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改革開放的背景
字數:3942 加入書籤
【十年動蕩雖然過去了,中國經濟也即將迎來重大轉型,國家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但是要講解國家經濟是如何轉型的,轉型又有多麽迫切,那麽動蕩過去後國家麵臨的艱難現狀和國際環境就不得不提。
據統計,在那十年間,全國被立案審查的各級幹部高達230萬人,占當時全國1200萬幹部的百分之19。
黨和政府的各級機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組織,長期處於不正常狀態。
公安、檢察、司法等專政機關和維護社會秩序的機關都被搞亂了。
那十年在經濟上損失了5000億人民幣。
這裏的損失是指按照正常年份發展少增長的經濟。
這個數字相當於建國30年全部基本建設投資的80,超過了建國30年全國固定資產的總和。
按照政府報告所述,僅1974年到1976年,全國就損失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鋼產量2800萬噸,財政收入400億元,整個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文化上,對教科文的摧殘尤其嚴重。
到1968年底,中科院僅在北京的171位高級研究人員中,就有131位先後被列為打倒和審查對象。
從1966年到1976年,十年沒有組織過正式高考。
人口普查統計表明,當年全國文盲和半文盲多達2億多。
而動蕩結束時,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
先從城市人口生活水平來看。
從1957年到1976年,全國職工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裏幾乎沒漲過工資。
1957年全國職工年平均貨幣工資是624元,1976年下降到了575元,近二十年的時間裏城市居民人均工資不進反退,還少了49元。
很多生活消費品供應不足,糧票更是流行了40年,被稱作“第二貨幣”。
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照相機這五大件,想要置備齊整隻需不到600元,對比後世二十一世紀,普通工人一年工資買不起汽車的收入水平來說,價格並不算特別貴。
但對很多家庭來說,雖然向往卻實在消費不起,因為工資必須得拿來生活,積攢不了多少剩餘。
服裝樸素與否也能反映出人民的生活水平,而當時藍、黑、綠、灰是絕對的主流,色彩單調且高度統一。
衣食住行中的住也相當困難。
以上海這個當時中國最“發達”的城市為例,180萬的住戶中,有89.98萬戶為住房困難戶。
老人、夫妻、孩子三代同居的占到戶;兩戶同居一室的戶;人均居住麵積2平米以下的多達戶。
人均居住麵積兩平米是什麽概念?
住房不存在客廳,進門就是臥室、廚房,衛生間要幾家合用,房間小到擺不下幾張床鋪,也分不了幾個隔間,隻能兩個人或以上同睡一張床。
上海人口密集,在住房麵積方麵肯定比別的城市要少很多,但別的城市相應的也沒有上海那麽“發達”,基礎設施和商品供應也沒有那麽多那麽好。
再看農民在當時過的是什麽樣的生活。
據前往農村調查的幹部親口所述,農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吃不飽,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個房子的樣子。
像安徽這種先天條件和資源較好,相較其它地方發展也更好的省份,卻依然存在一些村子窮到門、窗都是泥土坯的,連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名副其實的家徒四壁呀。
像陝西、甘肅的一些偏遠地區,資源和地理位置不好,生活水平就更不如了。
有的村民困難到兄弟幾個共穿一條褲子,誰出門幹活誰穿,孩子躲在床上不敢下地見人,因為沒有衣服穿。
還有的家庭,一家十口人隻有一床被子、七個飯碗。
當然這種情況隻是極個別,不具有普遍性,但可悲的是它確實存在。
人民生活困難到了這種地步,讓人不禁傷心哀歎,解放幾十年了,還有人民過著這種日子。
據原農業部管理局統計,1978年,全國農民每人年均從集體分配到的收入僅有74.67元,其中兩億農民的年均收入低於50元。
有1.12億人每天掙一角一分錢,1.9億人每天掙一角三分錢,有2.7億人每天掙一角四分錢。
相當多的農民辛辛苦苦幹一年不僅掙不到錢,還倒欠生產隊的錢。
而當時國外是什麽情況呢?
1955—1960年,日本經濟年均增長8.5,1960—1965年為9.8,1965—1970年為11.8。從1955—1970年,日本gdp增長了7.2倍。
韓國、新加坡等,也抓住國際局勢造就的機遇快速發展,實現了經濟起飛。
20世紀50年代,韓國的經濟總量還和中國的山東省差不多。
但在隨後的20年裏韓國創造了著名的“漢江奇跡”,到80年代一改貧窮落後的麵貌,經濟總量遙遙領先山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另外還有彈丸之地的香港,1977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96億美元,而整個中國內地當年才隻有148億美元。
國家在組織考察團前往西歐五國,法國、瑞士、比利時、丹麥、西德進行考察時,見到的差距更讓人痛心。
他們看到歐洲經濟的自動化、現代化、高效率。
西德一個年產5000萬噸褐煤的露天煤礦隻用2000工人,而國內生產相同數量的煤需要16萬工人,相差80倍。
瑞士伯爾尼公司一個低水頭水力發電站,裝機容量2.5萬千瓦,職工隻有12人,國內體量相當的江口水電站,當時裝機2.6萬千瓦,職工卻有298人,高出20多倍。
法國馬賽索爾梅爾鋼廠年產350萬噸鋼隻需7000工人,而國內武鋼年產鋼230萬噸,卻需要工人,相差14.5倍……
所見所聞震撼了考察團每個人的心,讓他們大受刺激。
當時總以為自己的祖國是世界強國,動不動就支援第三世界,總認為資本世界腐朽沒落,可走出國門一看,完全不是那麽回事。
那時的中國原來屬於世界落後的那三分之二!
正是因為國家情況已經困難到了如此地步,與國外的差距又是如此巨大,所以才必須要打破常規做出改變。
結合當時已經與蘇聯完全決裂,而西方陣營對中國態度已經趨於緩和,於是迫切尋求發展的改革開放,順應而生了……】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