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車輪上的智造革新

字數:2017   加入書籤

A+A-


    1991年7月16日清晨,三輛寶馬轎車組成的車隊駛出清華園,黑色車身在朝陽下泛著冷峻的光澤。沈知意握著方向盤,副駕上堆著厚厚的調研資料,最上麵的《現代工業4.0前瞻》德文版書籍邊角已經卷起——這是她熬夜翻譯的核心參考。後視鏡裏,陳昊、蘇睛等人的車緊緊跟隨,車載對講機不時傳來沙沙的討論聲。
    “知意姐,前麵就是通州紡織廠!”對講機裏響起趙小滿的聲音。車隊拐進一條布滿煤灰的小路,老舊的廠房外牆斑駁,褪色的標語“團結生產”旁,晾曬的布料在風中無力地飄動。廠長張建國早就在門口等候,布滿老繭的手搓了又搓:“閨女,廠裏快撐不下去了,庫存的布料都快堆到房梁了……”
    沈知意帶著團隊徑直走向車間。機器轟鳴聲震耳欲聾,紡織女工們在飛旋的紗錠間穿梭,汗水浸透了粗布工作服。“張廠長,您看這個。”她掏出筆記本電腦,調出一組數據,“市場調研顯示,現在年輕人偏愛花色新穎的純棉布料,而咱們80的產能還在生產老粗布。”
    陳昊接上話茬,將便攜式投影儀對準白牆:“我們可以引入計算機輔助設計係統,根據流行趨勢快速調整花型。就像這樣——”屏幕上,原本單調的條紋布料瞬間變幻出數百種幾何圖案,張建國瞪大了眼睛,喉結上下滾動:“這……這得多少錢?”
    “前期投入由星寧墊付。”沈知意翻開合作協議,“但作為回報,工廠要拿出15的股份,並開放生產線讓我們的學生實踐。”她的目光掃過車間裏疲憊的工人,“而且必須承諾,技改後新增300個就業崗位。”
    在隔壁的機械加工廠,情況同樣嚴峻。生鏽的機床旁,工人們正在手工打磨零件,效率不足自動化設備的三分之一。“李廠長,您知道日本的數控機床嗎?”蘇睛指著圖紙上的精密部件,“我們可以幫您改造生產線,誤差能從0.1毫米縮小到0.01毫米。”她掏出一個小巧的計算器,快速敲擊:“這樣一來,您就能承接汽車製造的訂單,利潤至少翻三倍。”
    夜幕降臨時,車隊又趕往大興的食品廠。沈知意戴著防塵帽走進車間,看著工人用竹筐搬運醃製的鹹菜,眉頭緊鎖:“傳統工藝是優勢,但衛生標準不達標就會失去市場。”她從包裏取出一份歐盟食品生產規範,“我們可以幫您設計無菌生產線,同時保留手工醃製的風味。”
    接下來的三個月,星寧團隊紮根在這些工廠。陳昊帶著計算機係學生編寫生產管理程序,蘇睛聯係海外供應商引進二手數控設備,林悅則帶著設計團隊重新打造品牌包裝。最忙碌時,沈知意連續三天隻睡三小時,在紡織廠調試印染設備時,甚至累得暈倒在車間。
    “知意姐,您歇會兒吧!”周小燕紅著眼眶遞來葡萄糖水。沈知意抹了把臉,指著正在安裝的智能倉儲係統:“這些機器早一天運轉,工人們就能早一天拿獎金。”她的聲音沙啞卻堅定,目光掠過窗外——紡織廠新蓋的宿舍樓已經封頂,那是用技改後的利潤建造的。
    1991年12月,奇跡悄然發生。通州紡織廠的“青春布語”係列在廣交會上被搶購一空,訂單排到了次年6月;機械加工廠成功拿下北京汽車製造廠的長期合作協議,月產值突破500萬;食品廠的醃製菜不僅進入了北京各大超市,還出口到了東南亞。
    “沈總,我們做到了!”張建國在電話裏泣不成聲,“淨利潤2300萬!廠裏給每個工人發了三個月獎金,還給您立了塊功德碑!”沈知意望著窗外紛飛的大雪,眼眶微微發熱。她想起三個月前那個破舊的紡織廠,如今廠區裏新建的職工子弟學校已經傳來朗朗讀書聲。
    更深遠的影響正在發酵。這些成功案例像火種般點燃了周邊企業的熱情,保定、唐山的工廠紛紛發來合作邀約。沈知意順勢推出“星火智造計劃”,聯合清北教授編寫《中小企業技改手冊》,免費發放給全國的工廠。
    1992年初,當第一輛滿載出口商品的貨車駛出通州港時,沈知意站在寒風中,看著車身上醒目的星寧標誌。寶馬車的引擎聲再次響起,這一次,它們將載著新的使命,駛向更廣闊的天地。而那些曾經瀕臨倒閉的工廠,正以全新的姿態,在時代的浪潮中書寫著屬於中國製造的傳奇。
    喜歡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請大家收藏:()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