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改革開放(二)

字數:3752   加入書籤

A+A-


    莫說近代的人們看到這個情況會是多麽的傷心,就是古代的人們看了都痛心疾首。
    “1949年建國,到1976年百姓過得還是如此日子,二十幾年快三十年了,那時的人看到這段天幕,怕是都要落下淚來吧?”
    “信仰越深,就越失望,怎就變成這副模樣了呢?”
    “盼著那時的人看到這段天幕後能盡早糾錯吧,天下大同是好,但也不能讓人把日子過成這樣吧?”
    “資本主義走的是私有,越到後麵越是富的越富,窮的越窮,跟公有製的理想背道而馳。
    何況此前後世中國還跟美國打過仗,美國還庇護了日本,都算得上仇深似海了。
    現在卻要開放國門,大抵是要跟美國這樣的資本陣營國家擱置對立,要做出這決策,不是被逼到一定境地了真下不了決心。
    不曉得後世的百姓會不會對此決策抗拒。”
    “雖說這些困難的由來,不能直接算做是因為走公有製,但畢竟經曆了如此許多,過的日子與心中盼望的相差太大,這會兒說要擺脫困境改換路子,百姓們真不一定會抗拒,畢竟吃飽飯把日子過好才是根本。”
    “隻願改的這條路能走通吧,再要拖下去,等到人家的科技發達到連人都不要就能源源不斷生產的時候,真怕後世再也追不上了。”
    ……
    【何為改革開放?
    從字麵意思來說就是對內改革,對外開放。
    對內改革就是對已有的計劃經濟體製進行改變,由原本純粹的公有製,分配製,改革為允許公私兼顧,允許多種所有製並存。
    農業上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打破合作社體製下的集體生產模式,把土地承包給農戶,讓農民擁有生產經營自主權,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
    城市和工業上,逐步擴大企業自主權,實行政企分開,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製,形成以國有經濟為主體,允許私營經濟存在,由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
    而對外開放,則是允許國外資本攜帶資金和技術來到中國的市場經營獲利。
    概括來說這就是改革開放的核心。
    但是計劃經濟為什麽非改不可?市場經濟又是什麽?優勢在哪?外資又為什麽會被市場吸引?
    這都是改革開放為什麽要實行,為什麽能實行所要明確的問題。
    之前我們就提到過,計劃經濟是要收集海量的信息,再結合信息進行計劃生產和分配。
    這樣的信息收集能力和處理能力,別說是當時,就是現在都尚不能完美實現。
    所以收集處理的信息往往會失真、滯後,進而導致計劃與實際需求脫節,資源錯配。
    這是計劃經濟必須改革的原因之一,但還不是全部。
    當時的中國為了盡快實現工業化,趕超外部發達國家,寄希望於集中力量實現鋼鐵、電力、汽車、武器、核能、航天等重工業和軍工快速發展。
    但是在殖民時代結束後,一個國家的資源總量就是一個固定了的數字,這個數字就是一個國家的要素稟賦。
    蘇聯的要素稟賦之一是資源豐富,美國的要素稟賦之一是一二戰形成的資本集中轉移至美國。
    這兩個國家的稟賦都可以支撐他們進行規模龐大的投資,獲得科技和工業的高速發展,進而形成武力強大的霸權。
    而當時的中國雖然也在國土層麵擁有不輸美蘇兩國的稟賦,但是自然資源還沒有豐富到靠出口就能積累到工業發展所需的資金。
    中國又經曆了百年屈辱,基礎科技、工業、武力等方麵的稟賦也明顯不如美蘇。
    中國在當時最明顯的稟賦就是人口。
    1976年中國人口為9.37億,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約為41億,單單一個中國的人口就占了世界人口的22.6。
    最適合中國當時要素稟賦的發展路子,就是勞動密集型輕工業和農業。
    因為人口多,勞動力就便宜,成本就比別的國家小,產品出口時就更有價格優勢。
    雖然技術簡單,有人就能製造,沒有技術壁壘注定了利潤很低,但因為這是中國遠勝他國的要素稟賦,它具有成本壁壘,在還沒有進入高度自動化前,這個錢隻要中國肯賺,就沒有國家能比中國更有競爭力。
    靠勞動密集型輕工業和農業創造的收益,逐漸積累工業發展所需的資本和基礎,就是中國最平穩的工業化道路。
    但是計劃經濟時期為求趕超的中國顛倒了這個順序,選擇先發展工業,再靠工業產出反哺農業。
    當時有蘇聯援助中國工業化,中國選擇走這條看上去更快的發展道路也不難理解。
    可是後來蘇聯斷了援助,先工業後民生,違背國家要素稟賦的發展結構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
    比如國家要大規模發展鋼鐵冶煉,但因為缺乏配套的工業或工業還不夠成熟,那就必須要靠人力去替代機械,生產成本就會非常巨大,效率也會非常低下。
    如果在自由市場的經濟體製下,這樣的企業沒有市場競爭力,就必然無法生存下去。
    但是在計劃經濟扶持下,國家會賦予國營企業壟斷地位,會靠計劃調控降低生產原材料的價格、運輸價格、工人工資,同時提高產品價格、拉高企業收益。
    也就是靠國家的保護和扶持,讓這些企業能夠活下來,甚至保持高利潤。
    但是這種高利潤本質上是國家賦予的力量,而不是企業的自有能力,企業一旦脫離國家就依然不具備自生能力。
    而國家實現這種對企業扶持的代價也是巨大的。
    農業的剩餘價值被攫取了太多太多,工人的工資始終漲不上去,市場上的商品非常有限,每個人的生活所需隻能定量供應,人民的生活水平長期維持在基本生存線上下。
    廣大工農和共產黨人的工作熱情很大程度不是多勞多得,而是精神信仰。
    而承受這樣的發展代價和這樣的生活水平,中國人民能夠硬撐計劃經濟三十年,已經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存在了。
    這裏麵付出的心酸和汗水難以計數,支撐人們的依然是那無比崇高的信仰。
    但是時代在變化。
    當人們不得不嚐試改變,在嚐試中發現追求偉大目標的方式不隻這一種,且更有可能,也更容易實現偉大目標時,那麽改革就勢在必行。】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