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懷遠侯

字數:2934   加入書籤

A+A-


    九月初三,徐七爺帶著外甥,兩人去了懷遠侯府拜訪侯爺,七爺是侯府的常客了,侯府門子見是七爺的馬車,早早就開了門,在門口迎著。七爺隨手扔給了他一塊碎銀,隨口問道:今天侯爺在嗎?
    門子趕緊回道:在的,侯爺知道今天您要來,早就讓管家囑咐小的候著給您開門。要不要現在小的就去給您通稟侯爺?
    七爺帶著四少跨過了門檻,揮揮手,道:不用了,我還是先去給姑姑問安,正好帶我這個外甥去見見老夫人,你們也認認,以後我這外甥也會經常來侯府,你們別瞎了眼不認得。
    門子訕笑道:哪會呀,這小公子高大魁梧,小的老遠就能認出了。
    七爺帶著四少直接去了侯府後院,四少這才知道,原來徐家和懷遠侯府是有姻親關係的,他問道:舅舅,你咋不早說呀?你姑姑我應該叫什麽呀?
    七爺邊走邊道:否則前天我怎麽會一口應承你這侯府的事?這常老侯爺是我的姑父,我姑姑是老侯爺的續弦,現在的侯爺雖然不是我姑姑生的,確是我姑姑從小帶大的。我們也算是表兄弟。你麽自然隨你母親叫姑婆。
    見到老太太,四少直接滾地上磕頭叫姑婆,什麽長命百歲,壽比南山,紅光滿麵,鶴發童顏,一頓甜言蜜語狂轟濫炸,老太太見這麽一個精神小夥自然是歡喜的不得了,拉著手問這問那,七爺在旁邊不斷補充著來龍去脈,四少也是樂嗬嗬的和老太太聊天講著自己的身世。
    現任懷遠侯常延齡在前廳和世子,管家一直在等徐七爺,之前已經有下人來報七爺去後院見老太太了,本想著就是去請個安,很快就會過來,沒想到左等不來,右等也不來,隻能跑來後院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麽,見到老太太今天精神心情這麽好,自然也很高興,陪著說了點話,時間一長老太太也乏了,讓他們去談正事,自己先休息,特意囑咐兒子中午要留飯。
    正事談得很順利,懷遠侯在南京五軍都督府有實職,又和當朝首輔周延儒有舊,曾在周延儒被貶下獄時,上奏力勸崇禎皇帝為周延儒開脫。此次周延儒複起,自是投桃報李,懷遠侯在南京這邊話語權大增,不但有實職還有了實權。四少需要的物資有大量的封禁物資,即使像徐家這樣的世家也不可能大規模采買,而四少需要的量對五軍都督府來說,那就根本不是個事,而且以軍中的名義無論價格品質都能保證,物資的轉手完全以軍隊訓練消耗的名義銷賬。四少隻要按五成的價格付給侯府就行,所有的官憑路引都會有侯府世子出麵辦理,特殊情況還可以動用江陵水師幫忙運貨。第一批物資三天後就進行交易,具體地點時間另行約定。
    中午,四人陪著老太太吃飯,四少也乘機和侯世子拉近了關係,知道四少年紀輕輕卻是蘇州今年的稟生第二,還剛參加了鄉試,如果中舉,鐵定前途無量,懷遠侯更是外甥外甥的叫個不停,拍著胸脯隻要四少文科入榜,武科時一定多加關照,作為武科考試的主考官之一,一定把四少塞入一榜名單,直接取得官身。
    午宴在一片祥和熱烈的氣氛中勝利結束,舅甥倆和老太太告別後,侯爺父子親自送兩人上了府門外的馬車,揮手告別。下人們都看傻了,紛紛打聽清楚來人身份,心裏默默記住,免得以後不開眼得罪了,那真吃罪不起。
    離文科放榜還有兩天時間,這兩天,四少天天一早跟著父親去城外騎馬射箭,陪同的是父親的那個小書童朱爾壽,他騎得一手好馬,還射的一手好箭,可四少一直覺得這書童怪怪的,長得很漂亮,細腰乍背的,就是個子比較矮,一米六左右,不過這在明末也很正常。他不是父親從小一起長大的書童,原來的老書童六年前病死了,這是父親後來在南京這裏買的,很少帶回朱橋,這次算是四少和他相處最長的時間了。
    放榜那天,四少沒有去看榜,不是他怕自己名落孫山,接受不了這個事實,而是他一早收到了兩封信,他必須馬上處理。一封是侯世子的信,告訴了他第一批貨物的交接地點時間,並告訴他水師船都幫他安排好了,讓他馬上安排交易,言外之意就是讓他馬上把銀票準備好。這是在意料之中的,並不會影響四少的日程。
    問題出在第二封信上。
    第二封信是一封子母信,信是從朱橋來的,母信是二丫寫的,告訴他家裏出了大事,九月初一婁塘的紡紗廠發生大火,死傷慘重,二伯當時也在廠裏,家裏正在發喪,為了不影響他和父親的科舉,老太爺決定推遲三天才派人給他們送信,並囑咐他們必須參加完武科才能回去治喪。根據二丫在信裏描述,紡紗廠發生了類似爆炸的火災,家裏懷疑是有人故意放的火,已經報了官,但由於當時在廠房裏的人差不多都死了,事情的經過根本無法查起。而四少馬上意識到是發生了粉塵爆燃。
    二爺在婁塘的布坊原來自己的紡紗占比很少,紗錠大多是從四裏八鄉的家庭作坊收來的,但自從有了新式多股紡紗機後,自產紗錠的產量和成本有了巨大的優勢,布坊就擴大了紡紗廠,後來水利織布機在瀏河灘新廠試驗成功後,織布那部分就基本全都轉移到了朱二少管的新廠去了,老廠隻保留了很少幾台手工飛梭織布機做一些特殊規格的訂單。婁塘這邊就幾乎變成了專業的紡紗廠,而由於這邊的老廠一直是朱二爺經營著,四少自然沒有太關心這邊的變化,安全生產這塊就不像瀏河灘新廠那樣被重視。
    真相的確如四少猜想的一樣,並不是有外人破壞放的火。紡紗產生的大量棉絮在車間裏的空氣中四處飄蕩,慢慢積累在各個角落,而秋天正是風幹物燥的季節,雖然明朝沒有電線,不會發生短路,平時隻要沒有明火也不會有事情。可好巧不巧,這天二爺按例巡視車間時,見女工們動作越來越熟練,一天下來的產量質量都越來越好,一高興,好死不死地想抽幾口水煙,就忘了這布坊裏嚴禁明火的規定,一打火折就發生了爆燃,於是嗚呼哀哉,不但自己領了盒飯,還造成這十五死,六傷的慘劇。老太爺匆匆從太倉趕回親自處理後事,四少接到信後當然想第一時間趕回去幫忙處理,但信裏老太爺的叮囑也不能違背,再說還有和懷遠侯府的生意要做,隻能繼續看子信。
    子信是董師爺來的。說是信,更精確的說是一片蠟封在羽毛管裏的紙條,上麵用鉛筆寫滿了阿拉伯數字。四少拿出隨身帶的《大學》研究了一番,原來緊繃的心情終於放鬆了下來。
    喜歡我去明末救義士請大家收藏:()我去明末救義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