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跨越山海的希望紐帶

字數:2002   加入書籤

A+A-


    1985年12月15日,杭城的寒風裹挾著細碎冰粒敲打著玻璃窗。沈知意坐在工作室的會議桌前,麵前攤開的地圖上,用紅筆密密麻麻標注著各地來信地址——從西北荒漠邊緣的小鎮,到西南群山深處的村落,每一個紅點都代表著一雙渴望知識的眼睛。
    "阿姐,青海的卓瑪姐姐又來信了!"沈舒抱著一摞信件衝進房間,睫毛上還沾著雪粒,"她說學校的爐子修好了,但過冬的煤炭還差很多......"沈知意接過信紙,泛黃的紙麵上印著模糊的字跡:"這裏的冬天冷得能把墨水凍住,孩子們的手都生了凍瘡,可還是攥著鉛筆不肯放下......"
    這封信像根細針,輕輕刺破了沈知意心中的平靜。她想起三個月前在災區看到的場景,那些在廢墟中捧著字典的孩子,此刻或許正在更偏遠的地方,與嚴寒和貧困抗爭。"我們不能隻幫助一個地區。"她突然開口,驚得正在整理賬本的沈寧抬起頭,"把工作室這個月利潤的40拿出來,成立專項助學基金。"
    蘇睛推了推眼鏡,快速敲擊計算器:"扣除運營成本後,大約能拿出12萬元。但這筆錢分散到全國......"她的聲音漸漸低下去,顯然意識到任務的艱巨。沈知意卻打開抽屜,取出一疊厚厚的調研資料——這是她委托各地商會收集的貧困地區教育現狀報告。
    "我們采用"精準幫扶"模式。"她指著地圖上的紅點,"先從最急需的地方入手。比如青海那所學校,我們資助煤炭采購;雲南山區的小學,就捐贈太陽能路燈和保暖校服。"沈寧立刻在筆記本上記錄要點:"還要建立監督機製,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三天後,第一批物資從杭城出發。滿載煤炭的卡車駛向青海,裝滿羽絨服的集裝箱運往甘肅,還有特殊定製的防風油燈,正搭乘火車前往西藏。沈知意堅持親自跟進每一筆物資運輸,甚至在大雪封山前,帶著沈寧和蘇睛連夜驅車300公裏,將學習用品送到安徽大別山區的學校。
    在大別山區的小學裏,沈知意蹲下身,握住一個男孩凍得通紅的手。男孩懷裏緊緊抱著新書包,裏麵裝著鋼筆、作業本和凍瘡膏。"姐姐,這些真的是給我們的嗎?"他聲音發顫,"我從來沒用過這麽好的鋼筆......"沈知意看著教室裏煥然一新的取暖設備,看著孩子們眼中重新燃起的光芒,突然明白善意的力量可以跨越山海。
    消息不脛而走。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報紙和電台了解到沈知意的助學行動。一位退休教師寄來畢生積蓄,附言寫道:"看到孩子們能繼續讀書,我這把老骨頭也覺得值了";某企業主主動聯係工作室,提出願意長期讚助偏遠地區的圖書館建設;就連曾經接受過幫助的災區學生,也開始用勤工儉學的錢資助更貧困的孩子。
    隨著助學網絡的擴大,沈知意和團隊開發出一套完整的幫扶體係。他們與當地教育部門合作,建立"希望檔案",詳細記錄每個孩子的家庭情況和學習需求;引入國外先進的遠程教育理念,為偏遠地區搭建衛星電視教學係統;還組織杭城的優秀教師定期開展線上授課,讓山區孩子也能聽到優質課程。
    12月25日聖誕節當天,沈知意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特殊禮物。西藏的孩子寄來親手編織的哈達,新疆的少年送來葡萄幹和核桃,雲南的小姑娘用野花壓成書簽,還在信裏畫滿彩色的太陽。最讓她感動的是青海卓瑪姐姐的來信,信中夾著一張全班合影,孩子們穿著新棉衣,站在寫有"知意希望小學"的石碑前笑得格外燦爛。
    深夜的工作室裏,沈知意將這些信件和禮物小心收好。窗外,杭城的霓虹與星空交相輝映,她打開電腦,開始撰寫新一年的助學計劃。在這個過程中,她愈發深刻地體會到,商業成功帶來的不僅是財富,更是改變世界的能力。那些曾經需要幫助的哥哥姐姐們,如今已不再為生活費和讀書發愁,他們正在用知識改變命運,而這條由善意編織的紐帶,將繼續延伸向更遠的地方。
    當新年的鍾聲即將敲響時,沈知意站在工作室的落地窗前,望著城市的萬家燈火。她知道,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還有無數雙眼睛在等待希望。而她和團隊,將帶著這份責任與熱愛,繼續在公益與商業的道路上前行,讓溫暖與光明照亮每一個角落。
    喜歡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請大家收藏:()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