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顛覆認知的講座!

字數:4756   加入書籤

A+A-


    此言一出,整個報告廳瞬間炸開了鍋!
    學生們一片嘩然:
    “什麽?!他在說什麽啊?羅貫中不是作者?這怎麽可能!”
    “開玩笑的吧?這可是文學常識啊!質疑羅貫中?他瘋了嗎?”
    “不是吧!!《三國演義》不是羅貫中寫的,那是誰寫的?”
    “嘩眾取寵!絕對是嘩眾取寵!一個搞音樂的懂什麽文學史!”
    “天啊,這,這是要挑戰權威嗎?太大膽了吧!”
    媒體記者席更是騷動不已:
    “快!快錄下來!這是大新聞!絕對的頭條!”
    “祝仁公開質疑羅貫中作者身份!這個標題夠不夠勁爆?!”
    “他有什麽證據嗎?這可不是隨便說的,要是沒實錘,會被噴死的!”
    “不管真假,先報道出去再說!流量肯定爆炸!”
    老師和教授席位上,更是掀起了軒然大波:
    馬校長臉上的笑容僵住了,他也沒想到祝仁會突然拋出如此驚世駭俗的觀點,這完全超出了他的預期。
    幾位中文係和曆史係的教授更是麵麵相覷,臉上寫滿了震驚、不解和強烈的不信。
    “胡鬧!簡直是胡鬧!”一位老資格的中文係教授忍不住低聲斥道,
    “羅貫中著《三國演義》,這是經過多少代學者確認,寫進教科書的定論,豈容一個外行在這裏信口雌黃?”
    “是啊,馬校長,”旁邊一位曆史係教授也皺緊眉頭,對馬校長說,
    “這,祝仁先生雖然在詩詞音樂上才華橫溢,但這文學史領域,尤其是《三國演義》這種經典的作者歸屬問題,可不是能憑感覺和想象來質疑的。這缺乏基本的學術嚴謹性!”
    “難道他發現了什麽我們學界都不知道的孤證或是秘本?”
    另一位年輕些的講師半信半疑地猜測,但很快又搖了搖頭,“不太可能,關於《三國演義》的研究已經很成熟了,羅貫中的作者身份幾乎是鐵案。”
    “馬校長,不能不管啊,再這麽下去,z大的名聲可要全毀了!”好多中文係的老師眼前一黑,差點被祝仁的話嚇暈過去。
    隻有沈硯之老教授一臉嚴肅,他最近也在針對四大名著做些研究,雖然沒有祝仁這麽肯定,但也隱隱覺得有些不太對勁。
    他沒有理會在場眾人的驚訝,而是死死盯著祝仁,希望他能給自己一個驚喜。
    馬校長這時候剛剛消化了心裏的震驚,看向蕭予薇,見她臉色平靜,也同樣沒理會那些老教授們的發言,如今,最關鍵的是看祝仁能否自圓其說。
    蕭予薇看著台下騷動的聽眾,又看了看祝仁平靜而自信的側臉,眼中閃過一絲了然。
    她知道,祝仁從不是無的放矢的人,他既然敢提出這個問題,必然有他的依仗。
    江婉雲則是帶著一絲微笑,她對祝仁的才華有著近乎盲目的信任,此刻更多的是一種期待和欣賞。
    他等台下的議論聲稍稍平息,才不疾不徐地開口:
    “我知道,我剛才提出的問題,在大家聽來可能非常荒謬,甚至可以說是對文學常識的挑戰。
    很多人會問,羅貫中不是《三國演義》的作者,那還能是誰?難道幾百年的定論都是錯的嗎?”
    “請大家稍安勿躁。”祝仁抬手示意,“我並非空穴來風,更不是嘩眾取寵。
    接下來,我想請大家看一些東西,一些可能被我們長期忽略,卻又真實存在的證據。讓我們用事實說話,看看所謂的定論,是否真的那麽牢不可破。”
    他的目光變得銳利起來,充滿了自信。
    “首先,我們就從一部比羅貫中時代更早的作品談起。”
    他示意工作人員連接自己的手機,投影出第一張圖片。
    屏幕上出現了一幅線條古樸,人物生動的木刻版畫,正是桃園三結義的場景。
    “大家請看這張圖,這是現存元代至治年間,也就是公元1321年到1323年刊刻的《全相三國誌平話》中的插圖。
    請注意這個時間,這比我們通常認為羅貫中生活的年代元末明初)還要早至少幾十年。”
    “我們再看內容,這部《三國誌平話》,雖然文字相對粗糙,但已經包含了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連環計、火燒赤壁等我們非常熟悉的故事。
    甚至可以說,它已經勾勒出了《三國演義》的基本故事框架。”
