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跨境血鏈

字數:2403   加入書籤

A+A-


    龍番市公安局國際會議室的空調開得太冷,我摩挲著手中的恒溫箱鑰匙,金屬齒痕在掌心壓出紅印。屏幕上播放著馬來西亞警方傳來的現場錄像:熱帶雨林邊緣的廢棄罐頭廠,不鏽鋼操作台上擺著十二具被分割成二十厘米見方的屍塊,保鮮膜包裹的切口處滲出淡粉色液體——和劉傑明冷庫中“乳豬”的處理方式完全一致。
    “他們用了改良版的福爾馬林溶液。”馬來西亞法醫哈米德的英語帶著濃重的馬來口音,通過視頻通話傳來,“但這次的防腐劑裏多了棕櫚油成分,應該是為了適應熱帶氣候防止腐敗。”
    林濤將現場照片投影到幕布上,我立刻注意到屍塊邊緣的切割痕跡:十二道平行刀痕,間距精確到三毫米,和劉傑明日記中記載的“標準化分屍流程”如出一轍。更觸目驚心的是,某具屍塊的腰椎處嵌著半枚翡翠碎屑——與劉傑明那枚編號袖扣的材質光譜分析完全匹配。
    “是餘黨。”我敲了敲桌麵,“他們在複製劉傑明的犯罪模式,甚至可能使用同一批分屍工具。”
    三小時後,我和大寶登上飛往吉隆坡的航班,行李箱裏裝著從劉傑明冷庫提取的十二種化學試劑樣本。飛機穿越雲層時,我翻看著國際刑警組織的協查通報:近半年來,東南亞三國共有三十七人失蹤,最後一次目擊地點均在華人聚居的肉類加工廠附近。
    吉隆坡中央醫院的停屍房充斥著榴蓮與福爾馬林混合的怪味。哈米德掀開塑料布的瞬間,我倒吸一口涼氣——死者右手無名指的斷茬處,皮膚呈現出特殊的角質化增生,這正是長期使用工業絞肉機才會留下的職業性損傷。而劉傑明的犯罪集團中,確實有一名負責操作絞肉機的馬籍員工,三個月前失蹤。
    “看這裏。”大寶用鑷子夾起死者耳後皮膚,在紫外線燈照射下,淡藍色的熒光紋身浮現出一串數字:0817。這是劉傑明第一次作案的日期,也是他刻在股骨上的起始編號。
    淩晨兩點,我們在罐頭廠後巷的排水溝裏發現了關鍵證據:半片撕裂的工牌,邊緣殘留的尼龍纖維與劉傑明冷庫地麵的拖擦痕跡完全吻合。工牌上的模糊ogo被技術複原後,竟指向一家注冊在新加坡的“華源食品貿易公司”——而這家公司的法人,正是劉傑明入獄前的商業夥伴陳永年。
    “陳永年在劉傑明被捕前三天出境,之後輾轉泰國、馬來西亞,上周在新加坡申請了政治庇護。”林濤的越洋電話穿透時差,“國際刑警已經鎖定他在柔佛州的落腳點,那裏有一座偽裝成棕櫚園的地下屠宰場。”
    哈米德突然指著顯微鏡驚呼:“秦,你看這個!”載玻片上的組織切片裏,血管壁內側附著著細小的金屬顆粒,光譜分析顯示是釹鐵硼磁鐵成分——這是工業級絞肉機過濾網才會使用的材料。劉傑明案中,所有受害者的屍塊裏都檢測出過相同成分,現在它們再次出現在異國的屍體裏。
    “他們在延續‘食材化處理’的流程。”我摘下手套,指甲無意識地劃過掌心的舊疤,“把人當作牲畜屠宰,分割成標準規格,通過冷鏈出口——就像劉傑明當年在龍番做的那樣。”
    黎明時分,馬來西亞特警隊突襲了柔佛州的棕櫚園。當我踩著露水衝進地下冷庫時,眼前的場景讓胃袋劇烈抽搐:三十具裸體屍體倒掛在金屬掛鉤上,腳踝處拴著標有“豬排骨”“裏脊肉”的塑料牌。冷庫角落的傳送帶上,碼放著即將封裝的真空包裝袋,標簽上印著“高級冷凍豬肉,適合製作肉脯、香腸”。
    陳永年被按倒在地時,西裝口袋裏掉出一本黑色筆記本,封皮上燙金的“食材手冊”四個漢字刺痛著視網膜。我翻開第一頁,手幾乎握不住鋼筆——上麵用蠅頭小楷記錄著:“2025年3月15日,1號食材女,25歲),筋膜組織過多,建議製成肉糜;2號食材男,38歲),股四頭肌發達,可切片做牛排……”
    大寶突然指著冷庫頂部的通風口:“師父,那裏有豬毛!”白色絨毛在換氣扇葉片上顫動,我用物證袋小心收集時,發現毛根處黏著半粒風幹的血跡——經快速檢測,血型與三年前龍番市某起未破失蹤案的受害者完全一致。
    返程的航班上,我望著舷窗外的雲海,手中的筆記本寫滿了跨國犯罪鏈的證據鏈:從人口誘拐到非法屠宰,從化學防腐到冷鏈運輸,最後以“高端肉類”的名義登上東南亞各國的餐桌。劉傑明的死亡隻是斬斷了毒鏈的一個節點,而深埋在商業版圖下的罪惡根係,正以更隱蔽的方式在跨國資本的土壤裏生長。
    手機震動,是林濤發來的消息:“新加坡警方在陳永年的辦公室發現了加密硬盤,裏麵有二十三家跨國餐飲集團的合作協議,供貨清單上的‘特殊肉類’交易量,正好對應近五年東南亞的失蹤人口數據。”
    我摸向襯衫下的刀疤,那裏還在隱隱作痛。飛機穿過雨雲時,陽光突然刺破雲層,在機翼上投下鋒利的光影——就像法醫手中的解剖刀,再嚴密的罪惡網絡,終將被真相的光芒剖開。而這場跨越國界的無聲證詞,才剛剛開始。
    喜歡法醫秦明:骨語密碼請大家收藏:()法醫秦明:骨語密碼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