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文化大革命

字數:4162   加入書籤

A+A-


    第四百三十一章 文化大革命
    打開被西班牙人上了鎖的庫房,裏麵沒有白銀或糧食,而是成袋成袋的豆蔻、胡椒等香料。
    而庫房外,還有成堆成堆的名貴檀木,跟可以用於造船的大木。
    戚繼光抓上一小把胡椒送到鼻下聞了聞。
    軍需官說道:
    “時值秋天,正好是這幾種香料采摘的季節。
    這島上的百姓要麽被拉來采摘香料、伐木,要麽就是那些敢於反抗的被殺了。
    不過這地方物產真不少啊,物以稀為貴,我大明朝還拿胡椒折俸呢,可這些香料在東南亞賤得跟草一樣。”
    戚繼光:“西班牙人打下東南亞,就能扼守馬六甲海峽周邊地區,還有香料主產地。
    若是放任他們不管,他們就會再按照曆史上那樣建立海上霸權,我大明朝能否出海遠洋都得看他們臉色。”
    軍需官:“現在西班牙那些紅毛鬼在東南亞的主力艦隊已經被咱們滅了,再往西進,馬六甲海峽是我大明的,整個海上霸權也會是我大明的。
    西歐幾個小國能靠船堅炮利,用了幾百年打出日不落的疆域,現在船堅炮利的是咱們,而且科技代差之巨遠勝曆史。
    咱們的蒸汽輪船和大炮開進到哪裏,我大明的王化就能推行到哪裏。”
    戚繼光:“那是以後的事,當下先在呂宋建立秩序,律法、府衙、官吏可以簡易,但都要有。
    要有能停泊蒸汽輪船的港口,要在這裏建立成套的采礦、種植、運輸、工商製造,今後呂宋就是我大明除倭島、台灣之後的第三個海外省。”
    軍需官笑道:“後世曆史上呂宋是美國的殖民地,抗美援朝時期還協助美國派兵朝鮮呢。
    現在給他們推行王化,讓他們脫離蠻荒割據享有法製,倒真是有些便宜他們了。”
    戚繼光:“小國寡民隻有做棋子的份,成為哪國的附庸也不是他們自己說了算。
    移風易俗,遷民同化,百年之後這裏也會與我大明其它省沒什麽差別。”
    此時部將帶著一箱子圖紙過了來。
    “戚帥,西班牙人的地域圖,海圖都整理出來了,西歐那幾個國家的殖民地似乎比咱們預料的還要多。”
    地圖在桌上攤開,上麵用西班牙文標注了全球大多數地方,除了西班牙領土之外,還有其他地區也按當前的國際勢力做了劃分,諸如葡萄牙、英國、法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等。
    不過地圖繪製地比較粗糙,得拿出大明來自後世的全球地圖做對照,否則過多的地圖細節差錯會影響判斷。
    有了這張圖,大明艦隊就知曉了當前世界勢力劃分。
    “南美洲幾乎都是西班牙的勢力範圍,相當於後世的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等國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美國西南部分也在其勢力之內。
    非洲的西北海岸還有他們的據點。
    葡萄牙勢力範圍同樣巨大,在非洲和南美洲有殖民地,在亞洲控製了印度部分地方,在東南亞控製了馬六甲。
    奧斯曼控製著地中海東部和中東部分地區,勉強算是地跨歐亞非三大洲。
    這麽看來,我們西進首先要打的不是西班牙,而是葡萄牙。”
    “馬六甲這道海峽通道,連接著印度洋和東南亞海域,我大明艦隊要想西出就必須控製住馬六甲。
    東南亞其它被殖民的地方可以容後再打,隻要拿下了馬六甲,不管是葡萄牙還是西班牙都休想將劫掠到的物資送出去。”
    “彈藥和糧食沒消耗多少,我艦隊位置距離馬六甲五千餘裏,預計航程七天,那就不等補給船和其它艦隊了,休整三天,三天後出航遠征。”
    ……
    三天時間一到,補充好食水煤炭,給朝廷發出捷報和作戰計劃,並留下分艦隊駐守呂宋臨時港口後,以二十艘蒸汽輪船做主力的艦隊正式啟航馬六甲。
    船艙中後部的鍋爐熊熊燃燒著煤火,燒出的高溫高壓蒸汽驅動蒸汽輪機組旋轉,再由多級齒輪提高轉速,驅動船尾螺旋槳高速旋轉。
    航速能達到每小時二十五公裏,比依靠風力驅動,沒風就隻有靠搖槳的風帆船平均速度快了一倍。
    且載重更大,速度更穩定,無需操控複雜的風帆。
    擁有更大的載重就意味著可以增加更好的防護,裝載更多的物資和大炮,行駛更遠的距離。
    速度更快更穩定,就意味著在海麵上沒有任何風帆戰艦能夠逃過他的追殺。
    這樣的戰艦在此時的世界上就是無敵的存在。
    艦隊迎著海風浩浩蕩蕩向著馬六甲駛去……
    【三位一體核打擊體係中,具備海麵以下航行並發射導彈的潛艇是極其重要的部分。
    其中又以具備長時間續航和潛伏的核潛艇最為重要。
    但是按照中國成功研發自己的核潛艇時間,要從1958開始,到1974年才研發成功,時間跨度比較長。
    所以按照時間線得容後介紹核潛艇,當前時間對應的中國重大事件,或者說重大階段,是跨度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先將時間稍稍回調到三線建設。
    因為三線建設著重發展軍工業,讓國內經濟依然沒有走向平衡發展,所以在實施過程中,暴露出三線建設對經濟發展效率影響很大的情況後,也難免有領導人提出不同意見。
    如果僅僅隻是在工作方麵提出不同意見那當然不是什麽大事。
    可如果結合當時複雜嚴峻的政治環境,這件非常正常的意見之分就有嚴重擴大的隱患。
    當時赫魯曉夫鼓吹“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也就是三和路線,認為隻要靠發展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能讓以剝削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由內部自行產生革命,向社會主義轉變。
    但這一主張明顯違背馬克思主義認為革命必須要靠武裝革命才能推翻舊的統治階級。
    而赫魯曉夫以這樣的主張選擇與資本主義陣營緩和,被認為是修正主義原因之一。
    赫魯曉夫則因中國對他的批判,視中國在挑戰其在國際共運中的領導地位。
    而在這樣的政治對立背景下,又因經濟路線選擇中,有人對路線提出不同意見,又進而讓問題擴大化了。
    可是黨內對經濟發展工作有不同的意見,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在各種因素疊加到一起,就成了一場政治危機的導火索。
    為了讓黨和國家依然能夠沿著正確的路線發展,那就不能隻解決當下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著眼於長遠,要廣泛發動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年學生,讓他們在打擊走資派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從而更加堅定地沿走社會主義道路。
    於是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了……】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