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改革開放(三)

字數:3492   加入書籤

A+A-


    【改革開放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改革了內部市場環境,允許私有製經營,開放後才有吸引外資進駐的基礎。
    兩者分開進行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而在中國真正實行改革開放之前,由發達國家的勞資問題引發的產業轉移已經開始了。
    率先承接這一波產業轉移的是,是美國有意布局扶持的日本和聯邦德國。
    其次是那些對美國而言扶持有利的,又沒有政治製度障礙的經濟體。
    這些地區或經濟體都是美國轉移勞資矛盾的同時,為遏製社會主義陣營蔓延,同時擴張自己影響力的布局。
    他們承接了這一波的產業轉移浪潮。
    資本帶著大量的科技和資金湧入,基礎工業建設遍地開花,這些由戰後衰敗或本就落後貧困的地區,在較的短時間內卻都實現了經濟騰飛。
    日本和德國更是成為了世界經濟強國,二戰僅過去不到二十年,原本的戰敗國德國和日本,就先後在經濟領域超越了二戰勝利國英國和法國。
    不過不管是亞洲四小龍還是日本德國,他們的體量都太小了,不管是土地麵積、人口都不夠承擔發達國家那麽多的產業轉移,或者說滿足不了那麽多資本賺錢的需求。
    並且因為體量太小,他們的土地、資源、勞動力等等生產要素的價格,迅速攀升到發達國家的水平。
    成本上去了,可賺取的利潤降低了,資本當然不滿足。
    正是在這個資本尋求新的產業轉移目標,中國這個體量和市場都足夠龐大的經濟體,在組織海外考察團領略到海外發達國家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後,也有意向趁勢在美國有意拉攏的時刻,加入國際市場和國際分工。
    國家領導人早已有的改變想法,在排除國內思想的重重阻力後,最終付諸為改革開放。
    1973年,國家計劃委員會提出,計劃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從美國、聯邦德國、法國、日本引進成套的技術和設備,總計四十三億美元,所以也被稱為四三方案。
    四三方案是中國正式改革開放前的一次重要嚐試。
    國家希望通過引進西方的投資建設,改變一直偏重工業的經濟結構,加強民用領域建設,建成工業門類齊全的國家工業體係。
    所以這次開放引進的很多都是民用領域的技術和設備。
    像化肥生產設備、火力發電機組、石油和燃氣加工設備、鋼鐵加工塑形的軋鋼設備、製造服裝的化纖、采煤機組等等。
    低成本高質量的化肥,讓中國的農業畝產逐年上漲。
    化纖讓中國的普通百姓不再隻有樸素單調的著裝,服裝變得豐富多樣,便宜又易加工的化纖還可以用來生產編織袋。
    發電更高效穩定,功率還更大的火力發電機組,讓中國的電力工業得以蓬勃發展,居民用電也更加普遍。
    時隔多年,中國早在第三次五年計劃時就想平衡發展的設想,終於開始實現了。
    人民也是第一次享受到了協調發展帶來的好處。
    不過四三方案本質上並不是真正的改革開放,因為當時還是計劃經濟製度。
    國家是靠西方的優惠貸款來引進設備和技術,引進的技術和設備仍然屬於國有。
    其目的在於建設完整的工業體係,能自己生產的就自己生產,不能自己生產的,也要將不多的資金向如何實現自己生產去投資。
    總結就是一句,買不如造。
    可是完整的工業體係又豈是那麽容易建成的?哪怕有美國的拉攏策略在,國外資本也不會輕易將自己的獨家技術轉入出去,那無疑是自廢武功,斷送未來長遠的收割能力。
    中國能在四三方案中引進這些技術和設備,一是因為一些傳統產業的設備和技術相對過剩或落後,將這些轉移到中國,有助於他們集中資源發展新興產業,實現產業升級,同時也延長了這些設備和技術的經濟壽命。
    另一個則是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麵臨經濟危機,生產過剩,市場需求不足,急需開拓海外市場。
    向中國出口設備和技術,可以緩解其國內經濟壓力,獲取經濟利益。
    並且拋磚引玉,用零部件供應、設備安裝、配套工業、技術升級等技術和設備轉移伴隨的需求,逐步打開中國這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龐大市場。
    不過就算有這些個原因,中國可以引進到一部分技術和設備,但畢竟當時的中國還是計劃經濟,沒有資本立足謀取更大利益的自由市場。
    中國的自力更生策略與資本謀利的目的背道而馳,外資沒有足夠的動力主動投資中國,帶動中國建設發展。
    僅靠四三方案這種體量的經濟政策,還是很難讓全國經濟活躍起來。
    還是要真正進行改革開放之後,建立允許私營經濟發展的環境之後,中國才能夠獲得龐大的資金和技術,真正走上全麵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而推動中國以更快的速度走上改革開放的,是四三方案後帶來的一係列財政困難。
    因為四三方案引進的設備非常昂貴,當年蘇聯援助屬於半賣半送,但西方資本是以賺錢為目的的。
    價格高昂的技術和設備引進後,還要建立配套的設施,基於新技術新設備建造新工廠擴大再生產。
    如果不繼續投資讓引進的設備和技術產生效益,那引進的錢就白花了。
    這裏麵的支出可不比引進技術和設備花的錢要少。
    可是1974年中國一年的財政收入才不到八百億人民幣,而財政赤字卻高達一百億人民幣。
    財政赤字是指國家支出大於財政收入,而赤字的錢則來源於人民存在銀行的錢,或發行國債,或增發貨幣。
    那一年中國的赤字率高達百分之十二,而國際赤字安全線才百分之三。
    國家實在沒錢用於發展提速了。
    中國不得不考慮開放市場來獲取更多資金用於發展,而真正邁出這一步,還需要一個重要契機。】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