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工程

字數:3881   加入書籤

A+A-


    第四百二十二章 596工程
    【鈾235的成熟提純方法有兩種,但過程都很複雜,涉及非常多的相關技術,以至於單單是描述起來都晦澀難懂。
    首先是氣體擴散法。
    這是美國首先發明出來的。
    其具體過程是先將鈾礦石經過開采、冶煉、采冶、純化與轉化等工序,得到氣態的六氟化鈾。
    六氟化鈾氣體在壓力差作用下通過含有大量微孔的分離膜。
    由於鈾235比鈾238輕,較輕的鈾235六氟化鈾分子具有較大的熱運動速度,通過膜的速度更快,從而在分離膜後得到一定程度的富集,未通過的氣流中鈾235豐度下降。
    經過多級擴散,逐步提高鈾235的濃度,最終獲得武器級高濃縮鈾。
    因為機密情報泄露,蘇聯得益於從美國借鑒該方法和其它原子彈相關情報,在美國研發出原子彈僅四年後便研發出了自己的原子彈。
    而中國因為蘇聯的核技術援助,所以第一顆原子彈也是采用的氣體擴散法。
    第二種成熟的辦法,則是離心法。
    需要利用現代高速離心機,在強離心力作用下,同位素混合物中較重的鈾238分子趨向轉子側壁,而較輕的鈾235則留在中間。
    再通過在轉子兩端形成溫差或用機械方法使轉子內的氣體產生軸向環流,把中心部分的鈾235分離出來帶向轉子一端,側壁上的鈾238則帶向另一端,使鈾235得到富集。
    不斷通過多級離心機串聯,最終將鈾235的濃度提升到武器級所需的90以上。
    但因為離心機其轉子中的離心場比地球重力場強數十萬倍,技術難度比較高,所以要在後來有技術條件生產出相應的離心機後才能使用這個方法。
    從1957年末起,蘇聯開始履行協議,對華提供核工業設備,派出近千名專家,幫助中國建設了鈾礦、核燃料棒工廠、研製基地和核試驗場等。
    但是在1959年6月,蘇聯政府單方麵決定提前終止對華若幹援助項目,不再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模型和生產原子彈的技術資料,並開始撤離在華的該領域專家。
    從蘇聯援助核技術到撤走援助經曆了約兩年半的時間。
    但是那時中國在核武器領域仍有許多的關鍵問題還沒有解決。
    比如蘇聯專家帶走大量未交接的技術資料,導致理論模型不完整,許多關鍵理論研究近乎斷檔。
    這就使得中國的科研人員必須重新梳理和構建理論體係。
    為了牢記蘇聯諷刺中國離了蘇聯援助就造不出原子彈,於是中國把蘇聯專家撤離的1959年6月定為中國核工程的代號,“596”工程。
    而中國的科研人員想要獨立完成對這個理論體係的構建,就得完成包括鈾同位素分離的級聯理論、輻射物理與防護、核裝置的總體設計、爆轟波的傳播,以及核武器起爆炸藥對應數量等等理論計算。
    這些理論任何一項都必須經過大量計算得出精確結果,稍有出錯,都會極大延遲原子彈研發進程。
    比如核武器起爆炸藥所需爆轟速度、壓力分布、核材料的臨界質量等參數。
    正因為計算難度大,數據收集困難,必須通過大量實驗來精確測量和確定。
    所以中國科研人員在西北戈壁灘進行了數百次核爆模擬實驗,才一點點試出了原子彈可靠起爆並達到預期的爆炸當量。
    而每一次核爆實驗都會消耗一定量的核材料。
    這對當時工業生產能力和經濟基礎並不好的中國來說,代價太大。
    這還僅是核武器研究所需計算結果的其中一項,其它同樣需要極其精確計算的數據還多的很。
    科研人員為節省國家投入,隻能一遍遍計算,一遍遍核算,力求盡可能少走能避免的彎路。
    而當時的中國雖然有104型電子管計算機,但計算機數量稀少,且性能不高,對於一些簡單計算,使用計算機反而不夠便捷,算盤能更方便地進行基本運算。
    於是在核工程基礎理論計算時期,幾乎白天黑夜都能看到中國的科研人員輪班倒地對著數據撥算盤。
    那劈裏啪啦聲和熟練之極的手速,是當時中國的科研人員們為讓中國人民從此挺直腰杆子,不懼任何敵人威脅的最直觀努力。
    甚至傳說科研人員們為核工程驗算的稿紙能鋪滿整個羅布泊。
    當然不論實際是否真的能鋪滿羅布泊,這都是對科研人員為核工程付出艱辛和巨大心血的肯定。
    在完成核工程各理論數據計算和原材料生產後,就得開始建設原子彈的實地試驗了。
    中國將核爆試驗場地選在了足夠遼闊,足夠荒無人煙的羅布泊。
    這裏人跡罕至,能最大程度減少核爆帶來的核輻射對人民的傷害,也有遼闊的空間試驗足夠大當量的原子彈。
    但相應的這裏也太過偏遠,目極所至隻有無邊的戈壁沙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夏季高溫,冬季嚴寒,沙塵暴不斷,條件尤為惡劣。
    光是修建一條連通各核工廠到這裏的鐵路,都是非常巨大的投入。
    而且也沒有條件修到羅布泊,隻能修到外圍附近,能靠車運的路況靠車運,不能靠車運的就得靠人扛。
    修建羅布泊核實驗基地的艱巨任務,落在了剛從朝鮮戰場上下來的第十九兵團戰士們肩上。
    還因投入絕密核工程需要,十九兵團還改編組建為了特種工程指揮部,代號7169部隊。
    經過數年的艱苦建設,戰士們修建了包括試驗場、監測設施、生活區、指揮中心在內的整個羅布泊核實驗基地。
    中國原子彈項目有幾位關鍵科研人物。
    首先是留學法國的錢三強,他是中國為數不多留過洋的核物理學家。
    他參與過蘇聯援助的核反應堆建設,建成了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反應堆,以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他不僅參與解決了部分相關的原子彈硬件問題,還匯聚了一大批核科學家,其中他的夫人何澤慧還是中國第一位女核物理學家。
    最重要的是錢三強還推薦了從美國歸來的核物理學家,鄧稼先。
    此外還有錢學森、於敏、程開甲、朱光亞、郭永懷、王淦昌、吳自良等一大批科學家參與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研究。
    多達五百多名科研人員,十萬餘解放軍戰士在羅布泊隱姓埋名,一幹就是五年……】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