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錢學森(二)

字數:3552   加入書籤

A+A-


    第四百二十六章 錢學森二)
    【但是這時候的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國家各項建設事業才隻是剛剛從滿目瘡痍中實現從無到有的第一步。
    而這時的中國在導彈事業基礎建設與理論都還是一片空白。
    安頓好住處後,他便一刻不停開始全身心投入到思考中。
    他用自己畢生所學,將導彈製造到發射的全過程,甚至是人造衛星和雷達,乃至空間站的整體構思,以文字的方式寫出一篇關於中國國防建設意見書。
    中央看完他的文章後無比欣慰,當即下達命令安排聶元帥全方位扶持配合開展導彈研究工作。
    導彈研究當下最需要有基礎知識的人才,組織就立即從全國調來一群專業骨幹知識分子。
    研究需要足夠的配套建設和實驗場地,組織就派出解放軍到巴丹吉林沙漠開辟荒野建立實驗基地。
    雖然新中國剛建立不久,又經曆朝鮮戰爭將家底都掏空了,但是國防事業上的迫切需求,隻要是有科研需要國家都會竭盡全力支持。
    因為這些科學家們是在為國家鑄造一把鋒利的寶劍,這把寶劍在手,國家才會有尊嚴,人民才會有和平。
    到1957年10月,此時的蘇聯也開始同意向中國提供導彈樣品和相關技術資料。
    並派遣專家幫助中國建設導彈試驗靶場和導彈研究機構等。
    但是蘇聯表麵上看似為了共產主義共運,在援助方麵落落大方,可是在實際教學時處處提防中國的學員,始終有所保留。
    在技術資料提供上,蘇聯提供的部分資料存在不完整、不準確的情況,一些關鍵技術細節被隱瞞或模糊處理。
    缺失了這些核心技術資料,讓中國科研人員對導彈技術難以深入理解和掌握。
    在專家指導方麵,蘇聯專家雖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指導,但在涉及核心技術和關鍵工藝時,往往有所保留,不願傾囊相授,有意限製了中國技術人員對蘇聯先進技術的學習。
    蘇聯所做的一切,在導彈領域鑽研極深的科學家麵前又豈能看不出來。
    隻是一眼就看出了蘇聯提供的導彈樣品是沒有製導係統的淘汰品。
    沒有製導,就相當於導彈沒有眼睛,根本無法做到精確打擊,更不用說借此掌握超遠程導彈技術。
    所以蘇聯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讓中國擁有能夠投送核武的洲際彈道導彈。
    當然這種提防也不是不能理解。
    能夠威脅到蘇聯自身的國之重器不能交到中國手裏也是應當的。
    況且全世界也還從未有過像蘇聯這樣大規模轉移科技的先例。
    依照蘇聯目前給予的援助,中國的科研人員可以通過蘇聯提供的風洞、試車台,以及試驗參數,可以在前期仿製導彈上少走很多彎路,也為將來的自主研發積累經驗,奠定基礎,能有這些已經很不錯了,沒太多好抱怨的。
    但是沒等多久,在中國拒絕接受蘇聯在中國建立長波電台和聯合艦隊後,蘇聯的真麵目立即暴露了出來。
    於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單方麵撕毀了同中國簽訂的援助協議,撤走所有在華專家和導彈參數資料。
    靠別人終究是靠不住的,就此中國自己的科學家們挑起了中國自主研發導彈的重任。
    相關基礎人才不夠,就親自給科研人員們上課,講解知識,分析數據。
    在美國時,他給學生授課通常都隻講一遍,他認為學生應該自主學習具備較高基礎和獨立思考能力,在對深奧問題產生自己的疑惑時,老師引導學生解開疑惑,這才是老師的職責。
    而學生對基礎問題或他認為淺顯到“愚蠢”的問題提出疑問時,他通常不願浪費時間解答。
    但是在給中國的科員學員們上課時,他卻一改往常,表現出極大的耐心,一遍一遍地教,一點一點掰開揉碎了講,直到所有人都理解明白之後才會展開新的課題。
    讓他做出這樣的改變,或許是國內不具備學生自主學習基礎的條件,也或許是他無法拒絕這群為了祖國科學發展用盡一切努力的學員們,哪怕他們有時努力了也仍然會在淺顯問題上表現地懵懂,但那樣的懵懂依然是可愛的。
    不過在這時,三年困難時期也到來了。
    糧食短缺也影響到了導彈事業的進展。
    對在美國過了二十年優渥生活,哪怕更早以前在國內也是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裕的錢老來說,這段時期的物質條件無疑是天差地別的。
    但他本就是拋棄美國的一切堅定選擇的回國,所謂的物質待遇本就動搖不了他,更多的,是對配給遠不如自己的科研人員和解放軍戰士們的心疼。
    在經過漫長努力,就在這段艱苦的時期,新中國的導彈事業在錢老的帶領下,完成了從無到有的偉大跨越。
    1960年11月5日,中國的第一顆導彈“東風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標誌著中國從此擁有了自己的導彈武器,對於提高中國的國防實力和國際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不過東風一號的射程隻有約六百公裏,並且是地地彈道導彈,無法用轟炸機搭載發射。
    這樣的射程明顯不夠,還是沒有解決中國無法遠程投送核武的短板。
    但這是中國導彈事業邁出的第一步,隻要有了基礎技術,後續再改換思路,改良技術,射程一定能提高上去。
    尤其這時候還是1960年,中國的原子彈還要等到1964年才研製成功,導彈已經算是走在了原子彈的前麵,後續再要兩彈結合也能快上不少。
    於是緊接著他又帶領科研隊伍展開了射程更遠的導彈研究。
    一方麵改良製造更大推力的導彈發動機。
    一方麵優化彈體結構減輕重量,同時研製強度更高的合金材料。
    最後在尚不能製造與美蘇看齊的先進燃料下,那就增加導彈的推進劑。
    於是在經過兩年的研發後,理論射程增加至一千多公裏的東風二號於1962年3月21日問世。】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