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歸鄉築夢:智能建造的星火燎原

字數:1954   加入書籤

A+A-


    2014年6月18日,熾熱的陽光灑在華北平原的鄉鎮公路上,一輛輛滿載建築設備的卡車轟鳴著駛向各個縣城。曾經在星寧科技商務區工地打拚的包工頭老周,正坐在自己新購置的商務車裏,望著窗外飛速後退的農田,嘴角止不住地上揚——他的手機銀行賬戶裏,躺著剛到賬的680萬工程款,這是他在家鄉縣城成立“星辰智能建造公司”後,承接的首個大型項目的預付款。
    “老周,你可算回來了!”老家村口,村長帶著鄉親們圍了上來。老周從車裏搬出特意從京城帶回的智能建造設備模型,興奮地比劃著:“大夥看好了!這台智能打樁機,效率是傳統設備的5倍,誤差不超過1毫米!”人群中發出陣陣驚歎,幾個年輕小夥湊上前仔細打量:“周哥,這東西操作難不難?我們能學會不?”
    “隻要願意學,星寧集團會派工程師來培訓!”老周拍著胸脯保證。他心裏清楚,這一年在星寧工地的經曆,不僅讓他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智能建造的核心技術。他翻開手機裏的項目規劃圖,“三個月後,咱們這兒就能建起第一座用智能技術打造的樓盤,保溫、抗震性能都是頂級!”
    與此同時,在鄰縣,另一位包工頭李建國正帶著團隊調試新引進的3d建築打印機。“以前蓋樓要一兩年,現在用這機器,三四個月就能交付!”他指著屏幕上快速成型的建築模型,向縣裏的領導介紹,“而且全程ai監控,材料用量精確到克,成本直接降低30!”更讓他自豪的是,公司裏80的員工都是返鄉農民工,“以前在工地扛水泥,現在操控智能設備,收入翻了好幾倍!”
    在星寧建築學院的遠程培訓教室裏,數十位返鄉農民工正戴著vr眼鏡,沉浸式學習智能建造技術。60後的老張擦了擦額頭上的汗,對著鏡頭大聲說:“原以為我這把年紀隻能幹苦力,沒想到還能學會操控這麽先進的設備!”屏幕另一端,授課老師笑著鼓勵:“張叔,您操作的精準度比很多年輕人都高!”
    這些返鄉創業者的成功故事,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開。曾經在星寧工地打工的90後小王,辭去了城裏的白領工作,帶著攢下的30萬回到家鄉,和幾個同學成立了“智建建材科技公司”。他們研發的智能保溫磚,不僅能自動調節室內溫度,還能通過內置芯片實現質量溯源。“現在縣裏的新樓盤都指定用我們的材料!”小王興奮地展示著訂單合同,“上個月銷售額突破了200萬!”
    隨著智能建造企業在家鄉遍地開花,傳統建築行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某老牌建築公司的老板望著停工的工地,滿臉愁容:“同樣的項目,人家工期比我們短一半,成本還低,根本沒法競爭!”但很快,他主動聯係上星寧集團,申請加入智能建造改造計劃。“與其被淘汰,不如主動擁抱變革!”他在員工大會上堅定地說。
    沈知意坐在星寧集團總部的監控室裏,看著大屏幕上閃爍的全國智能建造產業分布圖,欣慰地點點頭。地圖上,代表各地智能建造企業的光點越來越密集,特別是在曾經的建築勞務輸出大省,光點幾乎連成了片。“啟動‘星火扶持計劃’,”她對著助理下達指令,“為這些返鄉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低息貸款,幫助他們解決供應鏈問題。”
    三個月後,老周的首個樓盤順利竣工。開盤當天,售樓處被擠得水泄不通。“這房子質量好,價格還比周邊低!”一位購房者拿著智能房屋檢測報告,興奮地說,“牆體保溫性能比普通房子高60,每年能省不少暖氣費!”老周站在人群中,看著自己的心血變成了鄉親們的幸福家園,眼眶不禁濕潤了。
    而在更廣闊的鄉村,智能建造的影響正在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返鄉農民工們不再是城市建設的過客,他們用學到的技術,在家鄉建起了現代化的學校、醫院,甚至是智能農業大棚。曾經冷清的鄉鎮,因為這些充滿活力的企業,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商業的價值,最終要回饋到土地和人民。”沈知意站在辦公室的落地窗前,望著遠方喃喃自語。她知道,這場由星寧點燃的智能建造革命,正在神州大地上形成燎原之勢,而那些返鄉創業者和農民工,正是這場變革中最耀眼的星星。
    喜歡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請大家收藏:()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