    他停頓了一下,拋出了一個顛覆性的問題:
    “那麽問題來了,如果羅貫中是《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原創作者,那我們該如何解釋,
    在他出生之前幾十年,就已經有一部《三國誌平話》廣泛流傳了呢,情節脈絡如此相似,甚至可以說是劇透了後來的小說?”
    台下一片嘩然,許多人臉上露出了震驚和思索的表情。
    連前排的馬校長和幾位文史專業的教授也微微蹙起了眉頭,顯然這個問題他們曾經也發現過,但是並沒有深入研究。
    祝仁沒有停頓,示意投影第二張圖片,明代嘉靖壬午年1522年)刊刻的《三國誌通俗演義》的封麵。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特別放大了封麵上的幾行字:“大家請仔細看這裏的署名:‘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貫中編次’。”
    “注意這兩個字編次!在古代漢語裏,編次更多的是指編輯、整理、排序的意思,而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創作或著述。
    這是否說明,羅貫中本人對自己的定位,更接近於一位整理者、編纂者,而不是一個獨立構思故事的原創作者?”
    這個解讀讓台下更多的人感到了衝擊。
    “那麽,羅貫中編輯整理的素材又來自哪裏呢?”
    “除了我們知道的陳壽的《三國誌》和裴鬆之的注,還有一個極其重要但常常被忽略的來源,元代的民間傳說和戲曲雜劇。”
    他示意播放一小段視頻片段,內容是元代雜劇大家關漢卿的名作《關公赴宴單刀會》的經典選段,重點是關羽在魯肅宴席上慷慨陳詞的部分。
    “大家聽這段戲詞,再對比一下通行本《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中關羽的台詞,會發現什麽?”
    “驚人的相似度!可以說,小說中的許多精彩對話和情節,都直接脫胎於元代已經成熟的三國戲曲。”
    “我自己統計過,數據顯示,現存的元代三國題材雜劇劇目有明確記載的至少47部,流傳至今的也有21部。
    其中至少有15部雜劇的關鍵情節、人物設定甚至台詞,被後來的《三國誌通俗演義》直接吸收或改編沿用。
    可以說,在羅貫中編次之前,像關羽、張飛、諸葛亮這些人物的形象,已經在元代的舞台上被無數說書藝人和雜劇作家進行了長期的塑造和演繹,甚至已經開始了神化的過程。”
    祝仁的目光掃過全場,看到許多人臉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他知道,自己已經說服了他們。
    他微微一笑:“所以,我們可以初步得出一個結論:羅貫中更像是《三國演義》這部偉大作品的總編輯,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將散落的史料、民間傳說、戲曲故事進行了係統性的整理、加工和串聯,最終編次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部小說的雛形,嘉靖本《三國誌通俗演義》。”
    “但故事到這裏遠沒有結束。”
    “如果羅貫中隻是總編輯,那麽在他之後,這部書又經曆了怎樣的演變?
    那些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甚至比嘉靖本更精彩,更神化的情節,又是如何被一步步添加進去的?
    誰,或者說,哪些力量,在羅貫中之後,繼續參與了這部國民ip的再創作?”
    “這些引人深思的問題,各位課後可以繼續探討。由於時間關係,都已經中午了,我就不占用大家時間,這個話題暫且在此告一段落。”
    喜歡絕美總裁不讓碰,離婚後悔她跪求請大家收藏:()絕美總裁不讓碰,離婚後悔她跪求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