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古都街巷裏的商業新聲

字數:2073   加入書籤

A+A-


    1992年8月10日,北京的驕陽炙烤著胡同裏的灰磚灰瓦。沈知意駕駛著鋥亮的寶馬車,載著蘇睛、陳昊和林悅穿梭在老城區蜿蜒的街巷中。車載收音機裏播放著京韻大鼓,鼓點與車輪碾過石板路的聲響交織,為這場特殊的美食之旅增添了幾分古韻。
    “知意,前麵就是護國寺小吃街了!”陳昊伸長脖子指著前方,鼻尖已經捕捉到豆汁焦圈混合著炸灌腸的獨特香氣。車子剛停穩,幾個推著三輪車賣冰糖葫蘆的小販便圍了上來,紅彤彤的山楂裹著晶瑩糖衣,在陽光下泛著誘人的光澤。
    “幾位姑娘小夥子,嚐嚐咱老北京的糖葫蘆!”一位鬢角斑白的大爺操著地道的京腔吆喝,布滿皺紋的手熟練地轉動竹簽,“剛出鍋的,保準兒酸脆甜!”沈知意笑著用標準的京片子回應:“大爺,來四串兒!您這手藝,一看就是祖傳的!”大爺一愣,隨即哈哈大笑:“嘿!您這口音,比胡同裏長大的丫頭片子還地道!”
    眾人邊走邊吃,豆汁的酸澀、焦圈的酥脆、驢打滾的軟糯在舌尖散開。沈知意卻在品嚐美食的同時,目光敏銳地觀察著周圍的商鋪——斑駁的木質招牌、櫃台後慢悠悠算賬的掌櫃、門口掛著褪色布簾的雜貨店,一切都保留著老北京的韻味,卻也透露出經營的陳舊。
    “你們發現沒有?”沈知意停在一家老字號醬菜鋪前,玻璃罐裏醃製的黃瓜、八寶菜泛著油亮的光澤,“這些商鋪守著祖傳的手藝和配方,卻隻能賺些蠅頭小利。要是能改變經營思維,說不定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蘇睛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確實,剛才那家小吃店連個價目表都沒有,顧客一問三不知,多影響生意。”林悅掏出速寫本,快速勾勒著醬菜鋪的外觀:“要是能把這些傳統美食進行包裝設計,做成伴手禮,肯定能吸引遊客。”
    陳昊已經掏出二叔寄來的便攜式電腦,手指在鍵盤上快速敲擊:“我可以做個簡單的庫存管理係統,幫他們統計銷量,分析哪些菜品更受歡迎。”沈知意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咱們去和老板聊聊!”
    推開醬菜鋪的木門,撲麵而來的是濃鬱的醬香。戴著圓框眼鏡的老掌櫃從賬本上抬起頭,眼神中帶著警惕:“幾位要買啥?”沈知意笑著遞上名片:“大爺,我們是星寧文化公司的,想幫您把生意做得更大。”她指著貨架上樸素的玻璃瓶:“您看,這些醬菜味道這麽好,要是設計個精美的禮盒,再通過我們的渠道賣到全國各地,肯定能大賣!”
    老掌櫃皺起眉頭,操著京腔嘟囔:“可別瞎折騰,我們老輩兒就這麽賣,挺好!”沈知意不慌不忙,從包裏拿出一份市場調研報告:“大爺,您看,現在遊客都喜歡買有特色的紀念品。您這醬菜要是印上老北京的故事,再配上插畫,既能傳承手藝,又能多賺錢。”
    在沈知意團隊的軟磨硬泡下,老掌櫃終於鬆了口。接下來的半個月,星寧工作室北京分店的成員們紮進胡同,挨家挨戶地走訪商鋪。沈知意帶著蘇睛用手寫的宣傳冊講解現代商業理念,林悅趴在案頭為店鋪設計新招牌和包裝,陳昊則熬夜編寫簡易的電子記賬程序。
    “您瞧,這個賬本能自動算出每天的盈利!”陳昊耐心地教雜貨店老板娘使用電腦,“以前您算賬得算半天,現在鼠標一點就清楚了。”老板娘看著屏幕上清晰的數據,驚訝得合不攏嘴:“喲!這洋玩意兒還真神了!”
    漸漸地,胡同裏的商鋪發生了肉眼可見的變化。醬菜鋪推出了“老北京記憶”禮盒,包裝上印著四合院和駱駝祥子的插畫;小吃店掛上了手繪價目表,還推出了“京味套餐”;就連賣糖葫蘆的大爺,都開始用沈舒設計的卡通紙袋包裝。
    一個月後,當沈知意再次來到護國寺小吃街,這裏已經熱鬧非凡。操著各地口音的遊客爭相購買包裝精美的特產,商鋪裏的電子計算器和手寫訂單冊相得益彰。老掌櫃拉著沈知意的手,笑得合不攏嘴:“丫頭!多虧了你們,我這生意翻了好幾番!下個月我打算再盤個店麵!”
    夕陽西下,沈知意和同學們坐在鼓樓腳下的茶館裏,聽著評書藝人的精彩演繹,喝著大碗茶。遠處的胡同裏,新掛起的霓虹燈牌與古老的飛簷鬥拱交相輝映,仿佛在訴說著傳統與現代碰撞出的奇妙樂章。而沈知意知道,這隻是開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還有無數商業思維的火種等待被點燃。
    喜歡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請大家收藏:()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