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鵬城與京城的代碼共鳴
字數:2050 加入書籤
1991年7月20日,深圳的熱浪裹挾著鹹澀的海風撲進深大校園。馬華騰坐在計算機係實驗室裏,空調外機的轟鳴聲中,他的手指在鍵盤上飛速敲擊,屏幕上跳動的代碼與窗外港口起重機的鋼鐵巨臂形成奇妙呼應。作為港口總經理的兒子,他本可以輕鬆進入體製內,但此刻吸引他目光的,卻是千裏之外京城傳來的商業傳奇。
“華騰,你又在研究那個星寧工作室?”室友湊過來,瞥見他電腦裏密密麻麻的資料——沈知意帶領團隊改造老字號的案例、清北創新聯盟的運營模式,甚至還有星寧工作室成員用計算機技術優化生產流程的報道。馬華騰推了推眼鏡,從抽屜裏拿出幾本裝訂簡陋的複印資料:“你看這個,他們用算法解決庫存管理問題,和我們學的數據庫原理完全能結合!”
這些資料來之不易。馬華騰托父親的遠洋貨輪從海外帶回《agazine》等前沿計算機雜誌,又通過香港的朋友輾轉獲得矽穀初創企業的內部報告。他在泛黃的筆記本上工整地抄錄:“蘋果麥金塔的圖形界麵、微軟indos 3.0的多任務處理……”每一行字都帶著對未來科技商業的敏銳洞察。
最讓他著迷的,是沈知意將哲學、商業與技術融合的思維方式。他反複研讀星寧工作室分享的《計算機程序設計藝術》批注版,發現沈知意竟在算法章節旁寫下“此邏輯可用於分析用戶需求”。這種跨界思考讓他豁然開朗,連夜在草稿紙上畫出社交網絡的雛形——雖然此時互聯網尚未普及,但他已經預感到,人與人的連接將因技術發生顛覆性變革。
“或許我該去見見她。”某天深夜,馬華騰望著港口閃爍的航標燈喃喃自語。他開始籌備一場特殊的“取經之旅”,將自己編寫的文件管理係統、校園bbs設計方案塞進行李箱。臨行前,父親拍了拍他的肩膀:“放手去闖,需要什麽資源盡管說。”
與此同時,北京的星寧工作室正沉浸在技改項目的熱潮中。沈知意剛結束紡織廠的驗收會議,就收到一封來自深圳的掛號信。泛黃的信紙上,工整的字跡透著少年人的熱忱:“沈學姐,我設計了一款基於局域網的即時通訊程序,希望能得到您的指點……”信末附著的代碼邏輯嚴謹,甚至超前地提出了“用戶id唯一性”概念,讓閱人無數的沈知意都眼前一亮。
“立刻聯係這位馬同學!”她對陳昊說道,“他的思路和我們正在研發的企業通訊係統不謀而合。”三天後,馬華騰背著塞滿代碼的背包,站在了清華科技園的玻璃幕牆前。透過反光,他看見自己略顯青澀的倒影,與遠處忙碌的程序員、西裝革履的商務人士重疊,仿佛預示著技術與商業即將碰撞出的火花。
“歡迎你,小馬。”沈知意遞來一杯咖啡,目光掃過他帶來的設計圖,“你對用戶需求的敏感度讓我想起喬布斯。但你看這裏,”她用紅筆圈出通訊協議部分,“如果加入馬克思的‘生產關係’理論,是否能更好地設計用戶層級?”
這場跨越千裏的對話持續了整整兩天。馬華騰跟著團隊參觀通州紡織廠的智能車間,驚訝地發現計算機不僅用於生產,還通過數據分析預測流行趨勢;他在星寧文創工坊看到ai輔助設計,突然意識到技術與藝術結合的無限可能;最震撼的是深夜的頭腦風暴會,當沈知意提出“用技術構建新型商業生態”時,他仿佛觸摸到了未來的輪廓。
臨走前,沈知意將一本簽了名的《資本論》遞給馬華騰:“商業的本質是連接,技術隻是工具。希望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少年鄭重地接過書,書頁間夾著的銀杏葉書簽輕輕顫動——這是星寧精神的傳遞,也是兩個時代弄潮兒的無聲約定。
回到深圳的馬華騰像變了個人。他將在京城學到的商業思維融入代碼,帶著同學在宿舍裏搗鼓出第一個校園社交係統;他開始關注海外互聯網動態,在《深圳特區報》上發表《論計算機技術對商業形態的重塑》;他甚至說服父親,在港口試點智能調度係統,用算法優化集裝箱運輸效率。
1991年的這個夏天,深圳的海風與北京的蟬鳴遙相呼應。當馬華騰在鵬城寫下第一行即時通訊代碼時,沈知意正在京城謀劃著下一個商業版圖。他們或許還未意識到,這場偶然的相遇,將在未來掀起改變中國互聯網格局的驚濤駭浪。而那些散落的代碼與商業構想,正如星火燎原前的點點微光,靜靜等待著燃燒的時刻。
喜歡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請大家收藏:()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