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新中國的道路

字數:3761   加入書籤

A+A-


    【新中國的基本製度有了,但是當時新中國麵臨的內部環境和國際環境都極不樂觀。
    1949年的中國是一個名副其實極為落後的農業國。
    工農業總產值中,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占約百分之七十,工業總產值比重占約百分之三十,而重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僅為百分之七點九。
    除了紡織和煤炭工業稍微有那麽點基礎,其它工業可以說是一片空白。
    就連自行車這種技術需求較為簡單的工業產物,新中國都不能自主生產。
    並且僅有的工業分布還極不平衡。
    據1948年國民黨當局的全國經濟普查統計,以用機器,雇工三十人以上,資本一萬元以上為標準,當時全中國符合登記的工廠僅有三千九百三十五家。
    其中光是上海一座城市就占到了兩千一百六十四家,占比達到了全國工廠總數的一半還多。
    上海、天津、青島、廣州四個城市的工廠占到了全國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所以一方麵少數東部沿海的城市呈現出一副畸形繁榮的假象,實則經濟凋敝,有無數的失業者和龐大的城市人口靠著卑微的服務行業維持生計。
    而另一方麵是中國廣大的內地仍然處在極為落後的自然經濟或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狀態。
    說是自給自足其實都已經是比較好的狀態了,很多的貧雇農還要靠借貸維持搖搖欲墜的生計。
    龐大而窮困到極點的人口、落後的經濟基礎、發展的失衡、隨處可見的匪患……
    這就是被國民黨掠奪一空,破壞一空,共產黨接手的爛到難以言喻的爛攤子。
    而與內部條件極不樂觀相對的,是更加複雜的外部國際環境。
    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兩極冷戰爭霸下,新中國要走一條什麽樣的發展路線值得深思,也必須深思。
    1949年成立的新中國,經曆了上百年的動蕩和戰亂,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是願意在平等的前提下與所有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的,哪怕是戰敗後的日本,隻要日本實現去軍國主義且民主化,中國也願意與之和平共處。
    一切都隻為了給新中國創造一個能夠和平發展的外部條件。
    但是在冷戰背景下的美蘇兩大陣營,除了少數地理位置和資源無足輕重的小國外,兩大陣營都不承認中立國家。
    兩方都在爭霸的背景下盡可能建立優勢,削弱對方的勢力範圍。
    而中國這個人口和麵積都非常龐大的國家,無疑是雙方都要爭取拉入自己陣營的對象。
    在可以預見的武力威脅和施壓封鎖之下,新中國想要中立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當時的全世界不是倒向社會主義,就是倒向資本主義,沒有誰能夠置身事外。
    中立是偽裝的,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之外的第三條路是不存在的。
    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和成立之後,中國共產黨都是社會主義陣營極其重要的一份子。
    但是加入了一方陣營,就勢必要與另一方陣營敵對。
    於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繼續“扶蔣反共”,對新中國實行貿易管製和禁運。
    並且命令所有接受了馬歇爾計劃援助的國家,對中國進行戰略物資禁運。
    二戰結束美蘇爭霸的背景下,馬歇爾計劃正式提出於1947年6月5日。
    其計劃表麵是二戰後產能過剩的美國,對以歐洲為主的國家進行經濟援助,以幫助歐洲戰後重建。
    實則就是扶持拉攏世界各國,擴大陣營的爭霸政策,誰不聽話就削減貸款和援助,以達到聯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目的。)
    所以不是中國不願意走中立的道路,而是從誕生之初就是社會主義出身的新中國,如果再不“一邊倒”地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就隻能被迫回到閉關鎖國的狀態。
    當然站隊也要有站隊的好處。
    1949年10月2日,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天,蘇聯便率先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新中國建交。
    隨後在聯合國等國際舞台上,蘇聯也給予中國一定的支持,有助於新中國在國際上站穩腳跟,提升國際地位。
    同時也從這一年開始陸續派遣一些專家到中國,幫助中國進行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的規劃等工作。
    這些專家在工業、農業、教育、軍事等多個領域提供了技術指導和經驗分享,對新中國初期了解和學習蘇聯的建設模式與技術起到了重要作用。
    期間還向中國輸送了大量的文化作品、科技資料等,幫助中國培養俄語人才,為中國了解蘇聯的文化、科技等方麵提供了便利,對新中國的文化建設和人才培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另外在1950年時,蘇聯向中國提供三億美元貸款,按1950年匯率折算人民幣約合九億元。
    當時全中國一年的工農業總產值為五百七十五億人民幣,一年的財政收入為六十二億元。
    新中國成立之初蘇聯對中國的援助還算不得龐大,蘇援的真正巔峰還是在中國打贏了那場堪稱立國之戰、生死存亡之戰的抗美援朝之後。
    背靠蘇聯全力發展國計民生,就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所走的道路。
    而要更加詳細一點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說,則是新民主主義道路。
    從1949年到1951年底,當時國內局勢尚未完全穩定,土改也還在進行,私有經濟占了國內經濟很大的比重。
    基於形勢需要,主席給出的政策是社會主義不能一蹴而就,不要“四麵出擊”打擊生產積極性,要團結民族資產階級。
    於是在經過實踐的詳細規劃後,新中國確定了在發展國企工廠等國有經濟的同時,保留私有製經濟。
    這條道路製定的最初構想,就是調動一切生產力完成工業化,再在經過人民的同意之後再轉入社會主義,理論上這條路可能要走十幾二十年。
    而這條根據中國實情製定出的公私共存特色道路,就是主席所提出來的新民主主義。
    可是在四年之後,中央卻突然決定提前轉入社會主義,開始對資本主義改造。
    這其中內含的原因與背景比較複雜。
    但要從其中的關鍵影響之一,以及從時間線出發,卻是先要從那場被稱之為新中國立國之戰的抗美援朝開始說起。】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