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內燃機

字數:4100   加入書籤

A+A-


    第三百八十七章 內燃機
    【有了燃油,再來說說如何將燃油轉化為動力。
    汽油發動機和柴油發動機結構很相似,它們都可以統稱為內燃機。
    內燃機雖然結構非常複雜,但原理其實很簡單。
    可以理解為將蒸汽壓力驅動活塞,改換為瞬間爆燃帶來的氣體膨脹驅動活塞。
    蒸汽機和內燃機的結構也有關鍵相似之處,都是靠活塞往複運動,通過連杆和曲軸將往複運動改換為旋轉運動,進而帶動傳動軸使車輪轉起來。
    更具體一些就是內燃機的四衝程。
    首先當活塞向下運動時,會從進氣口吸入空氣,同時從噴油嘴吸出霧化燃油,這是第一道進氣衝程。
    隨後活塞向上運動壓縮氣缸空間,此時進氣口關閉,氣缸內混合了霧化燃油的空氣被活塞壓縮溫度升高,這是第二道壓縮衝程。
    如果是柴油發動機,因為柴油的自燃點比較低,活塞壓縮造成的溫度就足以自行點燃霧化柴油,柴油瞬間爆燃後產生的氣體膨脹就會推動活塞再次向下運動,驅使活塞對外做功,這就是第三道做功衝程。
    但如果是汽油發動機機的話,因為汽油的自燃點比較高,活塞壓縮造成的升溫不足以讓汽油自燃,所以需要在氣缸上端加裝一個點火裝置,也就是火花塞,通過釋放電火花完成汽油點火,進而完成做功衝程。
    最後就是排氣衝程。
    做功衝程結束後,排氣口打開,活塞會靠用連杆相連的曲軸儲存的轉動慣量下,帶動活塞向上運動擠出燃燒完畢後的廢氣。
    這一過程結束內燃機也就完成了一個循環。
    接下來就是循環往複這四個衝程。
    這就是內燃機靠燃油運轉的原理。
    但要實現一整個過程,需要解決的問題就多了。
    首先第一次讓活塞動起來完成吸氣吸油是需要外力幫助的。
    最早期的汽油發動機和柴油發動機都需要依靠一根搖柄鐵棍,靠人力旋轉搖柄帶動曲軸首次運動完成點火。
    後世電動機和電池儲能技術發展出來後,發動機的起步動力靠的就是電力驅動了。
    電動機是一種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械,電池則是一種靠化學物質存儲電力的裝置。
    另外這一套電力起動機中,還包括了一個小型發電機。
    可以靠一根皮帶將發動機的曲軸和發電機的轉子相連,這樣汽車隻要點火,就能給車載電池充電,同時給火花塞提供電能,維持釋放電火花。
    內燃機的起步問題算是最好解決的一個了,其它需要解決的問題則要複雜的多。
    比如氣缸的進氣口和排氣口如何高效控製開關,使其跟得上內燃機那飛快的轉速?
    噴油嘴又是為什麽能被活塞吸出油來?並控製每次的噴油量的?
    內燃機又要如何控製轉速?並用什麽裝置調整其與傳動軸的離與合?
    因為內燃機要是一點火就跑的話,那這頭“鋼鐵野馬”的駕馭難度未免也太高了些。
    除了這些問題之外,還有如何刹車、如何降溫、如何轉向等等等等問題。
    總之要想製造出可以行駛的汽車,這些問題就必然繞不過去。
    而新中國第一輛自主生產的汽車,是1956年由蘇聯援建的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製造出來的,名為“解放”。】
    天幕將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一一提供了出來。
    古人們光是接收這些資料就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不過以部分已經能夠從無到有生產鋼鐵、加工各種鋼製件、掌握簡單的焊接工藝,並且已經打開化學世界大門的朝代來說,造出一台最簡單能夠開動的汽車,或許要不了太久太久。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看似堪比爆炸般的新興科技湧現出來,但其實那兩次的科技發展速度還是不夠快。
    因為科技創新的最大阻礙,一是難以摸索探明,需要大量科學驗證和腦力構想才能總結出來的科技原理。
    二是創新從來沒有前車之鑒,往往需要大量的試錯才能嚐試出那條可以走通的路。
    三就是受限於工業基礎、人口基礎、材料基礎、市場需求等等客觀條件。
    而古代有天幕的加持,第一、二條阻礙對古人們來說根本不算阻礙。
    各種科技原理是明確的,機械結構和構型思路是現成的。
    根本就沒有彎路可走,隻要照著學,照著做就行了。
    哪怕是第三條,古人的確受限於基礎不足,但至少人口和市場絕對充足,各種科技都有製造的必要。
    不會像小國家那樣,就算有現成的科技擺在麵前,不說有沒有基礎去複刻,就說想不想做,有沒有必要做都是個問題。
    另外還有一點。
    世界上第一台以內燃機驅動的汽車,是1885年生產出來的,也就是清朝光緒十一年。
    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則要到1860年後才開始,到1900年左右才到達高潮,也就是說發明汽車的時候還沒有電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沒有電力,就沒有電弧爐煉鋼、就沒有應用更加廣泛的電力機械,就沒有無線電通訊……
    沒有電力,就意味著那時的近代與古代的科技差距,還沒有達到無法逾越的鴻溝那般地步。
    單以製造內燃機來說,古人知道了原理後難度或許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麽大,古人的求知探索精神,也未必就比現代科學家少。
    一位頭頂明顯脫發以至於看著老成,實則以胡須狀態來看還很年輕的科研院學子,癡癡地看著天幕中那難以描述的機械之美,眼眶微微有些發紅道:
    “若是老天爺能回應我等就好了,我真想問問,後世之人究竟用了多少心血,鑽研了多少年,才造就出了這般精妙絕倫的機械……我等又要用多少年?”
    似乎已經看透未來光陰都將用在何處的他,這番話聽來多少透露出一股悲涼。
    身旁的摯友搭著他的肩膀,笑道:
    “何必說來很傷心似的?不妨換種角度想想,生活在如此科技盛世的後世之人,他們的日子過得該有多好啊?”
    摯友看著他,眼裏的光忽地複雜起來,繼續道:
    “若是我們的百姓也能有一天過上這樣的日子,那該多好啊?”
    此刻,他忽然想起先賢說過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年少初見這四句話時,他的心和血是那般澎湃洶湧。
    但到了今時今日,做了科研院的學子,真正肩負起這份重擔時,他隻覺這四句真正做起來是那般沉重……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