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中印衝突結尾
字數:3808 加入書籤
第四百一十九章 中印衝突結尾
【四人臨時戰鬥小組在發現印軍的炮兵陣地後,立即分散點位協同向敵軍陣地摸去。
這四人分別是九連四班副班長龐國興,九連六班戰士王世軍、冉福林以及九連八班副班長周文軒。
其中龐國興作戰經驗更為豐富擔任組長。
此時淩晨已過,天色逐漸轉亮。
四人的潛行更加謹慎,在距離足夠近後,龐國興率先用步槍擊斃一名印軍指揮官,隨後三人沿著公路追擊,端起槍向印軍炮兵陣地猛掃。
策應的王世軍也從東山上打了下來,僅以四人兵力仍然對敵進行兩麵夾擊。
早已被解放軍打出陰影的印軍炮兵,不管是真的誤以為解放軍大部隊打到後方了,還是根本沒有判斷敵情就借口撤退,總之他們直接丟下火炮就逃跑了。
四人小組就這樣占領了第一個炮兵陣地。
之後,他們看到沿公路向南逃跑的印軍中有兩輛吉普車和一輛牽引車拉著火炮,受道路狀況影響,加上裝載不少軍用物品還牽引著火炮,這兩輛印軍吉普車的速度並不快。
於是四人小組果斷選擇繼續追擊。
印軍見狀,選擇立即從車上扔下榴彈、電台等重物資減負加速逃跑。
接著四人又發現一個印軍榴彈炮陣地。
結合戰場環境,居高臨下再一次選擇發起攻擊。
印軍指揮官為了不給解放軍留下火炮,炸壞自家的四門榴彈炮後逃跑,戰鬥小組由此占領了第二個榴彈炮陣地。
此時,四人小組身後山頭上下來一股約200多的敵人,這並不是印軍的援軍,而是被解放軍大部隊打到潰逃的敵人,逃跑方向正好途經四人小組的所在位置。
龐國興機智地帶領小組分散隱蔽到公路旁的森林中。
但在轉移過程中,周文軒與小組失聯走散。
也有說法稱,龐國興曾安排周文軒去給連隊送信。
總之僅剩三人的戰鬥小組深入印軍縱深15華裏繼續堅持戰鬥,遙相配合大部隊攻擊這股潰軍。
最後戰鬥勝利結束,四人戰鬥小組總計奪取印軍炮兵陣地兩個,斃傷敵七人,繳獲火炮七門、汽車兩輛、電台四部,還搶占了製高點,以極少的兵力為後續部隊進攻創造了良好條件。
戰後,龐國興榮立一等功,被國防部授予“機動靈活、孤膽作戰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周文軒以及王世軍、冉福林三人榮立二等功。
在接受嘉獎時,他們說出了那句著名的“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
但不幸的是,在1965年9月18日的軍事訓練中,新兵因緊張導致手榴彈失手脫落,為保護周圍戰士,龐國興撲向手榴彈,不幸被炸犧牲,犧牲時年僅25歲。
不論是在對印自衛反擊戰中的英勇表現,還是在戰後和平時期為救同誌英勇獻身,龐國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崇高品質,都值得後人永遠銘記。
此役,中國軍隊斃傷印軍第62旅4885人,俘虜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將及以下3968人,其旅長豪爾·辛格準將也被解放軍擊斃。
西山口戰役結束後,印度王牌六十二旅幾乎全軍覆沒。
至此,中國人民解放軍完全收複了阿克賽欽,以及藏南的大部分領土。
瓦弄防線的大潰敗,比拉則拉山脊的潰敗給印度造成的打擊更加大。
因為印度媒體才剛剛宣稱拉則拉山的失敗,是由於被中國軍隊偷襲導致的一次珍珠港事件。
但是瓦弄就完全不一樣了,中印雙方開戰已經擺在明麵,而瓦弄也是印度的重要據點,尤其此次進攻方是中國,防守方是印度。
瓦弄潰敗隻能說明一件事,那就是印度軍隊在中國麵前真的不堪一擊。
哪怕印度媒體再怎麽罔顧事實,也無法再為印度的大敗找到能糊弄民眾的借口。
在潰敗消息傳出後,印度首都新德裏爆發了巨大恐慌。
此時中國軍隊已經兵臨恒河大平原,印度的民眾乃至高官無不認為中國軍隊下一步就是進攻首都新德裏。
之前還鼓動民意叫囂著要進攻中國的印度媒體和議員們,現在卻都開始慌不擇路地逃離新德裏。
當官的一逃,印度的富人和民眾們也跟著逃,一時間造成印度新德裏交通大擁堵。
印度政府也開始組織人員向南方疏散,並準備炸毀新德裏等地的重要設施,包括水電設施、煉鋼廠、伐木場等重工業設施,以及醫院、學校等民生設施,以防止中國軍隊占領首都後為中國所用。
關於這一天,美國駐印大使在他的日記中寫到:
“這一天新德裏出現了極度的驚慌,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一個民族士氣的瓦解。
到處都是流言和恐慌。
說中國軍隊正在攻占提斯浦爾的陸軍指揮部,甚至要空降傘兵到新德裏,說考爾將軍已經被俘……
很不幸的是,這些都有可能會成為事實。”
但就在印度方麵已經開始挖掘城防壕溝,準備要打巷戰的時候,中國卻向世界莊嚴地宣告:
中國將單方麵停止戰鬥,並自藏南後撤,這隻是一場懲罰印度貪婪的戰爭,而不是一場想要滅亡印度的戰爭。
自此之後,中印邊境維持了相對安穩的局麵,但也僅僅是相安無事了二十五年。
因為印度雖然對此感到劫後餘生,也對這場冒失的戰爭表示後悔,可也僅限於因為冒失而後悔。
他們仍然認為印度如果能夠準備地更加充分,戰爭的結果絕對不會是這樣。
也正因為這種可笑的想法,以及在民眾麵前死鴨子嘴硬般地繼續扭曲事實維護顏麵。
以至於二十五年後印度繼續在邊境問題上蓄意挑事,借著隻要不開第一槍,中國就不會打自己為底氣,仍然靠挑釁中國邊境來借機玩弄輿論,繼續向印度民眾維護它那所謂的大國顏麵。
但可笑的是,戰前無比擁護尼赫魯政府對中國開戰的是印度民眾和富人階層,戰後批評責怪尼赫魯政府的依然是印度民眾和富人階層。
而尼赫魯也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失敗後,麵臨國內巨大壓力,於1964年5月27日因病去世。
其死後依然被印度民眾認為是讓印度受辱的有罪之人。】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