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三線戰略
字數:3547 加入書籤
第四百二十章 三線戰略
【對印自衛反擊戰雖然僅用時一個月就宣告了勝利結束,但這也體現了六十年代中國麵臨的嚴峻外部局勢。
不僅是資本主義陣營為首的美國對中國實行緊縮包圍圈政策,跟中國周邊不少國家和地區結成了反華同盟,建立了數十個軍事基地,形成了對中國半圓形包圍圈、封鎖圈。
並發動對越戰爭,入侵中國領海八百多次。
又據美國報道披露,美國總統約翰遜曾在1964年下令,將數百枚核武器對準中國各大城市和重點設施。
另一邊,蘇聯也已經成為了一個修正主義下的霸權國家,一直妄圖控製中國。
雙方從一開始的主權爭議和意識形態爭議,逐漸演變為間接乃至直接軍事衝突。
中蘇在六十年代徹底撕破了臉,已經進入敵對狀態。
1962年時,蘇聯駐中國新疆領事館,策動伊犁、塔城地區六萬多中國公民越境前往蘇聯,並且組織暴徒襲擊了伊犁州政府。
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後,周總理前往蘇聯參加十月革命慶典活動,希望改善中蘇兩國關係,但是繼任的勃列日涅夫不僅拒絕了中國的友善,還向中蘇邊境增兵至七十萬,在邊境製造了大量的軍事衝突,戰略導彈也指向了中國的各大城市,鋼鐵洪流隨時都有可能南下,還效仿起了美國對中國采取核威懾,企圖迫使中國妥協出讓主權。
除此之外敗退台灣的國民黨,一直叫囂著反攻大陸,不斷派遣特務對中國政治、軍隊、民間輿論進行破壞煽動,妄圖建立反攻大陸的條件。
可以說六十年代的中國被外部敵對勢力完全封鎖,周邊地緣政治惡劣到了極點。
已經處在了冷戰時期的熱戰邊緣。
而此時的中國才剛剛經曆三年困難,經濟發展還處在蕭條時期,這是新中國建國以來,比抗美援朝還要嚴峻的最危險時刻。
基於上一次經濟危機,中央在製定第三個五年計劃時,原本想調整國家工商業經濟比例,推動農業、輕工業、重工業轉入更加均衡的發展模式。
但是隨著局勢的急劇惡化,為了應對一觸即發的全麵戰爭,中國不得不繼續加大對重工業和軍工業的經濟側重。
同時為了應對核打擊,又不得不進行三線核防建設。
首先就是教員所說的,勒緊褲腰帶也必須要搞出原子彈。
其次就是寧可遭受損失,放棄部分沿海發展的優勢,也必須要把容易受到軍事打擊的沿海工業轉移到內陸戰略腹地。
使沿海和邊疆的一線,中部的二線,以及西部和西北的三線實現三線並存,優先保障軍工、重工業有足夠的戰略生存空間,這就是三線戰略。
在三線建設時期,一線地區不再進行大規模的新建項目,而是對現有一些重要工廠根據需要進行搬遷、分拆部分到三線或二線。
同時,一線地區還承擔著為三線建設提供技術、人才和部分物資支持的任務,利用其原有的工業基礎和技術優勢,生產一些三線建設所需的關鍵設備、零部件等。
二線地區一方麵要承接從一線地區搬遷過來的部分企業和項目,另一方麵也要根據自身的資源和條件,發展一些與國防相關的配套產業。
以及為三線服務的基礎工業,如建設一些小型的兵工廠、為軍工企業提供零部件配套的工廠等。
此外,二線地區還需要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提高區域的整體保障能力,為三線建設提供支持,並在必要時作為戰略緩衝地帶。
三線地區是三線建設的重點區域,包括西南和西北的雲、貴、川、陝、甘、寧、青等省區,以及湘西、鄂西、豫西、晉西、粵北、桂北等地區。
三線地區優先側重發展國防科技工業,建成了包括常規兵器工業基地、電子工業基地、核工業基地、航空航天工業基地、船舶工業基地等在內的400多個軍工企業和80多個國防科研院所。
同時,大力發展能源工業,建設了六盤水、渭北等煤炭基地,以及劉家峽、八盤峽、葛洲壩等水電站和四川、長慶等油氣田。
在原材料工業方麵,擴建和新建了攀枝花、包頭、酒泉等大型鋼鐵基地。
交通方麵,建成了成昆、襄渝、湘黔等鐵路幹線。
更重要的是“深挖洞、廣積糧”。
三線要建成規模龐大可以抗住原子彈直接打擊的地下核防工程,必須要保住建設代價極大的關鍵重、軍工業。
就算地下核防工程的建設代價太大,不能將所有重要工業安置在地下,也至少要遵循靠山、分散、隱蔽的原則,建在相對偏僻、有利於隱蔽和保護的地方。
要保證在最壞的情況下,哪怕中國真的遭受了原子彈打擊,也必須有一定的反擊力量。
要有哪怕豁出命,也要從敵人身上撕下一塊肉來的決絕,才能讓敵對勢力在決定發動對中國的全麵戰爭時,衡量衡量利害得失,有所顧慮。
也正是在這個極為艱難的時期,中國全民都進入了備戰狀態。
政府挨家挨戶發放各種軍事手冊,教大家如何防範化學戰、防範生物武器、防範核打擊。
並在全國各地普遍建立了民兵組織,開展軍事化訓練。
包括射擊、投彈、刺殺、戰術動作,還涉及軍事理論知識、國防形勢教育以及一些應對特殊情況的技能訓練,如防空、防化、搶險救災等。
據統計,當時中國最多時擁有2.2億民兵,占全國總人口的35。
武器主要是解放軍淘汰的老舊雜式武器,包括53式、63式、56半等國產槍械,以及莫辛納甘、中正式、漢陽造、三八大蓋等國外槍械,還有部分重型武器如60迫、82迫、14.5毫米高射機槍、37毫米高射炮等。
雖然沒能做到人均一把槍,但基幹民兵或承擔特定任務的民兵基本都配備了武器。
那時的中國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民皆兵。
整個人類曆史上,也從未有過如此大規模隨時可投入戰鬥的兵力。
那是一個曆經數千年歲月滄桑,曆經無數磨難的民族,在尋求生存、尋求發展、尋求自強道路上最堅定也最決絕的信念!】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