及時撤出孤城徐州,保存力量重整戰線。
    但是戰略前瞻思想極強的解放軍,對國軍的這一撤退決定卻早有預料和準備。
    解放軍在徐州周邊及杜光亭兵團可能撤退的方向上提前進行了軍事部署。
    在徐州以西、以南等方向陸續增兵安排了二十四萬大軍,隨時準備對撤出徐州的國民黨軍進行攔截和圍堵,以防止其逃竄並爭取將其殲滅在運動之中。
    雖然初期華東野戰軍僅能派出七個縱隊牽製杜光亭兵團,鑒於任務艱巨,兵力略顯不足。
    但隨著各個戰區的作戰任務完成,局勢逐漸明朗,負責牽製任務的解放軍成功等來了各軍區的援兵。
    而這三十萬國軍也最終被解放軍團團包圍在了永城東北的陳官莊、青龍集這樣基本無險可守的野地。
    合圍一旦完成,縱使這股國軍有三十萬之巨,也注定難逃被殲滅的命運。
    從1948年12月20日開始,陳官莊地區便陷入風雪交加的嚴寒天氣。
    大雪切斷了國民黨本就杯水車薪的空投補給渠道。
    而跟隨杜光亭集團一起撤離徐州的,還有地方官員、資本家、地主,甚至還有被裹挾的學生。
    遠遠超過三十萬數量的人員,擠在這麽一片狹小地方,其每天的基本糧食消耗都是一筆龐大數字。
    一大群毫無戰意的國軍與各個階級的人,為了生存儼然將這裏變成了一個集市。
    隻要你有吃的、穿的,那麽就可以換取任何別人有而你想要的東西。
    有錢人的金銀細軟、富太太的首飾、地主的地契……
    因為地方太小,人員太多,能用來取暖做飯的樹和草都被燒完了以後,甚至於當地百姓的祖墳棺材板,都被挖出來當柴燒。
    當然在這裏能燒的棺材板也是一種資源,也能被這些人拿來賣。
    被裹挾而來的女學生們,在這裏也被以“隨軍護士”的名義,被迫成為了那些軍官們的臨時“姨太太”。
    為了活命,首先被殺的是那些戰馬。
    為數不多的戰馬哪怕被吃幹抹淨,骨頭都被敲碎吃掉骨髓,也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到後來是皮帶、草根、樹皮……
    許許多多的國軍和被裹挾的人,他們不是戰死的,都是被凍死的、餓死的,僵硬的屍骸遍布在白雪皚皚的大地。
    極端饑餓的絕境之下,解放軍熱騰騰的包子就是招降的最好武器。
    樹立在包圍圈四周的戰場廣播,沒日沒夜地告訴對麵的國軍將士,他們堅守必死的下場和活命的唯一出路。
    解放軍攻心戰最標誌的一句就是:“白白送死不值得,快快過來是生路。”
    在熱騰騰的肉包子誘惑與為求活命的本能之下,趁夜偷偷爬到解放軍陣地投降的比比皆是。
    甚至是成建製的投誠也屢見不鮮。
    淮海戰役發展到這裏,解放軍已經勝券在握,但之所以選擇圍而不攻,放眼全局的解放軍有更多的考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與淮海戰役同時期進行的,還有對盤踞華北的約六十萬傅家軍的另一場大決戰,平津戰役。
    遼沈戰役結束後,國民黨軍在華北的傅家軍麵臨東北、華北解放軍的聯合打擊,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是守是撤,南撤還是西逃舉棋不定。
    解放軍若不迅速發起平津戰役,傅家軍可能南撤與淮海戰場國民黨軍會合,增加後續作戰難度,同時淮海戰場上國民黨軍也企圖堅守等待支援,兩大戰役同時進行可抓住戰機,防止敵軍收縮集中。
    雖然兩線作戰極大加重了解放軍的軍事壓力與有限火力不能集中,但為了盡快解放全中國,避免打成添油戰、對峙戰,解放軍隻能咬牙同時進行兩場大決戰。
    淮海戰役是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的。
    平津戰役則緊隨其後,於1948年11月29日發起。
    因為兵力不足,火力不足,軍事壓力大,所以在形成對杜光亭三十萬大軍的合圍後,能夠以較小代價維持包圍取得勝利,自然不必要過急發起總攻。
    另一點在於國民黨軍雖被包圍,但仍有較強的戰鬥力,且不斷在組織抵抗和突圍。
    解放軍需要保持足夠兵力和火力進行圍困、牽製與防禦,防止敵人突圍逃跑,還要應對可能來自其他方向國民黨軍的增援。
    這幾點都是基於解放軍的戰術需要,圍而不攻還有一層戰略需要。
    因為綏遠地區是傅家軍的老巢,華北和平津地區則是他們的重要勢力範圍,是他們得以立足的根基。
    要讓他們做出放棄根基南下的決定,除非事態危急到不得不撤的情況下,他們都會有所猶豫。
    而隻要淮海戰場上的三十萬國軍還沒有被消滅,傅家軍就會認為淮海戰場國民黨軍還有力量,不會立刻決策放棄根基南撤或西逃。
    隻有傅家軍還保有這樣的想法,沒有大規模開始南下,解放軍們就有更多時間爭取部署兵力,分割包圍華北的傅家軍。
    而擔任平津戰役主要指揮的,是東野101。】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