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兩彈一星

字數:3970   加入書籤

A+A-


    第四百二十七章 兩彈一星
    看著後世像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家,寧願放棄半生建立起來的一切榮譽和前途,曆經萬難也要孑然一身回到祖國。
    這樣的家國情懷讓古人們由衷敬佩的同時,因為環境和認知差異,也不免產生了究竟是什麽原因能讓人做到如此地步的議論。
    尤其是同樣從事科研的古人們。
    “階級決定人的抉擇,因為有利益使然。
    中國革命喚醒了貧苦人民,讓人明白了人的一生絕不是生來就應該當牛馬,所以革命可以像熊熊烈火燃遍整個中國。
    但是錢學森出身書香門第,後又去到美國,靠自身能力取得了美國自己人都遙不可及的成就,他也避免了經曆國家最危難,人民受苦難最深重的全麵抗日戰爭。
    那他寧願放棄一切也要回到貧窮落後的祖國,此中對他影響最深的原因是什麽?”
    “因為那是祖國,不是充滿異族人對你另眼相待的異國他鄉,隻有在這裏,你所做的一切努力才對得起你的一身血脈和擁有的一切。”
    “可是如果祖國在你前半生給予的更多是落後、屈辱、貧窮、被他國人另眼相待,那你還願意為這樣的祖國付出一切嗎?
    我等隻有參透這其中真正的道理,才能讓我朝世人也如後世般凝聚一體,打不垮,毀不掉,無論經曆什麽動蕩,哪怕被外族打到半壁江山淪陷,也依然能夠發動像後世一樣的革命,祛除一切外辱,仍有重振旗鼓的機會。”
    “如果物質並不能決定一切呢?
    就像抗美援朝一樣,中美同樣是出國作戰,美國人的物質不可謂不豐富,武器不可謂不強大,但又為什麽能被看似更弱的誌願軍打敗?這裏麵美國人怕死的原因占了相當,中國人不怕犧牲的原因也占了相當。
    雖然有一方是保家衛國,一方是侵略擴張。
    但仍可見物質並不能決定一切。”
    “或許原因就在這裏麵,中國人有,而美國人沒有。”
    “何解?”
    “近代篇,天幕通篇都在講的,信仰。
    因為要保家衛國,因為要讓祖國脫離貧困落後,因為讓祖國變得強大先進,讓民族再不會被歧視,這才是長遠來看相比個人物質要重要得多的利益。
    而堅信這樣的希望,並為之付出一切去爭取,這就是信仰!”
    討論到這裏,聽到最後這句結論,古人們瞬間渾然通透,一股酥麻感由內向外至頭頂匯聚。
    “後世人之覺醒,之信仰,是從莫大的苦難和危機中凝聚出來的,我等又得怎麽做?”
    一位學子指著天上道:
    “當你看透了曆史興替,知曉了國家苦難由來,知曉了避免一切苦難動亂的辦法,你還會不知道如何去做嗎?
    老天爺已經給我華夏民族在無形中鑄就了這股信仰。”
    “咱們這一代人有老天爺眷顧,那將來的子孫呢?天幕還會伴隨我華夏從頭一遍遍重複嗎?”
    “那就得從我們這一代人開始,靠教育,靠詩詞歌賦,靠無處不在的言傳身教,一代一代地將這股信仰始終傳遞下去了。”
    ……
    【都說航空航天是在實踐中不斷失敗,又在失敗中繼續實踐。
    中國也沒有例外。
    東風二號在發射時,因沒有考慮到細長彈體在飛行中的彈性問題,發生彈性振動,飛行失穩。
    以及結構強度存在薄弱,最終發動機受損,導彈失控墜毀。
    伴隨一聲巨響,東二在距離發射台六百米外的沙地上炸出一個直徑約三十米的大坑。
    科研人員們一年多來的心血化為烏有。
    這場損失不小的事件卻也告訴他們一個道理,導彈決不能帶著任何疑點上天。
    於是在東風二號墜毀後,中國采用了試車台試驗東風二號型導彈。
    也就是導彈不上天,但可以通過記錄導彈的推力得出實驗數據,以及可能存在的隱患。
    分別在全彈試車台上進行了短程、中程、全程、額定推力和大推力共5次全彈試車,經受了飛行試驗前最嚴格、最全麵的考驗。
    中國的導彈研發實驗進程進入全新時代。
    在此後不久,中國的第一枚原子彈也爆炸成功了。
    如何將原子彈和導彈兩彈結合,實現遠程投送核武,就成了當下最重要的工作,錢學森再次肩負起了這個重任。
    又經過兩年研究,兩彈結合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攜帶核彈頭的東風二號甲型導彈預備實彈發射。
    當導彈豎起來的那一刻,錢學森不禁想起了多年前在加州的老師對他說的話。
    那時的中國的確是一個沒有一點航空科技的國家,但是現在,中國有了。
    這枚佇立在戈壁上的核彈頭導彈,就是他為新中國鑄就的劍。
    也是他親手種下的蘋果,一顆帶核的蘋果。
    最終導彈飛行了894公裏後,精準飛到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場的靶區上空預定高度成功爆炸。
    中國從此擁有了自己的可以發射核彈頭的陸基導彈。
    不過新中國雖然有了劍,但這柄劍目前還不夠強大,導彈的射程依然還很有限。
    而要增加射程,不僅要在導彈本身的發動機性能、燃料性能、氣動特性等基礎上繼續鑽研改進,還要在製導手段上改進。
    因為僅僅是打得遠還不夠,還得打得準。
    當時蘇聯的彈道導彈主要采用慣性製導。
    指利用陀螺儀、加速度計等慣性測量裝置,測量導彈飛行中的加速度和角速度,進而計算出導彈的位置和姿態,以此控製導彈按預定彈道飛行。
    但缺點是隨著飛行時間增加,誤差會積累,影響命中精度。
    如ss  6等係列導彈,采用的液體燃料,技術性能有限,其圓概率誤差達到了近10公裏。
    雖然有核武的巨大威力在,對目標足夠大的城市來說,十公裏誤差或許算不了什麽。
    但過大的誤差也意味著難以對敵人的導彈發射井、地下核防工事、關鍵設施進行精準打擊。
    而隻要這些設施還在,敵人就依然還有核反擊能力。
    所以必須要再改進製導手段。
    中國參考的對象是美國的人造衛星。】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