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教化
字數:4371 加入書籤
盛夏的鄉野酷熱少蔭,唯有繁花正盛的景色留人。
老牛慢慢悠悠拉著車上兩個人,一個禦車的少年正值青春卻黝黑地像個老農,但仍有童趣偶爾揮動鞭子抽打冒頭的野花。
一個是青衣束發的城裏才俊,躺在書和糧食的堆裏看不厭鄉野的景色。
田間土路上人來往複留下的是赤足腳印,不穿鞋的多過穿鞋的,前方要去的村子想來會比城裏才俊以為的還要貧苦。
路前頭出現顆李子樹,駕車的少年四顧無旁人便躥下去爬上樹,再回來時手裏就多了兩顆還泛著青的李子。
用並不那麽幹淨卻已是身上最幹淨的衣角擦了擦李子,再分出去給了才俊。
咬上一口酸得掉牙,但不願意枉了人少年的好心,便細細嚼著,品著道:
“可惜了,該等它熟了再摘。”
“等不到熟,又不是山裏的果子,誰路過都得摘兩個。”
打開了話匣子,少年就好奇問道:
“先生你是長安人,聽說還是長安的大家公子,怎的不在長安享盡富貴,卻要接朝廷的令來鄉裏教書呀?”
“人生在世如隻為聲色犬馬,豈非罔顧?傳課授業雖稱不上大誌,卻也是為民,亦是從心。”
“額……聽不懂,但先生你肯定是個善人。
前麵就到地方了,這個鄉的裏正和鄉親好像都出來迎你了呢。”
起身看了眼,不等牛車走近,鄉人們自己就小跑著過了來。
下車正了正衣袍,對鄉人們行禮作揖,但是明顯年長為尊的裏正卻將禮行得比他還深,便又屈身以正禮數。
“懷民先生大可不必拘我這個小老兒的禮,先生貴為長安禮學太學生,舍棄在郡縣大城授課,卻甘願來到我們這個窮地方教書。
荊州之下有武陵郡,武陵郡之下有遷陵縣,遷陵縣之下才有我們這個平邑鄉,遷陵一縣之地尚且名不出武陵,更何況是我們這個地無三尺平,民無三尺衣的平邑鄉。
先生之大義,小老兒和鄉民當行大禮待先生才是。”
名為懷民的才俊趕忙架住裏正的身子,道:
“長者為尊,鄉民為眾,晚輩實承受不起,亦是因為晚輩愚鈍入不了格物大學,這才退而求其次入了禮學,平心而論更擔不起諸位恩待。”
又說了些客套旁話路遠關心雲雲。
竇懷民這才有機會說到正話。
“車上這些書本筆墨是朝廷配發的,不多,應當不夠每個學童分發一套,但晚輩必定每月上書向縣裏求索。
這些糧食則是義學學童們每日晌午的餐食。
說來慚愧,朝廷現今府庫空虛,錢糧都要用在修路建橋、格物建工上,這些糧食不多還隻有一次配發,今後義學的餐食隻能讓鄉民們一起捐糧了。”
裏正笑道:“糧食我們早就湊好了,義學也建起來了,先生能不遠千裏過來教書,怎能讓這些小事煩先生的心?
不過糧食湊的是先生你的吃用,學童們的咱再湊就是,就算湊不出來,咱們這些鄉裏人曆來都是一天兩頓飯,多這一頓少這一頓也無關緊要。”
“還是盡力而為的好。”
“定當盡力定當盡力。住所已經安置好了,先生先落腳歇息,我這就去給先生備飯。”
竇懷民看著鄉民中大大小小的孩童都在人群中好奇地打量著自己,便婉拒說道:
“不必專程麻煩了,天光正好,義學又已置備齊全,不如就先給學童們造冊入學,也給書本筆墨分發下去。”
一派實幹的作風讓裏正和鄉民們尤為喜歡,高興地叫著自家孩子趕緊進屋找地方占位置。
鄉民幫著卸牛車上的東西之餘,裏正操心道:
“咱們這窮山惡水,往後先生少不得要在這裏受累。
最要緊的是鄉音難改,這裏會說幾句官話的也就小老兒這麽一個,鄉民們說話外人根本聽不懂,先生教書時少不得會厭煩,敢請先生多擔待擔待。”
“無妨,我會學。既是要教孩童們官話,我自當先行學會孩童們的鄉音。”
東西三兩下就卸完了。
給趕牛車的少年付了錢,臨別之際少年還現學現賣給竇懷民施了一禮。
轉身往教室剛走幾步,扭捏的少年終於開了口。
“先生,我能留下來跟你讀書嗎?我年歲大了點,縣裏的義學不收我。”
竇懷民轉身道:
“好啊,不過你年歲確實大了點,那就不做學童了,做我的助教吧,你會些官話,又是此地的人,便幫我授課時給學童們傳話,我給你工錢。”
“好!哦不不不,我不收錢,先生你在縣裏買紙筆的時候我看到了,朝廷配發不足,你花的是自己的錢,我怎能再收先生的錢?”
竇懷民笑道:“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年紀尚小卻已可堪君子,來吧。”
少年興奮地跑過去,又急急忙忙回來將牛拴上喂上草料,再又跟進了教室。
教室很簡陋,牆是用泥磚新砌的,屋頂是稻草壘的。
桌椅板凳都是鄉民自己做的,隻因裏正說寫字起碼要有個寫字的地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孩童年歲也相差很大,四五歲話還說不全的,十四五歲幾近成人的,而且都是男娃居多,有個別女娃也是年紀偏小的。
男子才能為官,女子嫁人就是別家媳婦的舊有觀念,不是簡單一句男女平等就能迅速改變的,哪怕這句話是形同老天爺的天幕告知給他們的。
因為再怎麽真的真理也必須先符合現實,要想改變,除非朝廷先扭轉政策。
看著學童們盯著自己放在桌上紙筆的期待神色,教室外又圍滿了鄉民,竇懷民想了想,且先問道:
“你們知曉我大漢的子民逢人見麵或祭祀先祖時為什麽都要行禮嗎?”
看學童們懵懂的樣子,趕牛少年反應過來傳話。
但是該懵懂還是懵懂。
尚未蒙學的孩童自然答不上來,竇懷民便繼續道:
“古人雲:‘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人之所以能與野獸區別開來,能夠學會耕作,學會織布穿衣,能夠讓我漢家天下何以走到今天,皆是因為有無數前人從未斷絕為我們傳道授業,這是傳承。
又雲:‘天生萬物,而人何以敬天?’
上天和前人造就了今日的我們,就如同我們的父母生養了我們。
雙膝跪地而五體拜之,就是我等後人對天和前人最大的敬意。
跪禮之大,非天地父母不當行,而我等後人與後人之間又當如何見禮?
從古至今,人多以右手執兵戈,兵為凶也,於是將左手遮住右手,以善對友,而凶掩於內,便是人與人之間傳達善意的行為,僅由世代演化,這便成了禮。”
說罷,竇懷民展出雙手以左手遮住右手,以手背示人。
學童們也便紛紛起身學了起來。
這便是一位先生與自己學生們的第一次見禮……
喜歡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請大家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