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改製

字數:4114   加入書籤

A+A-


    第三百九十七章 改製
    這段涵蓋後世農業、工業、國營經濟、私營經濟,歸納總結為計劃經濟的天幕內容,給古人們啟發不小,尤其在掌控國家決策的朝堂掀起影響頗為深遠的探討。
    “計劃經濟……漢朝的鹽鐵官營、唐朝的市舶司、宋朝的鈔引製度,論起來應當也算計劃經濟的一種,還有曆朝曆代都有類似皇商、少府監、將作監、織造局,也與後世的國營經濟相仿。
    隻是規模遠不如後世這般,也沒能真正做到像後世能夠如臂使指調控一整個國家。
    僅是民間商人囤貨居奇,哄抬物價我等都難以杜絕。”
    “曆朝曆代都知曉要‘集中力量辦大事’,修長城、開靈渠、修建大運河、征伐外虜討滅不臣,可難就難在具體如何施為,事關國家方方麵麵實難顧全。
    又與上至朝堂高官是否賢良,下至地方小吏能否恪守本分關係密切,否則縱有良政也難保下了地方就成了苛政。
    以至摸索了數千年仍在摸索。”
    “依照後世施政目的,計劃經濟實則首重三條。
    國家要實掌經濟,要能對國家物力進行分配,要明確生產計劃且由國家主導。
    我朝若想仿照後世做到這幾條,那便不能放任民間逐利行事。
    農業仍是根基,糧食便是一切。
    大小地主兼並土地之弊非根絕不可,糧食被地主攥在手裏,朝廷就無法實掌經濟,分配物力。
    我朝也得均田分地,禁絕土地私自買賣,還得讓農戶們組建如後世一般的互助組、合作社,由農戶們自行推舉組長,再由朝廷從農學院分派裏長督察並傳授百姓農學。
    屆時朝廷官營工廠產出的化肥、農具、培育的良種,再依據各地方實際農戶人口和土地數目,按需分配。
    另外各地方每年產出的糧食越多,繳納的富餘糧食越多,朝廷就相應增加此地的分配。
    如此便能做到激勵百姓勤農,糧食又能進到朝廷手裏再做分配,那樣工、商、軍、政的糧食分配……”
    “且慢!如若分配多寡是按地方上繳糧食數目來給,那地方上的組長和裏長為了政績,虛報豐產,從農戶手裏拿走太多的糧食以至農戶生計維艱,那豈不是害民!?
    按你那一套朝廷是多得了糧食,可後世也說了,百姓才是天下根基,做的一切都該是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而做,若是為求國家發展更快,而奪了百姓的利,那豈不是本末倒置?”
    朝堂上的官員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不過所幸沒有出現有人拿“百姓現在吃的苦,是為以後過的好”來駁斥這位提出漏洞的朝官。
    因為獲得天幕幫助的他們,比後世中國麵臨的情況要好得太多,沒有任何能夠威脅他們的外敵逼迫他們必須盡快發展。
    還有就是因為天幕這麽久以來傳遞的以民為本思想,確實已經潛移默化改變了他們,民心既是國本已經成為共識。
    “那要以什麽為準進行分配?單以地方上青壯農戶和土地多寡分配的話,時日一久難免會有地方懈怠農事,隻保證自家口糧和基本農稅,然後就坐等分配。
    畢竟分配是固定的,幹多幹少都一樣。
    那這要如何激勵百姓勤農?靠百姓為了過上好日子自覺勤勉嗎?”
    “為何不能靠百姓自覺?後世互助組的農戶們產出的糧食並不是歸公再分配啊,自家的地產出的糧食就是自家的。
    就算是增加了工分製的合作社,也是農戶們幹活越多,賺的工分越多,分到的糧食就越多。
    農戶們當然會自覺勤勉。
    另外雖說實行了計劃經濟,多數物產由朝廷分配,但是百姓們的衣裳、鞋襪、酒水、甜點、果蔬、肉食、一應雜貨,這些太細太雜,分配成本太大,總不能也都由朝廷分配吧?
    還是得讓百姓們靠自己勞動所得自行買賣啊,這不也是激勵?
    隻要朝廷定下了基本糧稅,在各地布置了收購富餘糧食的官營糧商,那這套製度不就成了嗎?”
    “好辦法,另外還得加一條,除了要讓百姓有推舉權,還要有檢舉揭發不法和上報弊端的權力。
    可由各地驛站接收百姓檢舉書信,朝廷直管驛站,書信加蓋官印蠟封,未送抵京師之前誰人都不能私看。”
    朝堂的官員短暫地陷入沉寂,思索著這套製度還有無缺漏,忽地幾位主要發言的官員相視一眼,漸漸露出笑意,很快這股笑意傳至整個朝堂。
    這套有關農業的新製度便算是得到了眾人認可,暫定下大方略了。
    “有了糧食,朝廷還得將糧食用好,用對,用到實處。
    首先有了糧食就意味著朝廷可以調控糧價了嘛,沒了私營糧食從中溢價銷售,這糧價會比平常城裏百姓們買到的糧食要低很多,但也不能太便宜了。
    太便宜了那統一從農民手裏收糧的價錢要怎麽定?穀賤傷農嘛。
    但太貴了城裏百姓買不起,日子不好過,辛苦賺來的錢很多用在了買糧食上了,那其它商貨就很難賣,工廠生產出的物品賣不出去,自然就沒法形成完整的經濟發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另外還要將距離長遠不一的運糧成本、維持糧政運轉的吏員俸祿、庫存折舊等等成本算進去。
    如今京師的糧價是一貫新大明寶鈔可買米六石多一些,折合一斤約莫一文四分寶鈔,上下浮動不過一成。
    京師裏一個搬貨的漕工一日可賺二十文寶鈔,滿月做工可賺兩千文上下,但是算上冬季結冰漕運不通,一年也做不了滿工。
    但能做漕工,已經比普通城裏販夫走卒、零散做工的人家要好上不少了。
    而鄉間農戶一家有田多則三四十畝,少則十幾畝。
    北方因為隻能一年一種,田地又遼闊,要活人地就得多分些。
    南方一年可兩種,乃至三種,但田地零碎,所以戶均有地比北方少很多。
    今年化肥產量上來了不少,北方夏季畝產增到了四百一十斤有餘,多於往年三百四十斤。
    南方畝產因為降水多,田又肥,用上化肥畝產一季能有四百六十斤,一年秋夏兩季就是近一千斤每畝。
    算下來,一戶農家一年能產糧一萬兩千到一萬六千斤上下。
    南方一些一年三熟的地方,一戶人家一年能產兩萬多斤。
    這般算下來城裏漕工一年除去賦稅能得錢萬餘文,農戶一年除去賦稅、糧種也能得錢萬餘文。
    不過是農戶一家人才頂得上城裏一人做工所獲。
    鑒於百姓生計在此,微臣進言這購糧之價當定九分,不能再低了,而賣糧之價,一文兩分即可,各地浮動不應超過一成。
    如若將來能靠化肥讓糧食產量再往上提一些,又或是朝廷能用私營工商稅收補貼,這賣糧之價可再低些,買糧之價可再定高些。
    與農讓利,與工讓利,方成永盛之世。”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