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高速奇遇:科技片場的極速邂逅
字數:2032 加入書籤
2026年3月23日正午,沈知意駕駛的奧迪訂製版在量子高速上平穩飛馳。車載ai突然發出提示:“檢測到前方三公裏處有星寧影視劇組拍攝,是否繞行?”她輕觸方向盤,全息屏幕上立即展開劇組信息——赫然是楊洋領銜的《汴梁驚鴻》劇組,正在進行高速公路實景補拍。
片場即公路:量子科技的拍攝革命
沈知意放緩車速,透過車窗望去,眼前景象宛如科幻與古裝的奇妙碰撞。高速公路右側,機械臂組成的移動攝影矩陣正在360度環繞拍攝,無人機群在頭頂編織成動態鏡頭;楊洋身著宋代錦袍,騎在特製的超導懸浮馬上,衣袂在量子風場的模擬下獵獵翻飛。最驚人的是劇組使用的“時空折疊係統”,機械裝置在路麵投射出全息汴梁城樓,與現實中的高速護欄完美融合。
“沈總!”執行導演戴著智能頭盔衝過來,量子通訊器還掛在耳邊,“您來得正好!這場戲需要調整無人機的拍攝角度!”沈知意快步走到智能導播台,輕點全息屏幕,ai立即根據她的指令重新規劃無人機編隊。“傳統劇組拍這種追車戲至少要一周,”導演感慨道,“我們用星寧的量子拍攝係統,三天就能完成。”
效率神話:從月到日的拍攝蛻變
劇組副導演展示拍攝日誌,數據令人震撼:過去需要20天完成的外景戲,在量子科技加持下僅用5天;機械臂自動完成的威亞操作,精準度比人工提高99;就連演員的台詞記憶,都通過腦機接口輔助係統縮短了70的背稿時間。“楊洋老師現在能同時拍攝兩部劇,”場務小聲透露,“因為每個鏡頭都是一次過。”
拍攝間隙,楊洋摘下智能護目鏡,汗水浸濕的發梢貼在額角。“這種拍攝方式太顛覆了,”他對沈知意笑道,“昨天拍雨中訣別戲,機械臂控製的雨量能精確到每滴,比真實天氣還靠譜。”說話間,機械臂遞來定製的能量飲料,杯身投影出他的專屬ogo。
資本與科技:明星產能的極限突破
沈知意調出星寧影視的產能數據,眼中閃過一絲笑意。傳統劇組平均每年產出12部作品,而簽約星寧的明星團隊,借助量子拍攝係統,人均年產量可達68部。更關鍵的是質量不降反升——ai劇本優化係統能實時調整劇情邏輯,量子特效渲染速度是傳統電腦的千倍。
“這不僅是拍攝效率的提升,更是明星商業價值的重構。”她向劇組人員解釋,“以前演員受製於檔期,現在通過量子分身技術,同一時間能出現在不同片場。”話音未落,遠處的全息屏幕突然亮起,迪麗熱巴的虛擬形象出現在片場,與楊洋完成一場跨時空對手戲。
流量變現:片場之外的財富暗線
拍攝現場暗藏玄機。高速公路旁的量子廣告屏實時播放著劇組花絮,掃碼即可購買演員同款服飾;無人機群在拍攝間隙組成產品ogo,為合作品牌做空中廣告;就連劇組使用的智能設備,都成了科技公司的“移動展台”。“每場拍攝都是流量入口,”製片人展示後台數據,“今天的直播觀看量已經破億,衍生品銷售額超5000萬。”
沈知意的手機震動,彈出財務報表:《汴梁驚鴻》尚未殺青,僅靠拍攝期間的流量變現,就已收回30的成本。更令人振奮的是,這種拍攝模式正在全球複製——好萊塢多家公司發來合作邀約,希望引進星寧的量子拍攝技術。
時代浪潮:影視工業的終極進化
夕陽西下,劇組收工時,沈知意與楊洋並肩走向量子房車。“以前總覺得拍戲是苦差事,”楊洋望著忙碌的機械臂團隊,“現在倒像是在體驗未來。”他的房車內部,全息投影正在自動複盤當日拍攝,ai實時標注演技提升點;浴室的智能浴缸已準備好緩解疲勞的量子藥浴。
返程路上,沈知意的車載ai播放著行業新聞:傳統影視公司因拍攝周期過長,陷入資金鏈斷裂危機;而星寧影視的股票再度漲停,市值突破3萬億。她看著窗外飛馳而過的量子高速,嘴角上揚——在這場科技與資本的雙重革命中,星寧不僅重新定義了拍攝效率,更創造了影視工業的全新未來。
喜歡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請大家收藏:()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